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卡繆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 |
---|---|
![]() 1957年的阿爾貝·卡繆 | |
出生 | 法屬阿爾及利亞蒙多維(今阿爾及利亞德雷安) | 1913年11月7日
逝世 | 1960年1月4日 法國維勒布勒萬 | (46歲)
國籍 | 法國 |
母校 | 阿爾及爾大學 |
政黨 | 阿爾及利亞共產黨(1935年‒1937年) |
獎項 | 諾貝爾文學獎(1957年) |
時代 | 20世紀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
主要領域 | 倫理學、人性、正義、政治、自殺哲學 |
著名思想 | 荒誕主義 |
簽名 | |
![]() |
阿爾貝·加謬(法語: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蒙多維城,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哲學家、劇作家、記者,荒誕主義的奠基者。其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第二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生平
[編輯]童年與青年
[編輯]
卡繆出身於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家庭,其家族自1871年第三代開始就在阿爾及利亞定居。他的父親是法國血統,母親是西班牙血統。卡繆出生於當時的殖民地Saint-Paul(阿拉伯語Chebaïta Mokhtar)的一個酒莊,距離蒙多維(阿拉伯語 Drean,靠近Bône城(即現今的安納巴))8公里遠。卡繆的父親路西安是個未受過教育的馬車夫,在卡繆出生前不久,他被公司從阿爾及爾派到Saint-Paul。
卡繆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應徵加入法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受傷。1914年10月,他死於Saint-Brieuc(屬於布列塔尼大區)的軍醫院中。因此卡繆的母親帶著他和哥哥搬到了祖母家裡。他們住在阿爾及爾的一個工人階級社區,這位不識字的母親開始在工廠工作,隨後又當起了清潔工。她的大兒子沒有結婚,且有語言障礙,但也當起了制桶工人。他們一同支撐著家庭開銷,也受著卡繆祖母的照料。
卡繆靠獎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5年初加入法國共產黨,1936年畢業,論文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繆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大戰爆發時他任《阿爾及爾共和報》主編,後在巴黎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德軍侵法後,卡繆參加地下抗德組織,負責《戰鬥報》的出版工作。

卡繆從1932年起即發表作品,1942年因發表《異鄉人》而成名。他的小說《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評,但是《反抗者》(1951)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等左派知識分子的決裂。他主要的作品還有隨筆《薛西弗斯的神話》(1942)、劇本《卡里古拉》(1944)、《正義者》(1949)、小說《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1957)等。卡繆於1957年10月17日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

去世
[編輯]1960年,卡繆在南部的沃克呂茲省盧爾馬蘭家中,與家人、伽利瑪出版社的米歇爾·伽利瑪(Michel Gallimard)及其妻女,一起過新年假期。1月2日,卡繆的妻子和子女乘火車返回巴黎,但卡繆決定乘坐伽利瑪豪華的Facel Vega HK500汽車返回巴黎。在勃艮第大區約訥省桑斯區的維勒布勒萬小鎮,汽車撞上了國道的一棵懸鈴木,而卡繆坐在乘客座位上,因沒有系安全帶而被拋出,當場去世。[1] 伽利瑪在幾天後去世,不過他的妻子和女兒沒有受傷。有史學家推測,卡繆是被克格勃暗殺,因為他批評蘇聯的暴行。[2][3]
在殘骸中發現了144頁的《第一人》手稿。卡繆曾預言,這部未完成的小說將是他最好的作品,是根據他在阿爾及利亞的童年改編的。[4] 卡繆安葬在法國沃克呂茲省的盧爾馬蘭公墓,他居住的地方。[5] 他的朋友薩特宣讀了悼詞,向卡繆英勇的「固執的人文主義」致敬。[6]

