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阿甘正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Forrestgumppost.jpg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勞勃·辛密克斯
監製溫迪·弗納曼
史蒂夫·提什
史蒂夫·斯塔克
編劇艾瑞克·羅斯
原著阿甘正傳
溫斯頓·葛魯姆作品
主演湯姆·漢克斯
羅蘋·萊特·潘
蓋瑞·辛尼茲
麥卡提·威廉森
莎莉·菲爾德
配樂亞倫·史維斯查
攝影唐·伯吉斯
剪輯奧瑟·希梅特
製片商派拉蒙電影公司
片長142分鐘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美國︰1994年7月23日
 英屬香港︰1994年12月15日
發行商派拉蒙影業
預算$5500萬[1]
票房$677,387,716[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阿甘正傳
香港阿甘正傳
臺灣阿甘正傳
阿甘正傳中阿甘跑步穿越美國的路線。 (交互式地圖)

阿甘正傳》(英語:Forrest Gump)是一套1994年的美國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了純真傻氣,卻心地善良,有著驚人的運動天賦,在阿拉巴馬州生活了幾十年的阿甘,在某些事件的影響下,定義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一些事件;更具體地說,是在阿甘出生的1944年和1982年之間。電影與溫斯頓·葛魯姆的小說有著很多的差別,包括阿甘的性格和幾個事件的描繪。

電影由勞勃·澤米基斯導演,湯姆·漢克羅蘋·萊特蓋瑞·辛尼茲麥卡提·威廉森莎莉·菲爾德主演。主題拍攝於1993年下半年開始,主要是在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取景。豐富的視覺效果,將主角嵌入歷史畫面,用以描繪其他場景。影片採用了全面的配樂,用音樂可以查明場景所描繪的特定時間段。原聲帶的商業發行,使其成為最暢銷的配樂,全世界售出超過1200萬份。

影片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好評如潮,成為當年北美最賣座的電影,是商業上的成功,也是派拉蒙自年初將片場賣給維亞康姆後,第一次重大成功。影片上映期間,在全球贏得超過6.77億美元票房。本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勞勃·澤米基斯榮獲最佳導演,湯姆·漢克榮獲最佳男演員,埃里克·羅斯榮獲最佳改編劇本,還有最佳視效最佳剪輯。本片還囊括多項提名和獎項,包括金球獎人民選擇獎青年藝術家獎等等。自影片上映以來,對主角和政治象徵意義有著不同的解釋。1996年,電影中的巴布甘蝦業公司開業,如今在擴展至全球多個地區。阿甘跑遍全美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是人們想嘗試的壯舉[2]。201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具有「最大文化、歷史和美學價值」為由,將本片列入國家電影登記表[3]

劇情[編輯]

故事始於20世紀50年代,那時阿甘還是個孩子,母親給他起名『弗雷斯特』,此名源於阿甘家族的遠親-內森·貝德福德·弗雷斯特,美國內戰英雄和3K黨創始人。阿甘的腿上綁著支架,用以矯正其嚴重的駝背,其他孩子因此欺負他。母親(莎莉·菲爾德飾)安慰阿甘「傻人有傻福」。母親以祖宅經營著一間家庭旅館,阿甘家的客人中,就有一位名為艾維斯·普里斯萊(彼得·多布森飾)的年輕人,他細心觀察阿甘因為支架壓迫而做出的動作,之後阿甘意外在電視上看到年輕房客跳著時下最流行的舞步,並且被人們稱為貓王

弱智的阿甘原本沒有資格就讀一般學校,但媽媽以自身為談判籌碼,「說服」校長同意入學。阿甘人就在門外,卻對發生什麼是懵然不知。

上學第一天搭校車時,阿甘謹記媽媽「不可搭乘陌生人車子」的訓誨,與校車司機互相認識後才敢上車,因而被全車同學目為怪人,不想跟他坐一起,唯小女生珍妮願意接納,兩人互相自我介紹後成了好朋友。阿甘從小被欺負到大。一天,從惡霸的手中逃脫時,阿甘腿部的支架隨之斷開,他發現自己可以跑得又快又遠。

珍妮母親去世後,遭粗野的父親毛手毛腳虐待。只有阿甘陪她躲進玉米田中。在社工幫助下,珍妮住到祖母家去。

儘管他的智商為75,智力低於平均水平,但阿甘憑藉速度贏得阿拉巴馬大學體育獎學金。在大學裡,他目擊喬治·華萊士擋校門事件,加入全美大學美式足球明星隊英語College Football All-America Team,並被甘迺迪總統接見。

