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2.0
![]() |

Web 2.0(也稱為參與式網路[1]或社群網路[2]),指以終端使用者為目標,強調使用者生成內容、易用性、參與文化和互操作性(如:與其它產品、系統和裝置相容)的網站。
Web 2.0這個詞由達西·迪紐西在1999年撰寫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創造並使用,直到2004年末的O'Reilly Media Web 2.0會議上,才由提姆·奧萊理和戴爾·多爾蒂推廣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概念。[3][4][5][6]Web 2.0框架只指定網站的設計和使用,並不對設計人員提出任何技術要求或規範。因為轉變到Web 2.0的過程是漸進的,並沒有給出這種轉變開始的確切日期。
Web 2.0網站允許使用者作為虛擬社群中使用者生成內容的建立者,並通過社群媒體的對話進行互動和協同運作。這與第一代網路(Web 1.0)時代的網站形成了對比,在Web 1.0時代,人們只能被動地瀏覽內容。Web 2.0功能的範例,包括:社群網站或社群媒體站點(如:Facebook)、部落格、Wiki、分眾分類法(在網站和連結上的關鍵詞「標籤」)、影片分享網站(如:YouTube)、代管服務、網路應用程式(「app」)、協同消費平台和混搭應用程式。
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提姆·柏內茲-李一直質疑Web 2.0是否與以前的網路技術有本質區別,他將該術語稱為行話。[7]他對網路最初的設想,是「一種協同運作的媒體,一個我們(可以)見面、閱讀和寫作的地方」。[8][9]另一方面,提姆·柏內茲-李創造了語意網(有時也稱為Web 3.0)[10]一詞,是指可以通過機器處理語意的內容網路。[11]
歷史[編輯]
Web 1.0[編輯]
Web 1.0是一個返璞詞,指的是全球資訊網發展的第一階段,時間大約從1991年到2004年。根據科莫德和克里希納穆綏的說法,「在Web 1.0中,內容創作者很少,絕大多數使用者只是內容的消費者。」[12]個人區域網路頁很常見,主要由代管在ISP經營的網路伺服器上或是代管在免費的網路代管服務(如:GeoCities)上的靜態網頁組成。[13][14]隨著Web 2.0的出現,普通的網路使用者可以通過低成本的網路代管服務或通過專屬伺服器(諸如Blogger或LiveJournal),擁有社群網路個人資料(諸如Myspace和Facebook等網站)和個人部落格。通常,內容是動態生成的,允許讀者以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發表評論。泰瑞·弗萊在他的《新媒體(第三版)》中,將Web 1.0和Web 2.0之間的區別描述為
"從個人區域網路站變為部落格和部落格網站聚合,從發布變為參與,網路內容從作為前期投資的結果變為正在進行的互動過程,以及從內容管理系統變為基於「標籤」網站內容的連結使用的關鍵字(分眾分類法)的遷移。
弗萊認為,這些因素形成了導致Web 2.0「熱潮」爆發的趨勢。[15]
特性[編輯]
Web 1.0網站的一些常見設計元素包括:[16]
- 靜態頁面而不是動態HTML。[17]
- 提供的內容來從伺服器的檔案系統而不是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
- 使用伺服器端內嵌或通用閘道器介面(CGI)構建的頁面,而不是用Perl、PHP、Python或Ruby等動態程式語言編寫的網路應用程式。
- 使用HTML 3.2時代的元素(例如框架和表格)來定位和對齊頁面上的元素。 這些通常與空白預留位置GIF一起使用。
-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期間引入了專有的HTML擴充,例如<blink>和<marquee>標記。
- 線上留言簿。
- GIF按鈕、圖形(通常為88×31像素),被用於網頁瀏覽器、作業系統、文字編輯器和其他各種產品。
- 通過電子郵件傳送的HTML表單。 在此期間,在共享伺服器上很少支援伺服器端指令碼。為了向網站存取者提供回饋機制,使用了mailto表單。使用者填寫表單後,單擊表單的「提交」按鈕,他們的電子郵件客戶端將啟動並嘗試傳送包含表單詳細資訊的電子郵件。 mailto協定的流行和複雜性促使瀏覽器開發人員將電子郵件客戶端整合到他們的瀏覽器中。[18]
Web 2.0的概述[編輯]
Web 2.0是一種新的網際網路方式,通過網路應用(Web Applications)促進網路上人與人間的資訊交換和協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使用者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點有:網路社群、網路應用程式、社群網站、部落格、Wiki等等。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通過或不通過建立一個可視的、互動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使用者產生內容的入口網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 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一旦超過了臨界品質,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流傳」(葛拉威爾,2002)。