2009年11月22日法國總統沙柯吉有意將卡繆的墳遷移至塞納河左岸的先賢祠,為紀念卡繆逝世50週年;可是卡繆的兒子反對該提議,其認為他父親一生反對虛名,不會接受搬進先賢祠受人膜拜。[7]
哲學思想
[編輯]人道主義思想
[編輯]卡繆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人的尊嚴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創作、生活和政治鬥爭的根本問題。《薛西弗斯神話》和《局外人》構成了卡繆文學創作的母題,包含著卡繆未來作品的核心問題。《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薛西弗斯提出的幸福假設,其本質動機不在荒誕,因為荒誕不能告訴我們何謂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卡繆假設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嚴。反抗才能體現尊嚴。薛西弗斯被責為永罰,卻幸福,這是一種反抗,也是在這種條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
二元對立
[編輯]卡繆的創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對立的主題,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為書名,如《反與正》,《流放與王國》等。
卡繆強調的其他還有「荒誕和理性」,「生與死」,「墮落和拯救」,「陽光和陰影」,「有罪和無辜等」,二元對立的主題經常成對出現。
存在主義
[編輯]卡繆一貫反對別人給他加上的存在主義的標籤,但在他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頒獎詞中依然稱他為存在主義者。
存在主義包容了各種各樣思想的一種思潮,在各種公認的存在主義思想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簡單而言,存在主義的重大主題為個人對於存在的恐懼,荒誕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對世界時所感到的一種情緒:孤立無援、個人承擔但無意義的世界荒謬而沒有盡頭、個人處於一種「被拋棄」的境地。
如卡繆《薛西弗斯神話》中說的,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差別只在是否認識到這一點:「起床,電車,四小時辦公室或工廠的工作,吃飯,四小時的工作,電車,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樣的節奏周而復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為什麼』的問題浮現在意識中,一切就都從這略帶驚奇的厭倦中開始了。『開始』,這是至關重要的。厭倦產生在機械麻木的生活之後,但它開啟了意識的運動。」卡繆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義的方式表現了存在主義,故普遍認為卡繆是存在主義者。
卡繆反對存在主義的原因之一是和薩特劃清界限,當時的輿論界基本上認為所謂存在主義就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卡繆與薩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點,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對待革命、歷史以及蘇聯的態度。薩特戰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卡繆卻一貫反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主義。
作品
[編輯]小說
[編輯]- 《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1936年-1938年間完成,逝世後於1971年出版)
- 《異鄉人》,或《局外人》("L'Étranger",1942年)
- 《鼠疫》,或《瘟疫》("La Peste",1947年)
- 《墮落》,或《墜落》("La Chute",1956年)
- 《第一人》,或《最初之人》("Le premier homme",未完成,逝世後於1994年出版)
短篇故事
[編輯]- 《流放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短篇小說集,1957)
劇作
[編輯]- 《卡里古拉》("Caligula",四幕劇,1938年完成,1945年演出)
- 《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改編自福克納的同名小說)
- 《誤會》("Le Malentendu",三幕劇,1944)
- 《戒嚴》("L'État de Siège",1948)
- 《正義者》("Les Justes",五幕劇,1949)
- 《附魔者》("Les Possédés",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說,1959)
- 《信奉十字架》(La Dévotion de la croix,改編自西班牙劇作家彼德羅·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的一部戲劇,1953)
- 《奧爾梅多騎士》(Le Chevalier d'Olmedo,改編自西班牙戲劇家洛貝·德·維加的一部戲劇,1957)
論文
[編輯]- Create Dangerously (Essay on Realism and Artistic Creation)(1957)
-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Parnassos lecture in Greece)(1956)
- The Crisis of Man (Lec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1946)
- 《不做受害者,也不當劊子手》(1946年)
- 《為什麼是西班牙?》(1948年)
- 《思索死刑》(Ré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1957年)
論文集
[編輯]- 《存在,反抗與死亡》(1961)
- Lyrical and Critical Essays (1970)
- Youthful Writings (1976)
- Between Hell and Reason: Essays from the Resistance Newspaper "Combat", 1944–1947 (1991)
- Camus at "Combat": Writing 1944–1947 (2005)
- Albert Camus Contre la Peine de Mort (2011)
散文集、札記
[編輯]- Christian Metaphysics and Neoplatonism (1935)
- 《反與正》("L'envers et l'endroit",1937)
- 《婚禮》("Noces",1938)
- 《薛西弗斯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1942)
- 《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1951)
- 《夏天》("L'Été",1954)
- 《時事集》
- 一,評論集("Chroniques"),1944 - 1948(1950年出版)
- 二,評論集("Chroniques"),1948 - 1953
- 三,阿爾及利亞評論集("Chroniques algériennes"),1939 - 1958(1958年出版)
- 《卡繆札記》("Carnets")
- 一,1935/2 - 1942/2(1962)
- 二,1943-1951 (1965)
- 三,1951-1959 (2008)
- 《致德國友人書》("Lettres à un ami allemand",給Louis Neuville,1948)
- Albert Camus, Maria Casarès. Correspondance inédite (1944-1959). Édition de Béatrice Vaillant. Avant-propos de Catherine Camus. Collection Blanche, Gallimard. Parution : 09-11-2017.
參考文獻
[編輯]- ^ Sherman 2009,第19頁 ; Simpson 2019,Life .
- ^ Catelli 2019.
- ^ Flood 2019.
- ^ Willsher 2011.
- ^ Bloom 2009,第52頁.
- ^ Simpson 2019,Life.
- ^ Sarkozy plans to rebury French writer Albert Camus in the Panthéon. [Times Online]. 2009-11-22 [2009-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外部連結
[編輯]- Fonds Albert Camus - Cité du livre d'Aix en Prov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ciété des Études Camusiennes
- The Albert Camus Society
-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阿爾貝·卡繆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