阿甘雨天探視珍妮,恰逢她在車內對男伴半推半就。阿甘以為她被欺負,把男生拖出來痛揍一番。珍妮來不及解釋,男伴怒氣沖沖駕車離開。生氣的珍妮眼見好心辦壞事的阿甘在淋雨,偷偷將他帶進女生宿舍中弄乾衣服。原本沒把他當男人,卻在逗弄他時勾起自己的慾望。

畢業後,阿甘應徵入伍,其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的本性恰好合乎軍隊所需,令教官另眼相看。珍妮因穿著校服為花花公子雜誌拍攝性感照片而遭退學,轉至牛肉場賣唱維生。前去探望的阿甘目睹珍妮被騷擾,出手替她趕開客人並拉著她跑出門。珍妮斥責阿甘,不能老是想要替她解決問題。自感找不到出路的珍妮意圖投水,阿甘聽不懂她意有所指的感慨之詞,卻也無意間令她回心轉意。改變心意珍妮隨手招了輛便車遠赴她鄉,聽聞阿甘即將遠赴越南,又回身真切的告訴他,別充英雄,有事就跑開。

阿甘與捕蝦世家出身的班傑明·「布巴」·巴佛德-布魯(麥卡錫·威廉姆森飾)成為好友,兩人同意退伍後一起做捕蝦生意。兩人被派往越南參與越南戰爭,所屬的排在巡邏時遭伏擊。阿甘依珍妮所言,憑一雙快腿逃出生天,卻又回頭一一救下排長丹·泰勒(加里·辛尼斯飾)等四名戰友,但布巴傷重不治。救人過程中中彈的阿甘與因傷勢嚴重而雙腿截肢的丹中尉同院鄰床。丹對阿甘救下自己這個「跛子」,讓他無法傳承祖宗四代「光榮戰死」(分別為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內戰,一戰以及二戰)的命運感到憤怒!

阿甘在四處亂逛時,糊里糊塗的被捲進前來抗議的退伍軍人隊伍中。因他穿得最正式最體面,又被推上台演講,過程中有心人將音響的聲音拔掉導致聽眾聽不到阿甘的演講內容。他講了朋友「布巴」戰死的故事,感動一干聽眾。剛好在場的珍妮聽到他的聲音趕來,兩人終於重聚。

珍妮帶阿甘到附近的黑豹黨總部。黑豹黨首腦與珍妮起爭執,甩了他一巴掌。阿甘見狀又痛揍對方一番,被拉開之後便被黑豹黨人趕出門去。兩人逛了一晚。珍妮天亮後又隨黑豹黨遠去西岸,兩人再度分離。臨別前,阿甘將勳章轉贈給珍妮,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聽從珍妮之言快跑才得到勳章。

阿甘發現自己有打桌球的天賦,就在全國各地替陸軍的退伍軍人表演,最終代表美國赴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友誼賽。回國後參與電視訪談,說及所見所聞,給了一同參與訪談的約翰藍儂創作靈感.

從戰場上全身而退的阿甘成為英雄,並返美接受詹森總統親手頒贈的榮譽勳章,偶遇坐輪椅領救濟金無所事事的丹中尉。丹中尉邀他及兩名應召女共度新年良宵。阿甘因受不了應召女的氣味而惹惱了她,被罵白痴。丹中尉怒不可遏,將她們轟出去。並告訴阿甘,他知道阿甘不喜歡被當白痴,正如自己不喜歡被當殘廢。

之後,他再次造訪白宮,會見了尼克森總統。總統給阿甘在水門飯店提供了一個房間,阿甘在那裡無意中協助揭露水門事件。當他再次見到丹中尉時,中尉已耽溺於靠福利維生的苦澀生活中。丹看不上阿甘賣蝦的計劃,嘲笑阿甘如果成功,自己將第一個加入,在他手下幹大副。

而珍妮生活日趨糜爛,意圖自殺又收手。

阿甘退役後,用代言桌球拍的酬勞買了一艘捕蝦船,實現越戰時他與布巴的約定。丹中尉也信守諾言,加入阿甘的行列。兩人起初收穫不佳,但颶風卡門弄沉了所在地區除了他們的所有捕蝦船,阿甘的蝦公司因此壟斷了當地捕蝦業,大獲成功。丹中尉心緒逐漸平和,不再憤世嫉俗。阿甘後來回家照顧彌留的母親,將公司交給丹打理,而丹投資「一家水果公司」(即蘋果公司)的股票獲得收益,兩人都發了財。衣食無憂的阿甘開始替家鄉免費割草。