正如同創新2.0所倡導的以人為本、草根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分享與關係,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關係」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編輯]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的Craig Cline在共同合作的動腦會議(brain storming)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則是Web 2.0。Ofoto是Web 1.0;Flickr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
- 將Web作為平台
- 駕馭群體智慧型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測試版」)
- 輕量型程式設計模型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裝置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的社會性網路系統如FOAF和XFN,以及通過Blog和Wiki進行發表,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Web服務[編輯]
雙向的訊息協定是Web 2.0架構的關鍵元素之一。兩個主要的類型是REST和SOAP方法。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示了一種Web服務客戶端傳送所有的事務的狀態。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類似的輕量方法都依賴伺服器來儲存狀態資訊。兩種情況下,服務是通過一個應用程式介面(API)呼叫的。這個API常常是根據網站的特殊需求定義的,但是標準的Web服務API(例如,於Blog發表文章)的API依然被廣泛使用。一般來說Web服務的通用語言是XML,但並不一定,還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語言,如JSON,YAML等。
最近,出現了一個被稱之為Ajax的混合形式,用來增強基於瀏覽器的Web應用的使用者體驗。這可以用於一些特別的形式(如Google Maps、UrMa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或是一些開放的形式,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務API、資料聯合,甚至是繪畫。
伺服器軟體[編輯]
Web 2.0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伺服器架構上建立的,但是更加強調後台軟體。資料聯合不僅僅是名稱上和內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務要求更加強壯的資料庫和工作流的支援,並且變得與傳統的企業內部網路的應用伺服器功能更加相似。供應商不管是用一個通用伺服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個伺服器平台上,或者是一個Web伺服器外掛程式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強了API介面的標準發布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選擇的是哪種途徑,Web 2.0的進化不會為這些選擇做出重大改變。
Web 2.0相關技術[編輯]
主要包括:部落格(BLOG)、RSS、wiki百科全書(Wiki)、部落格、社群網站(SNS)、P2P、即時訊息(IM)、基於地理訊息服務(LBS)等。
Web 2.0主要特點和基於這些特點產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務:
- 部落格(Blog)
最早期的Web 2.0服務之一,可使任何參與者擁有自己的專欄、成為網路內容產生源,進而形成微媒體,為網路提供文字、圖片、聲音或影片資訊。 - 內容源(RSS)
伴隨Blog(部落格)產生的簡單文字協定,將部落格產生的內容進行重新格式化輸出,從而將內容從頁面中分離出來,便於同步到第三方網站或提供給訂閱者進行閱讀。 - Wiki
