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高麗人 (蘇聯)
高麗族
俄語:Корё сарам
烏克蘭語Корьо-сарам
韓語:고려사람高麗사람
維克多·崔
涅麗·金
根納季·戈洛夫金
維塔利·金
總人口
500,000
分佈地區
 烏茲別克198,000[1]
 俄羅斯125,000[1]
 哈薩克105,000[1]
 吉爾吉斯19,000[1]
 烏克蘭13,000[1]
 塔吉克6,000[1]
 土庫曼3,000[1]
語言
高麗語俄語
宗教信仰
基督宗教正教會新教)、佛教儒學
相關族群
朝鮮民族在韓國的俄羅斯人英語Russians in Korea

高麗族,又稱高麗人[2][3],有時亦稱中亞朝鮮族[4][2]前蘇聯高麗人[5]等,是對定居在前蘇聯地區之朝鮮民族之統稱。他們被史達林政府於1937年強制遷移至中亞地區,主要居住在烏茲別克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4]。在史達林時期,他們不被允許離開中亞地區,不能參軍,必須參與強制勞動,直至赫魯雪夫政府時期被平反[4]。多數高麗人講俄語[4]

歷史[編輯]

19世紀初朝鮮王朝開始衰落。少數富裕的地主擁有該國的農田,貧窮的農民則難以生存。許多農民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條件,開始向朝鮮半島的北方遷移。

一部分朝鮮人遷移到了大清帝國境內,他們定居的土地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被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這些人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第一批朝鮮人,總計761個家庭5310人。到了1869年,朝鮮人占濱海邊疆區人口的20%。在1904年西伯利亞鐵路建成之前,朝鮮民族裔在俄羅斯遠東的數量超過了俄羅斯族裔。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顯示整個其境內共有26,005名朝鮮人(16,225名男性和9,780名女性)。

在20世紀初,俄羅斯和朝鮮都與日本發生了衝突。1907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作為戰敗方的俄羅斯在日本的授意下頒布了反朝鮮法,根據該法,朝鮮農民的土地被沒收,朝鮮勞工被解僱。然而,俄境內的朝鮮移民數量繼續增長;1914年的數字顯示俄羅斯帝國境內共有64309名朝鮮人(其中20109人已經成為俄公民)。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成為了大日本帝國外地,1919年,日屬朝鮮三一運動遭鎮壓後,俄境內的朝鮮移民數量急劇增長。到了1923年,蘇聯的朝鮮人口已增加到106,817。次年,蘇聯開始採取措施控制朝鮮人口向其境內流動;1931年後,蘇聯停止接納任何來自朝鮮的移民,並要求現有移民歸化為蘇聯公民。

蘇聯遠東地區的官員對朝鮮人與當時大日本帝國的關係持懷疑態度,根據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關於日本人有可能通過朝鮮族間諜滲透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報告,約瑟夫·史達林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於在1937年8月21日簽署了第1428-326號關於將朝鮮人從遠東邊境地區流放的決議。在當年的10月25日,36442個朝鮮家庭的171,781人被流放到了蘇聯的中亞地區。 被流放的朝鮮人在中亞面臨困難的生活條件:政府承諾的貨幣援助從未兌現,此外,大多數被流放者者是稻農和漁民,他們難以適應新家園的乾旱氣候。根據人口統計資料,1937年和1938年有4萬名被流放的朝鮮人因上述原因死亡。被流放者形成了一種凝聚力,他們合力建造了灌溉工程並開始種植水稻。 在蘇聯朝鮮民族兒童的學校里,政府在1939年將俄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並將朝鮮語從教學語言改為第二語言教授。不過從1945年起,當地完全停止了朝鮮語的教學。因此,後來的幾代人都失去了使用韓語的機會。現在絕大多數生活在中亞地區的朝鮮人已經完全不會說韓語,他們雖然保留了自己的姓,但使用俄羅斯的名字。

著名的高麗人[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Ki 2002
  2. ^ 2.0 2.1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全球/中亞朝鮮族人怎麼來?文在寅「新北方政策」深化關係. 民視新聞網. 2019-04-26 [2022-07-16] (中文(繁體)). 
  3. ^ 손문정. 详讯:韩哈领导人重申两国友谊互信 | 韩联社.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1-08-17 [202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中文). 
  4. ^ 4.0 4.1 4.2 4.3 楊束芳; 侯艾君. 35万朝鲜族人当年为何落户中亚--舆情频道. 中青在線. 2009-06-02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5. ^ 【独家】前苏联高丽人时隔80年与青瓦台高官面谈……拟敦促修改在外同胞法. 韓民族日報. [2022-07-16]. 
  6. ^ 6.0 6.1 6.2 6.3 Suh, Dae Sook, Koreans in the Soviet Union. Honolulu, HI: 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and the Soviet-Asian Region Program of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7. pg.79-82

來源[編輯]

人口普查數據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