筋疲力竭珍妮前來探望阿甘,在阿甘的私人豪宅住了一段時日,也向阿甘傾訴自己童年遭父親家暴的不幸回憶。某天阿甘的求婚遭到珍妮拒絕,認為他不懂什麼是愛。阿甘非常不悅,認為腦筋不靈光的自己還是懂得愛。當夜珍妮主動找阿甘溫存,承認愛意,卻在隔天拂曉不告而別。茫然不解的阿甘呆坐多時後忽然想要跑出宅邸,並且欲罷不能一路穿州過界橫越美國。這件事讓阿甘再度聲名大噪,引來許多跟跑的追隨者。有一天,髮鬚滿臉的阿甘忽然覺得累了,拋下追隨者隨興結束漫長三年的馬拉松回家,收到珍妮來信要求見面。

影片回到開頭一幕。與珍妮團聚後,阿甘發現他們有一個年幼的兒子「小阿甘」(哈利·喬·奧斯蒙飾)。珍妮透露她患上一種未知的病毒性疾病,(暗指愛滋病C型肝炎) 。珍妮的求婚被阿甘接受,兩人帶著「小阿甘」回到阿拉巴馬州完婚。在婚禮上,阿甘碰見裝上義肢能走路(儘管仍得用拐杖助行)的丹中尉及其亞裔未婚妻,丹向阿甘炫耀其義肢採用太空梭相同材質的合金。完婚後阿甘一家三口度過短暫時日的天倫之樂。

最後珍妮開始臥病在床,聽著照料她的阿甘描述在越戰叢林夜裡繁星滿天、釣蝦船遠眺海景夕陽以及馬拉松途中湖光倒映山脈連成一線的種種奇景,珍妮十分羨慕並感嘆真希望自己當時也在場,不久珍妮因病去世,傷心欲絕的阿甘叫來推土機將珍妮老家屋子剷平,作為對愛妻家暴童年的一種情緒出口,並將珍妮葬於住家附近大樹下,也常在墓碑前向珍妮哽咽訴說確實有好好照顧兒子以及自己人生一路走來的信念。片末阿甘陪著第一天上小學的「小阿甘」坐在候車椅等候校車,嚼口香糖駕車的司機阿姨當年也曾叼著香菸載送過阿甘上小學。她原以為小阿甘跟阿甘一樣弱智,但聽了小阿甘的機靈談吐後露出亮眼的微笑。校車離去後,阿甘繼續呆坐在椅子上,他的羽毛書籤在風中飄舞。

角色[編輯]

A man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smiling into the camera. He is sitting on a blue crate and has his hands resting on his legs.
A man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looking at the camera. He is dressed in Vietnam-era military attire
湯姆·漢克(左)與加里·辛尼斯(右)在電影的片場,攝於1993年。
  • 湯姆·漢克斯福雷斯特·甘:本劇主角,童年時被診斷出智商只有75,但在他的堅持下,完成了許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例如憑藉體育天賦進入阿拉巴馬大學橄欖球隊,和球隊獲得全美冠軍並受總統甘迺迪接見。
  • 羅蘋·萊特·潘 飾 珍妮·柯倫(Jenny Curran):阿甘童年時的青梅竹馬,童年時曾受到家庭暴力,以致她培養出了思想獨立、敢於抗爭和爭取自由的個性。和阿甘育有一子,最後因病而去世。
  • 加里·辛尼斯 飾 丹尼爾·泰勒中尉(Lieutenant Daniel Taylor):阿甘在越南的排長,出身軍人世家,在戰場上遇到埋伏,被阿甘救回,但從此失去雙腿。戰後曾沉溺於貧困苦澀的生活,但由於曾承諾阿甘如果去從事捕蝦他也會跟隨而阿甘成功了,所以加入了阿甘的捕蝦行業,並從中脫離貧困,也感謝阿甘當年的拯救和鼓舞。
  • 莎莉·菲爾德 飾 甘太太(Mrs. Gump):阿甘的媽媽,早年喪夫,靠自己獨力養育阿甘,因癌症而去世。
  • 麥卡提·威廉森 飾 班傑明·「布巴」·巴佛德-布魯(Benjamin "Bubba" Bufford-Blue):阿甘軍中的戰友,口音特殊,是阿甘在部隊最好的朋友,曾和阿甘約定要經營捕蝦事業,但不幸在戰場上中彈,被直升機救起沒多久後就死亡。
  • 哈利·喬·奧斯蒙 飾 小福雷斯特·甘(Forrest Gump, Jr):阿甘的兒子。

製作[編輯]

劇本[編輯]

「埃里克·羅斯的劇本基本上脫離原著。我們沉迷於原著的兩大元素,讓愛情故事占主體,奇幻冒險當配菜。而影片中,阿甘是位極為體面的人物,始終信守諾言,做事沒有安排,除了珍妮、母親和上帝,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主見。」
—導演勞勃·澤米基斯[4]

影片改編自1986年溫斯頓·葛魯姆同名小說,主角均為福雷斯特·甘。然而,電影主要側重於小說的前十一章,直接跳過小說結尾處阿甘蝦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和與「小阿甘」的團聚。除了跳過小說的部分內容,電影還新增了部分內容,比如小時候腿部裝支架的阿甘跑遍全美國[5]