是一個眾人協同運作的平台,方便寫百科全書、詞典等。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字系統,這種超文字系統支援面向社群的協同運作寫作。 - 參與評論與評分(Digg)
Web 2.0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Web 2.0的顯著特點是分享機制和去中心化,Digg機制為更多網路使用者提供了參與網路建設的機制,無需進行內容貢獻或創作,只要使用者對網路內容進行評分或點評,即可參與到網路內容的建設過程當中。 - 部落格(Delicious)
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網路內容的收藏於轉載,並將自己的收藏或轉載整理成列表、分享給更多的使用者,從而在網路上起到資訊聚合與過濾的作用。 - 社會化網路(SNS)
從原有的以網站、內容為中心,轉而側重於以人與人之間的關聯為中心,網路上每一個節點所承載的不再是資訊,而是以具體的自然人為節點,形成的新型網際網路形態。 - 微博(microblog)
部落格的精簡版,有較為嚴格的字數限制。更簡單的發布流程和更隨意(被限制的話題、領域)的寫作方式,使得參與到網路內容貢獻中的門檻降低,更大程度的推動了網路內容建設和個體資訊貢獻。 - 基於位置資訊的服務(LBS)
集地理資訊系統(GIS)、微博(Twitter)和行動裝置(Mobile)以及A-GPS定位服務於一身的增強型微博系統,其主導思想是每一條資訊不僅利用時間為索引、同時也加入了地理經緯度的索引,從而不僅可通過時間對資訊進行篩選、亦可利用地理坐標對資訊進行合理的篩選。 - 即時通訊(IM)
即時通訊軟體可以說是目前中國上網使用者使用率最高的軟體。聊天一直是網友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網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經從初期的聊天室、論壇變為以MSN、QQ為主要代表的即時通訊軟體。
Web 2.0產品的例子[編輯]
- 全球
影響[編輯]
社會影響[編輯]
Web 2.0中出現的資料聯合和訊息傳送能力,提出了潛在的一種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線上社群之間建立一個更加緊密的社會構造。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術語來集合性地代表這些共同的社團,包括blogs[19]hpere:網誌的世界,syndisphere:內容聯合發布,以及wikisphere,然而其他的觀察者認為這些措辭和內在的含義太空泛了。
由於Web 2.0的網路互動性,資訊的快速傳播性,以及透明性。在不久的將來,網路也可以作為推動國家民主的一種有效的工具,作為吸取廣泛民眾意見的參考。
商業影響[編輯]
可能的由Web 2.0帶來的指數級增長的業務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消費和以電腦為本的消費的區別。
對於價值的鑑定和消費的過程中無需不同人為參與,由於Web 2.0的出現,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個組織會不斷使用諸如RSS/Atom/RDF之類的聯合格式來聯合他們的價值提案。除了價值的聯合外,Web服務終點發布將簡化聯合的價值的消費過程。
事實上,至今無人能給Web 2.0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人眼中的Web 2.0都有不同的表述。技術研究者眼中的Web 2.0是SNS、BLOG等社會性軟體的興起;部落格們則認為Web 2.0是人與人之間更為便捷的互動;在風險投資商眼中,Web 2.0又代表了新的商業機會和行業遊戲規則。
而從行銷者的角度來看,Web 2.0則至少意味著三個方面的內容:一種創新的媒介形式、一個集中的社群環境,以及一種全新行銷理念。
目前逐漸盛行的BLOG行銷被認為是Web 2.0行銷的典型形式之一。
早期的網路行銷不外乎是透過電子郵件傳送、彈出式窗口、橫幅式廣告等幾種手法。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入口網站將其網頁上的廣告空間待價而沽,等到廣告商上門之後,入口網站再依點選率或是擺放時間的長短來收取費用。這樣的缺點是,廣告商永遠無法知道你所擺放的廣告是不是真的接觸到你的目標客戶,還是只是在茫茫的網海中找尋一兩個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就像是Tim O'Reilly所說的一樣,如果Web 1.0的代表者是Netscape,那Web 2.0的代表就是Google。
Google一改以往廣告商尋找消費者的思考模式,而改以消費者自行查詢廣告的思維模式來經營。
Google將首頁保持乾淨,但在關鍵詞搜尋的時候提供你想要尋找資訊的相關廣告,不但確保每一個點選進網站的瀏覽者都是對該資訊有興趣的潛在消費者,也一併解決了消費者對廣告窗口擾人的困擾。而前一陣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免費提供Blog服務的形式,從中搜集更多消費者的習性,其中的用意就是要為消費者量身訂做一個客製化的Google。
