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蟲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上的鳥書;下方—劍上文字的一部分: "越王自作"。湖北省博物館

鳥蟲書(或稱鳥蟲文鳥蟲篆鳥蟲體,又名魚書),細分可分為鳥書與蟲書,是中國春秋中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文字。它的特點是其字型類似的形狀,故有此命名。屬於篆書的一類。有人把它比擬成阿拉伯文中的「庫法體」。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提到鳥蟲書說,「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是篆刻的使用字體之一。

起源與發展[編輯]

鳥蟲書在春秋時期發展成為各種不同的類型。最早的鳥蟲書出現在春秋中葉,在春秋晚期流行開來,於戰國時期達到鼎盛。鳥蟲書較常見於當時的南方各國,如等。在戰國時代,可能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鳥蟲書變體。

鳥蟲書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南方地區的一種裝飾性銘文字體,其特點是將字體的一些筆畫寫成鳥的形象,秦代定書體有八種,其中之一是蟲書,即鳥蟲書,這是因為古代將鳥類稱為羽蟲之故。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講到古代書體:「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分析:「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但從實物遺存中可知,鳥蟲書並不僅僅是寫在旗幟、符節上的,符節上寫的也不一定都是鳥蟲書。如(吳)大王光戈王子於戈、(越)王者旨於戈上的銘文,都是典型的鳥蟲書。(王子午鼎銘字體雖不作鳥形,但奇屈變化也屬於鳥蟲一類。值得一提的是,秦代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據傳即為鳥蟲書,但如今只能見到一方宋人臆造的、藝術水準很低的假印璽。

春秋戰國時期的鳥蟲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漢字的邊上(左右上下都有可能)額外加上鳥的紋飾(後世稱為花鳥字);一種是將漢字筆畫做多少有些誇張的曲折變形以達到類似蟲的效果,但沒有額外鳥飾。漢印中的「鳥蟲篆」則更傾向於泛指一種動物形象化的、或高度曲折變形的藝術字體,因為在鳥蟲篆玉印中,除了分明可辨的鳥的形象,還有大量的變形了的龍、蛇的形象,以及一部分分明的魚與獸的形象;而在絕大部分鳥蟲篆銅印中,漢字筆畫只經過盤曲變形,而沒有分明的動物形象。

中國書法通常不認同直接將鳥蟲書作為一種書法;認為它更應被視為有特殊用途的藝術變體(比如在印章中使用)。唐代的書法理論著作認為那只是繪畫之流,算不得書法藝術。此外,如唐代《升仙太子之碑》的這標題六字,是否屬於鳥蟲書也頗有爭論,現代稱為花鳥字

使用[編輯]

  • 鳥書經常能夠在越國的青銅器或鐵器文物上找到,而且常常是青銅或鐵製兵器,比如劍。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標示劍主人的身份或者表明武器生產的時間地點。越王勾踐劍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見右圖)。在同時期的銅製容器和玉器上也有一些鳥書出現,漢朝的篆書中偶爾也會有。
  • 蟲書比較常見,很可能最早產生於吳國或越國,盛行於吳越強橫的二百年間(自吳國稱王開始直至越國衰敗),並在此期間一度流傳至楚、宋、蔡、徐等周邊各國。例字可以在青銅武器、青銅容器、玉器、篆書甚至建築或裝飾用品(比如牆磚)上面找到。吳王夫差矛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

作為裝飾效果很強的字體,其形成類似於阿拉伯文庫法體和瑪雅文字的頭型符、全身符。

消失[編輯]

秦朝以後,鳥蟲書的使用減少了,只有漢朝時的少量鳥蟲書存世。這可能是因為,漢代的時候隸書興起並取代了篆書的地位;同時,鳥蟲書相當依賴於篆書的圓轉筆畫,而無法以筆畫方直的隸書為基礎,因此鳥蟲書隨著篆書一同沒落了。

相關參考論著資料[編輯]

通釋[編輯]

  •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增訂版)

字典及文編[編輯]

  • 楊正:《鳥蟲書字匯》(與吳毅強合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