小說中阿甘的核心特徵和性格也被改變,除了其他,阿甘的電影角色中缺少自閉症天才的描寫——而在小說中,阿甘在大學裡踢足球,不能做手工和健身,但在高級物理課上取得突出成績,讓他成為教練,以滿足大學的需求[5]。小說還提到阿甘是太空人職業摔跤手棋手[5]

勞勃·澤米基斯被選中前,他和另一位導演泰瑞·吉連都有機會執導本片,但吉列姆拒絕了導演的邀請[6]巴里·索南菲爾德也受到青睞,但卻改去導演《亞當斯一家的價值觀[7]

攝製[編輯]

影片於1993年8月開始攝製,同年12月結束[8]。大多數場景在阿拉巴馬州取景,但主要是在附近的南卡羅來納州博福特和維吉尼亞州部分沿岸地區取景[9],包括藍嶺山行車通道的跑步鏡頭[10]。虛構城鎮的市區部分則是南卡羅來納州瓦恩維爾[11]。阿甘在越南戰場火線下跑步的場景,則在南卡羅來納州弗里普島取景[12]。其他取景地包括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比爾特莫莊園和北卡羅來納州布恩的藍嶺大道。最引人著名地方是祖父山的一段路名為「阿甘彎道[13]」。阿甘一家的屋子在南卡羅來納州雅馬西附近的康巴黑河搭建,附近的土地用作珍妮的家以及越南的戰場[14],越南場景種了20棵棕櫚樹[14]。影片開頭阿甘講述他一生的故事,是在喬治亞州薩凡納的齊佩瓦廣場巴士站長凳。薩凡納周邊地區也用來取景,包括理察·V.伍茲紀念大橋取景的跑步鏡頭,以及在薩凡納西灣街接受媒體採訪的場景[14]。大學校園多數取景於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阿甘首次跑步橫跨大西洋是在緬因州克萊德港的馬歇爾燈塔。

特效[編輯]

Black-and-white film screenshot showing the main character on the left looking towards another man, President Kennedy, on the right. Kennedy is smiling and looking to his left. In the background several men are look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one is aiming a camera.
阿甘與約翰·甘迺迪總統。影片中,多種特效被用來將湯姆·漢克(阿甘)融入各種歷史人物和事件及舊鏡頭中。

肯·羅爾斯敦(Ken Ralston)的團隊在光影魔幻工業為影片製作特效。影片中阿甘與當時名人握手的場景,採用了CGI技術。漢克斯首次戴參考標識面對藍幕拍戲,以便調整檔案影片[15]。為了錄下歷史人物的聲音,用上了雙語音,新的對話用特效改變嘴部的運動[4]。檔案影片用上了色鍵圖像變形影響變形轉描機技術等技術,配合漢克斯動作。

在越南戰爭的一處場景中,阿甘背著布巴逃離凝固汽油彈的襲擊。要創建這種效果,要用上特技演員來合成。隨後,漢克斯和威廉姆森被拍攝,威廉姆森由電纜線支撐,漢克斯帶著他跑。之後再攝製爆炸,爆炸前將演員數位化加入。噴氣式戰鬥機和凝固汽油彈罐也用CGI補充[16]

CGI技術去除演員加里·辛尼斯的雙腿,以迎合他截肢的特點。加里的雙腿用藍色布料包裹,便於特效團隊逐幀描繪他的雙腿。因此,加里要坐輪椅來支持雙腿,提高自己[17]

阿甘在林肯紀念堂水池和平集會碰見珍妮的場景,用上影片效果來創建一大群人[18]。兩天的拍攝用上約1500名群眾演員,每個連續的鏡頭都要臨時演員重新排列,進入遠離機位的不同象限。在電腦的幫助下,又另外打造出好幾十萬人[9][18]

發行[編輯]

專業評價[編輯]

本片評價普遍積極。評論聚合網站爛番茄基於79條評論,給予本片71%的積極評價[19]Metacritic基於19條主流影評人的評價,給本片打出82分(100分滿分)[20]。據CinemaScore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21]

幾位影評人讚賞影片的劇情。《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艾伯特寫道:「我此前從未見過一部像《阿甘正傳》的電影,有些人認為影片冒著看起來更傳統的風險,但我正想嘗試。我猜這是一部喜劇片,或許是一場話劇,或許是一個夢。埃里克·羅斯的劇本具備現代小說的複雜性。劇情喜感和悲情相互交融的平衡令人驚嘆,充斥笑聲之餘帶來沉思……真是一部神奇的電影[22]。」《綜藝》的托德·麥卡錫認為電影「在所有層面都做得很出色,困難技術的處理讓人倍感親切,帶著輕微哀求的故事演繹細膩均勻完勝史詩片[23]。」本片也收到幾位著名影評人的批評。《紐約客》的安東尼·雷恩批評電影「熱情明智得讓人非常反感[24]」。《娛樂周刊》的歐文·葛萊伯曼稱電影「將過去幾十年來的喧囂削減成一個虛擬實境的主題公園:嬰兒潮版美國迪士尼[25]。」