Web 3.0[編輯]
Web 3.0,該詞包含多層含義,用來概括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方向和特徵,包括:將網際網路本身轉化為一個泛型資料庫;跨瀏覽器、超瀏覽器的內容投遞和請求機制;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語義網;地理對映網;運用3D技術搭建的網站甚至虛擬世界或網路公國等。
Web 3.0的顯著特徵:
- 擁有10M的平均頻寬。
- 提出個人門戶網站的概念,提供基於使用者偏好的個性化聚合服務。
- 讓個人和機構之間建立一種互為中心而轉化的機制,個人也可以實現經濟價值。
Web 3.0的歷史和爭論[編輯]
Web 3.0是針對Web 2.0提出的,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部落格中一篇批評Web 2.0的文章中。[20]
“ | 人們不停地詢問Web 3.0是什麼。我認為當SVG在Web 2.0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所有東西都起波紋、被折疊並且看起來沒有菱角——以及一整張語義網涵蓋著大量的數據,你就可以存取這難以置信的數據資源。 | ” |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會上,Yahoo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楊致遠作出闡述[22]:
“ | 目前對Web 2.0的歸檔和討論很多。藉助網路級別所能達到的效能,網路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同時也看到最近4年出現了更高級的裝置以及更高級的與網路互動的方法,不僅呈現在遊戲機和行動裝置這樣的硬體,同時也呈現在軟體層面。你不一定得是電腦科學家才能創作出一個程式。這種現象在Web 2.0裡初現端倪,而3.0將更加深化,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式的網路效應。 | ” |
——楊致遠 |
在這個峰會上,Netflix創始人Reed Hastings闡述了定義Web術語的簡單公式:
“ | Web 1.0是撥號上網,50K平均頻寬,Web 2.0是1M平均頻寬那Web 3.0就該是10M頻寬,全影像的網路,這才感覺像Web 3.0。 | ” |
——Reed Hastings |
2007年8月7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爾數字論壇時被與會者問及Web 3.0的定義,埃里克·施密特首先開玩笑的地說「Web 2.0只是一個行銷術語,而你剛才正好發明了Web 3.0這個行銷術語。」隨後他談及了自己的具體看法[23]:
“ | ……(Web 3.0)建立應用程式的方法將不同。到目前為止Web 2.0一詞的出現主要是回應某種叫做「AJAX」的概念……而對Web 3.0我的預測將是拼湊在一起的應用程式,帶有一些主要特徵:程式相對較小、數據處於網路中、程式可以在任何裝置上運行(PC或者手機)、程式的速度非常快並能有很多自訂功能、此外應用程式像病毒一樣地擴散(社交網路、電子郵件等)。 | ” |
——Eric Schmidt |
2010年11月16的網路高峰會(Web 2.0 Summit)中Mary Meeker指出Web 3.0由「社群網路、行動裝置和搜尋(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所組成。
自2006年底以來,Web 3.0一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是越來越多爭論的焦點,這個現象正持續到現在。
關於如何定義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義的爭論非常激烈,觀點也琳瑯滿目。
將網際網路轉化為資料庫[編輯]
邁向Web 3.0的第一步是「網際網路」這一概念的體現,結構化數據集以可重覆利用、可遠程查詢的格式公布於網路上,比如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發展為網路上以RDF方式配發的資料庫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查詢語言和應用程式介面。數據網路讓數據契合和應用程式互用性更上新臺階,使數據像網頁一樣容易存取和鏈結。在數據網路時代,重點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結構化的數據。全語義網時期會拓寬語義范圍,這樣結構化、半結構化甚至零散的數據內容(比如傳統的網頁、文件等)都能以RDF和OWL語義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24]
