閔損

閔損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閔損(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騫,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修養而著稱,在這方面和顏淵齊名。
生平[編輯]
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
某年冬天,繼母用棉花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襖,而假裝給子騫棉襖,其實內裏填的是蘆葦,所以他寒冷無措。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的水溝內。父親非常生氣,對他喝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大怒,想休妻。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便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評價[編輯]
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間。」後人根據這一段故事,改編出戲劇《蘆花記》,並作為《二十四孝》中單衣順母的主角。
二十四孝之單衣順母講的就是閔損的故事。
此外,子騫為人寡言穩重,很少開口,但一開口,言詞非常中肯。孔子評價:「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後人[編輯]
閔損的後人閔稱道作為使臣出使高麗,在當地結婚生子,成為閔損家族的一個分支,被稱為「驪興閔氏」,後來成為朝鮮半島的一個望族,著名的仁顯王后和明成皇后皆出自驪興閔氏。
歷代追封[編輯]
歷代帝王因閔子騫的德行高尚,對其屢有追封:
紀念[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