影評人對主角的看法不一。阿甘被拿來給各種角色和人物進行比較,包括哈克貝利·費恩比爾·柯林頓隆納·雷根[26][27][28]。彼得·卓木認為阿甘扮演著一位「社會調解員和救贖不同時段的代理人[29]。」《滾石》的彼得·崔維斯稱阿甘的一切「是我們所佩服的美國人形象——誠實、勇敢、忠誠[30]」。《紐約時報》評論員珍妮特·馬斯林稱阿甘是「空心人」,「沾沾自喜於他那幸福的愚昧,熱情的擁抱是沒有內涵體現[31]。」《帕洛阿爾托周報》的馬克·文森提稱主角是「可憐的傀儡,臉上沾著生命的餡餅,還若有所思地舔著手指[32]。」布魯斯·凱因和傑拉德·馬斯特在電影史教材中,指出本片暗喻著對愁緒的美化,代表著一塊空白的石板,透過嬰兒潮年代生人,預測他們記憶中的事件[33]

觀眾對本片兩極分化式的評價常見。《娛樂周刊》2004年寫道,「近十年來,影片賺到很大的數目,橫掃奧斯卡獎,勞勃·澤米基斯對20世紀美國的頌歌,仍代表著最能清晰地在沙子上劃線的影院之一。一半人把它看作是一部人工流行情景劇,而其他人則在胡言亂語,就像品嘗著一盒甜蜜的巧克力那樣[34]。」

票房表現[編輯]

本片用5500萬美元預算製作,在全美1595家影院上映的首周末,賺得24,450,602美元[1]。電影的商業顧問兼編劇傑弗里·希爾頓觀看了電影劇本的樣片後,建議製片溫迪·芬納曼將電影營銷預算提升兩倍,依他的意見,預算隨即被提升。本片的周末票房位列第一,險勝上映第四個星期的《獅子王[1]。上映第10周,本片仍保持領先[35]。電影在影院共上映42周,在北美賺取3.297億美元票房,成為當時第四賣座的電影,僅次於《E.T.外星人》、《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和《侏羅紀公園[35][36]

本片票房花了66天便超越2.5億,是票房最快增長至1億、2億、3億美元大關的派拉蒙電影(在當時上映而言)[37][38][39]。本片在全球斬獲6.77億票房[1]。即使有著可觀的收入,電影仍被稱為是「成功的失敗」——由於發行商和參展商的花銷高昂,派拉蒙虧損6200萬美元,管理層意識到談妥生意的必要性[40]。然而,跟好萊塢的核算也有牽涉的是,費用的膨脹使得分紅儘量減少。

家用媒體[編輯]

1995年4月27日,影片的VHS磁帶首次發布,兩碟裝雷射影碟於1995年4月28日發布(附帶「阿甘之眼」特別收錄內容)。兩碟裝DVD於2001年8月28日發布,特別收錄內容包括導演和製片人的評價、製作花絮和屏幕測試片段[41]藍光版於2009年11月發布[42]

榮譽[編輯]

本片榮獲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視效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43]。本片亦榮獲金球獎最佳喜劇類電影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戲劇類影片。本片也獲得六項土星獎提名,贏得最佳奇幻電影最佳男配角

本片出了多項大獎和提名外,也被美國電影協會的數個排行榜認可。電影在百年勵志百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37,在百年百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71,在百年百大電影10周年版排行榜中位列第76。此外,台詞「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在百年百大電影台詞排行榜中位列第40[44]。該片在《帝國》雜誌的史上500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420[45]

2011年12月,《阿甘正傳》列入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46],以表彰電影「將阿甘數字無縫插入到復古檔案影片的創新技術,文化的共鳴提升阿甘民間英雄的地位(代表了美國人的清白)。本片試圖謹慎和調皮地接合歷史創傷的爭議方面[47]。」

原著爭議[編輯]

葛魯姆獲得35萬美元小說改編電影劇本的報酬,並承包了影片淨利潤的3%[48]。然而,派拉蒙和片方並未付錢給他,用了好萊塢的核算斷定這部賣座電影賠了錢。相比之下,湯姆·漢克的薪水改用承包影片的全部營收,他和導演澤米基斯都收到4000萬美元[48][49]。另外,6次奧斯卡獎獲獎感言無一提及葛魯姆[50]