向人工智慧進化的道路[編輯]
Web 3.0也被用來描述一條最終通向人工智慧的網路進化的道路,這個人工智慧最終能以類似人類的方式思辯網路。可是,一些人對此表示悲觀,認為這是不可企及的設想。然而,像IBM和Google這樣的大公司已經在使用一些正提供驚人的資訊的新技術,例如通過挖取學校音樂網站的數據來預測未來的熱門單曲。同時也有人提出是否智慧型系統將是Web 3.0背後的推動力,抑或智慧型會以人的形式出現,即某體系的人們(例如del.icio.us這樣的協同過濾服務,Flickr和Digg這樣人工抽取網路資源)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互動。[24]
語義網和SOA的實現[編輯]
和人工智慧的方向有關聯,Web 3.0可以是語義網概念的實現和擴充。各學院正在研究開發一種基於描述邏輯和智慧型代理的推理軟體,這樣的軟體通過運用表述網路上概念和數據之間的關係的規則來進行邏輯推理操作。[25]
Sramana Mitra對語義網成為次世代網際網路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並提出了一道封裝Web 3.0的公式[26]
Web 3.0也被認為和服務導向結構及語義網的具體體現有關。[27]
向3D進化[編輯]
另一條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聯盟擁護的3D化構想,包括將整個網路轉化為一系列3D空間,採用第二人生啟發的概念。[28]同時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間連接和協同。[29]
所建議的一些延伸性定義[編輯]
Nova Spivack建議將Web 3.0的定義延伸至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
- 無處不聯網:寬帶網普及和發展,移動通信裝置的網際網路介入。(例如:平板電腦)
- 網路計算:「軟體就是服務」的商業模型,Web服務互用性,分散式計算,網格計算和效用計算(又「雲端計算」)。
- 開放技術:開放API和協定,開放數據格式,開源軟體平臺和開放數據(如創作共享,開放數據許可)。
- 開放身分:OpenID,開放名聲,跨域身分和個人數據。
- 智慧型網路:語義網技術比如資源描述框架,網路本體語言,SWRL,SPARQL,語義應用程式平臺和基於聲明的數據儲備。
- 分散式資料庫:萬維資料庫(「World Wide Database」,由語義網的技術實現)。
- 智慧型應用程式:普通語言的處理[30],機器學習,機器推理,自主代理。[31]
針對Web 2.0的擴展和革新[編輯]
Web 2.0以AJAX概念為契機,提供了高仿桌面應用程式的網路應用程式,激勵使用者生成內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區,並以高耦合的技術形成輕快有效的商業模型。在此基礎上,Web 3.0被認為肩負著發揚2.0的精神,並沖破目前Web 2.0所面臨的障礙。因此通過對目前Web 2.0所面臨的瓶頸和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可以對Web 3.0作一些展望。
頻寬[編輯]
使用者所在區域的網路的頻寬均值,將直接影響到網站內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約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發展的一大瓶頸。
應用程式的速度[編輯]
雖然許多網站使用異步JavaScript和XML/JSON以及各種UI Widgets來實現仿桌面應用程式的網路應用程式,但這些前臺程式的速度都無法與傳統桌面程式媲美,為了實現桌面程式介面的一些常見功能(如拖拽、排序、縮放等),必須使用複雜的JavaScript,這樣容易造成許多使用者的瀏覽器響應延時甚至假死,進一步降低使用者體驗。
應用程式開發的草根化,社區協同化[編輯]
目前網路應用程式的開發門檻仍然較高,並且較為封閉,這樣雖然可以滿足開發一般的以使用者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為主導的應用程式,卻制約了使用者生成程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發展空間。在向使用者生成程式過渡的期間,值得注意的應用程式、技術和概念有:
- 混搭(Mash-up):更人性化的多重組和,如Microsoft Popfly等。
- 項目協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net,維基等。
- API:Google Earth,Facebook API等。
參考文獻[編輯]
參照[編輯]
- ^ Blank, Grant; Reisdorf, Bianca. The Participatory Web. Information. 2012-05-01, 15 (4): 537–554. doi:10.1080/1369118X.2012.665935.
