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海宗
出生1902年6月18日
 大清河北省永清縣
逝世1962年12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
職業歷史學、世界史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42年-1949年)
九三學社(1956年-1962年)
配偶張景茀(1930年)
兒女雷崇立
代表作

雷海宗(1902年6月18日—1962年12月25日) ,原名雷得義,字伯倫,河北永清縣人,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提倡兼顧考證和綜合,是「戰國策派」、「清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梁啓超蔣廷黻鄭天挺並稱「南開史學四大家」。

生平[編輯]

1902年,雷海宗生於河北永清縣,父親雷鳴夏是當地中華聖公會的牧師。1910年,到教會興辦的蒙學堂讀書。1917年8月,入讀北京崇德中學。1919年5月,參加五四運動,9月,受教會資助轉至清華學堂高等科,插班二年級學習。1922年6月,畢業後考取公費,9月,入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主修歷史,輔修哲學。1924年9月,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詹姆斯·湯普遜英語James Westfall Thompson。在學期間和劉紹禹何運暄聞亦傳張景鉞等人交遊,參加芝大清華同學會,主張推行民主政治,反對外國干涉,並常常做文章評論時事。1927年6月,完成《杜爾閣的政治思想》,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1]

8月,回國後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系副教授。1929年8月,任系主任,並在金陵女子大學兼課。1931年2月,被聘為金陵女大歷史系教授,7月,兼任女大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8月,轉至國立武漢大學史學系和哲學教育系任教授。[1]

1932年7月,辭去武大教職,9月,到清華大學任教,和蔣廷黻共事。1937年8月,抗戰爆發後告別妻女隨校南遷長沙。11月,長沙臨大開學,文學院設在衡山聖經學校,雷海宗接替劉崇鋐任臨大歷史社會學系主席。12月,南京淪陷後臨大決定遷往昆明,雷海宗隨文學院遷回長沙,後與金岳霖葉公超吳有訓赴廣州、香港採購辦學物質。5月,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師範學院史地系主任。同年,與林同濟參與由錢端升主持的《今日評論》的編輯工作,與陳雪屏輪流主編《當代評論》雜誌。1940年4月,和林同濟陳銓在昆明創辦《戰國策》半月刊。8月,任聯大歷史系主任。1942年春,應林同濟邀請到雲南大學講演。12月經姚從吾王信忠介紹加入國民黨。1943年2月,任聯大文學院代理院長,他婉拒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訪美邀請,留在國內參加抗戰,為戰地服務團和翻譯人員培訓。1946年2月,在《反蘇宣言》上簽字,並參加在重慶舉行的「反蘇大遊行」。3月,蔣介石訪問昆明,到聯大國民黨部,雷海宗直言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建議增加學生公費。7月,聞一多死後,雷海宗任治喪委員會委員;清華復員北上,雷海宗先到重慶再到南京、上海、天津,8月,清華在北平復校,任歷史系主任。1947年春,為胡適主編的《獨立時論》撰稿。1948年1月,受國民黨北平黨部主任吳鑄人之託,創辦《週論》,不過僅出到11月就停刊了。12月,拒絕了陳雪屏的邀請,選擇留在北平。1949年9月,辭去歷史系主任。[1]

1950年春,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北京市郊的土改運動。3月,成為管制對象。1951年3月,赴西北參觀土地改革,4月,回京後解除管制,並寫了一系列批判教會的文章。1952年3月,進行思想檢討。9月,院系調整後,清華歷史系被取消,和北大的鄭天挺一起調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分別辦古代史和世界史教研室。1953年,任《歷史教學》編委。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57年4月,參加《人民日報》和天津市委的百家爭鳴的座談會,認為社會科學的發展停滯,需要用新材料、新解釋進行補足。7月,在天津反右大會上被補劃為右派,遭到點名,被停職。雷海宗長期患有腎病,在這個時候出現血尿。1958年3月,中共南開大學黨委決定,撤銷雷海宗一切職務。1961年末,摘帽。[1]

1962年3月,不顧病體,重登講台。12月16日,病發送醫。25日,因尿毒症和心力衰竭於天津總醫院去世。[1]

思想[編輯]

雷海宗最有名的是他對「中國的兵」的研究,他未將著力點放在兵制的考察,而是分析兵的精神,從兵的成分、紀律、風氣、心裡來考察,指出中國古代的軍隊構成由貴族、良民到貧民、流民、囚犯和外族,最終陷入兵匪不分,軍民相互仇視的局面。他認為「無兵的文化」使社會無法應付戰爭危機,「漢代的問題是中國的永久問題,東漢以下兵的問題總未解決」,這也是中國長期長期積弱的主要原因。不過張其昀以兩千年來中國兵役和兵制的常態作為反駁,而梁漱溟認為雷海宗對文化的批判切中癥結有其見地。[1]

他批評只重考據的訓詁學,認為歷史的了解不僅僅是事實的了解,更是時代精神的了解,如果沒有對思想、知識、信仰的了解就沒有對歷史的了解。[1]

他以民族前途為根本的問題意識,以世界文明的視點,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學將中國和全球結合,既打破傳統史學的想像又試圖衝破西方中心論的敘事。這說明他對政治的關切,主辦《戰國策》更說明了他積極「入世」的態度。他提出「歷史週期論」,以「戰國時代重演」的觀點號召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創辦《週論》時也體現了這一理想的延續,主張自由和個性,以憲法和對市場的適當干預為社會基礎,漸進的改良。[1]

在反右鬥爭中對雷海宗的批判大多來自他在座談會的演講,認為他用「生產工具發展史」否定階級鬥爭社會主義,以否認奴隸制推翻五種社會經濟形態,還被挖出反共反蘇的歷史問題。[2]

著作[編輯]

  • 1940,《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
  • 1946,和林同濟合著,《文化形態史》,大東書局
  • 2001,《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國史綱要》,武漢出版社

腳註[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江沛. 雷海宗文集.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9-09. ISBN 978-7-310-05846-4. 
  • 孫定國. 雷海宗批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0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