葛魯姆與派拉蒙之爭隨後得到有效解決,葛魯姆表示滿意派拉蒙對核算的解釋,稱其與葛魯姆與派拉蒙改編他的另一本著作《Gump & Co.》的7位數版權合同相符[51]

象徵物[編輯]

羽毛[編輯]

「我並不想講『有孩子登場』有所偏頗。但阿甘的童心我們都有過,這是一個情感歷程,讓你笑中帶淚。這就是電影應該做的事:讓你感受活著的意義。」
—製片人溫迪·芬納曼[28]

片頭和片尾處的羽毛有著多種解釋。《紐約時報》的莎拉·萊爾指出關於羽毛的幾點看法:「白羽毛所象徵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阿甘受損的智力?還是經驗的隨機性[52]?」漢克斯將羽毛解釋為:「我們的命運只能由我們處理生活中機遇要素的方式來定義,造就羽毛的體現。它可以在任何地方降落,落在你的腳邊,具有非常強大的神學意義[53]。」莎莉·菲爾德則將羽毛比作宿命,她說:「羽毛隨風飄動,無處不及,它是註定的或是偶然的[54]?」視覺特效總監肯·羅爾斯敦則將羽毛比作抽象畫:「各人有著各自的不同意義[55]。」

這條羽毛夾在阿甘最喜歡的書《好奇的喬治》裡,母親給他讀過這本書。書維繫著當前的場景和20世紀40年代的童年時代。羽毛的位置是在書中猴子走鋼絲圖片上。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象徵意義可見一斑。羽毛還跟整天幻想著「變成鳥兒,飛往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珍妮有關,由於虐待(性和身體上的),她得忍受父親。在片中,珍妮竟然問阿甘「如果(她)跳下橋,能飛起來嗎?」。

政治解讀[編輯]

"……不同國家的人們對《阿甘正傳》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阿甘正傳》與政治或保守的價值觀無關,他關乎人性,關乎尊重、寬容和無條件的愛。」
—製片人史提夫·提許[56]

湯姆·漢克表示「影片不諳政治,因而不作定斷[28]」。然而,1994年CNN的電視辯論節目《交火》(Crossfire)討論影片是否宣揚保守價值觀,或是控訴上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托馬斯·拜爾斯在《現代小說研究》發表的文章中,稱電影「積極保守」[56]

人們已經注意到,儘管阿甘的生活方式非常保守,但珍妮的生活充滿了反文化氣息,充斥著吸毒、濫交和反戰集會,兩人的婚姻狀態最終和解[22]。珍妮弗·海藍德·王在《電影日刊》發表的文章中認為,珍妮死於一種不知名的病毒,象徵著美國自由主義的死亡和十年抗爭(20世紀60年代)的流產。她還指出,該片的編劇埃里克·羅斯根據小說開發劇本時,灌輸了阿甘的所有缺陷,以及以珍妮為代表的美國人在20世紀60、70年代犯下的過激行為[29]

其他評論家認為,影片預測了1994年的共和黨革命,藉助阿甘的形象,推廣運動領袖紐特·金里奇的傳統保守價值觀。珍妮弗·海藍德·王指出,這部電影理想化20世紀50年代,證明了南方人阿甘的童年缺少「只留白人」的跡象,修正了20世紀60年代這個社會衝突混亂不斷的時期。她認為,十年間反主流價值觀的批評對比鮮明,重申保守主義[57]。正如的政治學家喬·帕史考特所認為,這部電影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電影[58]」。王主張電影藉助共和黨人向國會選舉中的選民,闡述「傳統版近代史」,以討好他們的思想[29]。此外,總統候選人鮑勃·多爾認為電影的訊息給他的選舉帶來的影響,由於它的「……消息,讓電影取得了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票房紀錄。無論身處多麼大的逆境,美國夢都在每個人的範圍內[29]。」

1995年,《國家評論》將影片列入「100大保守派電影」名單[59] 。隨後,2009年該雜誌將影片列為「25部最佳保守電影排行榜」第四位。「湯姆·漢克扮演的主角、一個和藹可親的傻瓜,聰明得難以擁抱20世紀60年代的致命價值觀。他一生中的摯愛、羅賓·萊特·潘出色表演的角色,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成為一個被藥物腐壞的嬉皮士,面對災難性後果[60]。」

索爾茲伯里大學通信學院教授詹姆士·伯頓,認為保守派宣稱影片少了自己的戲份,以及1994年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波頓表示螢屏的內容和宣傳活動,都受到上世紀90年代文化氛圍的影響,強調家庭價值和「美國價值」——是好萊塢針對美國的成功秘籍的縮影。他表示,這種氣候影響了影片的非政治性質,使得不同的政治表述浮現[61]