- ^ What is Web 1.0? - Definition from Techopedia. Techopedia.com.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英語).
- ^ Graham, Paul. Web 2.0. November 2005 [200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I first heard the phrase 'Web 2.0' in the name of the Web 2.0 conference in 2004.
- ^ O'Reilly, Tim. What Is Web 2.0. O'Reilly Network. 2005-09-30 [2006-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Strickland, Jonathan. How Web 2.0 Works. computer.howstuffworks.com. 2007-12-28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
- ^ DiNucci, Darcy. Fragmented Future (PDF). Print. 1999, 53 (4): 32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10).
- ^ 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2006-08-22 [2007-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1).
- ^ Berners-Lee on the read/write web. BBC News. 2005-08-09 [201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1).
- ^ Richardson, Will.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Other Powerful Web Tools for Classrooms 2nd.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9: 1. ISBN 978-1-4129-5972-8.
- ^ What is Web 3.0? Webopedia Definition. www.webopedia.com.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英語).
- ^ Berners-Lee, Tim; James Hendler; Ora Lassila. The Semantic Web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7, 2001 [October 1,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01).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 Graham Cormod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Web 1.0 and Web 2.0. First Monday. 2 June 2008, 13 (6) [23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Geocities – Dead Media Archive. cultureandcommunication.org.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4).
- ^ So Long, GeoCities: We Forgot You Still Existed. 2009-04-23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7).
- ^ Flew, Terry.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3r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 ^ Viswanathan, Ganesh; Dutt Mathur, Punit; Yammiyavar, Pradeep. From Web 1.0 to Web 2.0 and beyond: Reviewing usability heuristic criteria taking music sites as case studies. IndiaHCI Conference. Mumbai. March 2010 [20 February 2015].
- ^ Is there a Web 1.0?. HowStuffWorks. January 28, 2008 [February 15,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The Right Size of Software. www.catb.org. [2015-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 ^ 參照錯誤:沒有為名為
:0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Jeffrey Zeldman Web 3.0, A List Apart (Blog), January 16, 2006
- ^ Victoria Shannon.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6-06-26 [2006-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4).
- ^ Dan Farber & Larry Dignan TechNet Summit: The new era of innovation, ZDNet blog, November 15th, 2006
- ^ Richard MacManus & Seokchan (Channy) Yun Eric Schmidt Defines Web 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ad/WriteWeb, August 7th, 2007
- ^ 24.0 24.1 John Markoff, Entrepreneurs See a Web Guided by Common Sens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2, 2006
- ^ Phil Wainewright What to expect from Web 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ZDNet, November 29, 2005
- ^ Sramana Mitra Web 3.0 = (4C + P + VS), February 14, 2007
- ^ Lee Provoost, Erwan Bornier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and the Semantic Web: A killer combination?PDF (274 KiB), University of Utrecht, February 10, 2006
- ^ Andrew Wallenstein Hollywood hot for Second Li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Hollywood Reporter, Feb 13, 2007
- ^ Terri Wells Web 3.0 and SE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arch Engine News, November 29, 2006
- ^ Cortex Intelligence Demonstration of Web 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rtex Site, December 6, 2007
- ^ Nova Spivack The Third-Generation Web is Com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urzweilAI.net, December 17, 2006
來源[編輯]
- Web 2.0 Summit 2010: Mary Meeker, "Internet Trend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yL9yrttESI
- Internet Trends Presentation http://www.scribd.com/doc/42793400/Internet-Trends-Presentation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Web 2.0 |
![]() |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Web 2.0 |
- Web 2.0大會
- Web 2.0 / Social Media / Social Networks.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USA: MultiMedia. 2017. ISBN 1-544-63831-0.
參見[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