伯頓指出,許多保守派評論家和雜誌(如約翰·西蒙詹姆士·鮑曼和《世界報告》,最初無論是批評還是讚揚電影,都因為它的非政治因素。電影流行後,保守派也肯定電影接受傳統價值。伯頓暗示如果電影成為了批評軍事價值的發聲工具,自由黨左傾,能防止保守派主張糾正電影。相反,自由黨左傾可以著重於電影省略的內容,如女權主義民權運動[61]

一些評論家對影片的保守看法,是美國諷刺文化死亡的跡象。薇薇安·索布查克指出,影片的幽默和諷刺依賴於觀眾(自我)意識的假設[61]

原聲帶[編輯]

1994年7月6日,電影的32首配樂發布。除了亞倫·史維斯查的漫長配樂,原聲帶還包括貓王佛利伍麥克克里登斯清水復興合唱團艾瑞莎·弗蘭克林林納·史金納三犬之夜飛鳥樂團門戶樂團媽媽與爸爸合唱團布迪兄弟樂團賽門與葛芬柯鮑勃·西格水牛春田合唱團的曲目。音樂製作人喬爾·西爾回想起配樂的編制時表示:「我們希望音樂材料的辨識度很高,能查明其誕生時間,不會干擾到影片[62]。」兩碟裝的專輯涵蓋20世紀50-80年代許多美國藝人的音樂。西爾表示應史維斯查的要求,「所有的材料都是美國的。鮑勃對它的感覺很強烈。他覺得阿甘就愛美國貨[62]。」

原聲帶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位列第二[62],共售出1200萬份,是美國最暢銷的專輯之一[63]。由艾倫·史維斯查創作的電影配樂,於1994年8月2日發布。

翻拍[編輯]

相關背景[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Forrest Gump (1994).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2. ^ Man (Not Named Forrest Gump) Runs Across the U.S. | the wolf la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wolflair.wordpress.com (May 11, 2011).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3. ^ AFP. 'Bambi', 'Forrest Gump' join Library of Congress film trove. News.yahoo.com. 2011-12-28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4. ^ 4.0 4.1 Mills, Bart. In 'Forrest Gump,' Historical Figures Speak for Themselves. Chicago Tribune. 1994-07-08 [2010-06-13].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3-03-10). 
  5. ^ 5.0 5.1 5.2 Delarte, Alonso. Movies By The Book: Forrest Gump (PDF). Bob's Poe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4: 24 [2009-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7). 
  6. ^ Plume, Kenneth. Gilliam on Grimm. IGN: 3. 2005-08-2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7. ^ Fretts, Bruce. Get Barry.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5-11-03: 2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8. ^ McKenna, Kristine. He's Serious About This One For Tom Hanks, it's been a long ride from 'Splash' to 'Philadelphia,' in which the likable comedy actor plays an AIDS patient who's fired from his job. Los Angeles Times. 1993-12-19 [2010-06-13].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3-03-10). 
  9. ^ 9.0 9.1 Mal, Vincent. Show Some Gumption Hanks Excels in Tale of a Simple Man's Brushes with Fame (Fee required). The Virginian-Pilot. 1994-07-06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10. ^ Must-see sites abound along Blue Ridge Parkway – The Indiana Gazette Online: Indiana County Area News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1-26. Indianagazette.com (June 12, 2011).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11. ^ Film locations for Forrest Gump (199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vie-locations.com.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12. ^ Smith, Katherine. Island getaway is motion-picture perfect. St. Petersburg Times. [2012-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2). 
  13. ^ Grandfather Mountain audio tour
  14. ^ 14.0 14.1 14.2 Forrest Gump-(Building the World of Gump: Production Design)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15.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12:29. 2001-08-28. 
  16. ^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Vietnam)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17. ^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Lt. Dan's Legs)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18. ^ 18.0 18.1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Enhancing Reality)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19. ^ Forrest Gump. Rotten Tomatoes.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20. ^ Forrest Gump. Metacritic.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21. ^ Pamela McClintock. Why CinemaScore Matters for Box Off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8-19 [201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0). 
  22. ^ 22.0 22.1 Ebert, Roger. Forrest Gump. Chicago Sun-Times. 1994-07-06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3. ^ McCarthy, Todd. Forrest Gump. Variety. 1994-07-10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0). 
  24. ^ Lane, Anthony. Forrest Gump. The New Yorker.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5. ^ Gleiberman, Owen. Forrest Gump (1994).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07-15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6. ^ Hinson, Hal. Forrest Gump, Our National Folk Zero. The Washington Post. 1994-08-1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7. ^ Rich, Frank. The Gump From Hope.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7-21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8. ^ 28.0 28.1 28.2 Corliss, Richard; Julie Grace; Martha Smilgis.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ump. Time. 1994-08-01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29. ^ 29.0 29.1 29.2 29.3 Wang, Jennifer Hyland. "A Struggle of Contending Stories": Race, Gender, and Political Memory in Forrest Gump (PDF). Cinema Journal. Spring 2000, 39 (3): 92–102 [2009-07-02]. doi:10.1353/cj.2000.0009. 
  30. ^ Travers, Peter. Forrest Gump. Rolling Stone. 2000-12-08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2). 
  31. ^ Burr, Ty. Loss of innocence: 'Forrest Gump' at 10. The Boston Globe. 1994-06-20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Film critic Pauline Kael came out of retirement to bash the film on a book tour; by year's end, New York Times reviewer Janet Maslin had gone from mildly praising the film in her initial review to putting it on her worst of 1994 list, describing Forrest as a "hollow man" who's 'self-congratulatory in his blissful ignorance, warmly embraced as the embodiment of absolutely nothing.' 
  32. ^ Vincenti, Marc. Forrest Gump. Palo Alto Weekly. August 199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33. ^ Mast, Geral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Movies: 10th Edition. London: Longman. 2007. 
  34. ^ Bal, Sumeet; Marc Bernardin; Monica Mehta; Joshua Rich; Erin Richter; Michael Sauter; Missy Schwartz; Nancy Sidewater. Cry Hard 2 The Readers Strike Back.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01-09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35. ^ 35.0 35.1 Forrest Gump Weekend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36. ^ All Time Box Office Domestic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4-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37. ^ Fastest to $1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38. ^ Fastest to $2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39. ^ Fastest to $3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40. ^ McDonald, Paul, and Janet Wasko. The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Industry. Malden: Blackwell, 2008. Pg:79 #
  41. ^ Lowman, Rob. Video Enchanted Forrest the Much-beloved "Forrest Gump" Arrives on DVD with Sweetness Intact (Fee required). Beacon Journal. 2001-08-28 [200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42. ^ Schweiger, Arlen. Paramount Saves Top Titles for Blu-ray 'Sapphire' Treatment. Electronic House. 2009-06-23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43. ^ The 67th Academy Awards (1995)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44. ^ AFI's 100 Years... The Complete List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0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45. ^ Braund, Simon; et al. Empire's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46. ^ Nuckols, Ben. Forrest Gump, Hannibal Lecter join film registry. Associated Press (Cox Newspapers). 2011-12-2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47. ^ 2011 National Film Registry More Than a Box of Chocol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1-12-2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48. ^ 48.0 48.1 Horn, John. 'Forrest Gump' Has Yet to Make a Net Profit. The Journal Record (FindArticles). 1995-05-25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49. ^ Davis, Charles E. Accounting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A lesson in cost behavior.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Summer 1997, 15 (3): 307–318. doi:10.1016/S0748-5751(97)00008-0. 
  50. ^ Turan, Kenneth. Calender Goes to the Oscars Analysis Life Is Like a Box of Oscars But Statues Are Divvied Up, Quite Fittingly (Fee required). Los Angeles Times. 1995-03-28 [201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8). 
  51. ^ `Gump' Author Settles Fight With Studi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FGate (June 15, 1995).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52. ^ Lyall, Sarah. It's 'Forrest Gump' vs. Harrumph.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7-31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53.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3:27. 2001-08-28. 
  54.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3:57. 2001-08-28. 
  55.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6:29. 2001-08-28. 
  56. ^ 56.0 56.1 Byers, Thomas B. History Re-Membered: Forrest Gump, Postfeminist Masculinity, and the Burial of the Counterculture. Modern Fiction Studies. 1996, 42 (2): 419–444 [2009-07-02]. doi:10.1353/mfs.1995.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57. ^ Wang, Jennifer. "A Struggle of Contending Stories": Race, Gender, and Political Memory in "Forrest Gump". Cinema Journal. Spring 2000, 39 (3): 92–115. doi:10.1353/cj.2000.0009. 
  58. ^ Gordinier, Jeff. Mr. Gump Goes to Washingto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5-02-10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59. ^ Quillen, Ed. Why are modern conservatives so enchanted with Forrest Gump?. Denver Post. 1995-05-07. 
  60. ^ Miller, John J. The Best Conservative Movies. National Review. 2009-02-23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61. ^ 61.0 61.1 61.2 Burton, James Amos. Film, History and Cultural Memory: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Vietnam-Era America During the Culture Wars, 1987–1995. PhD Thesis. September 2007. 
  62. ^ 62.0 62.1 62.2 Rice, Lynette. Songs Set the Mood for 'Gump'. Gainesville Sun. 1994-08-14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63. ^ Top Albums at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1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