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晚餐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誰來晚餐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斯坦利·克雷默
監製斯坦利·克雷默
編劇威廉·羅斯英語William Rose (screenwriter)
主演史賓塞·屈賽
薛尼·鮑迪
凱瑟琳·赫本
凱薩琳·休斯頓英語Katharine Houghton
西席爾·凱拉維英語Cecil Kellaway
貝·理查茲英語Beah Richards
羅伊·E·格倫英語Roy E. Glenn
配樂弗蘭克·德沃爾英語Frank De Vol[1]
攝影山姆·李維特英語Sam Leavitt
剪輯勞勃·C·瓊斯英語Robert C. Jones
製片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片長108分鐘[2]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電影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67年12月12日 (1967-12-12)(美國)
[3]
發行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預算400萬美元
票房5670萬美元 (美國國內)[4]
7千萬美元 (全世界)[5]

誰來晚餐》(英語: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又譯《男生女生黑白配》)是於1967年上映的一部直接描寫種族通婚對家庭成員所產生衝擊和影響的美國電影,由斯坦利·克雷默執導及擔任製片人,由史賓塞·屈賽薛尼·鮑迪凱瑟琳·赫本和凱薩琳的侄女凱薩琳·休斯頓英語Katharine Houghton主演,對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敏感的重大議題表示了非常樂觀和積極的看法,對美國社會引起了強烈的衝擊。

《誰來晚餐》是史賓塞·屈賽與凱瑟琳·赫本這對銀幕老搭擋的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合作,史賓塞在影片拍攝完成僅17天後,於1967年6月10日去世。凱薩琳因此從來沒有看過整部完成的電影[6],她表示對史賓塞的回憶實在太讓人難受。影片最終於當年12月12日上映。

歷史背景[編輯]

1967年6月前,種族通婚在美國的絕大多數州都是非法的,當時全國仍有17個州,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的南方州份,以及如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等的人口大州這樣規定。

1967年6月12日,即史賓塞·屈賽逝世兩天後,聯邦最高法院洛文訴維吉尼亞州案英語Loving v. Virginia388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388 U.S. 1 (1967)作出判決,宣布所有州中的反異族通婚法違憲而無效[7],這才徹底結束了美國部分州禁止種族通婚的歷史。

劇情[編輯]

凱瑟琳·赫本與史賓塞·屈賽在片中扮演一對夫婦克里斯蒂娜和馬特

喬安納·「喬伊」·德雷頓(英語:Joanna "Joey" Drayton,凱薩琳·休斯頓飾)是一位白人大姑娘,在夏威夷時她認識並愛上了一位黑人青年小伙子約翰·普倫蒂斯(英語:John Prentice,薛尼·鮑迪飾)。由於知道自己的父親馬特(史賓塞·屈賽飾)和母親克里斯蒂娜(凱瑟琳·赫本飾)都是很開明的人,並痛恨社會上的種族主義風氣,因此這天她決定要將未婚夫帶回家與父母見面。

可是馬特和克里斯蒂娜雖然都反對種族歧視,但卻壓根兒沒想到過自己的女兒會嫁給一位黑人。與此同時約翰的父親則是位思想傳統的黑人,也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應該試圖「高攀」一位有教養的白人女士。這一天似乎變得特別的漫長,即將成為一家人的兩家人們會如果度過呢?

演員表[編輯]

製作[編輯]

主創人員名單[8]

據導演斯坦利所說,他和編劇威廉有意要在這部影片中打破人們對種族認識的刻板印象。片中由薛尼·鮑迪扮演的年輕醫生角色被設計得近乎完美,因此唯一能夠做為反對他與女方成婚的理由只可能是種族歧視。比如說女方認識男方還只有10天,他剛從一家著名學府畢業後就投身到了非洲的醫療事業中,儘管女方願意,但他卻拒絕發生婚前性行為,甚至在未來岳父家中打了一個長途電話後也會在桌上留下錢作為補償。

斯坦利與威廉一共只用了5個星期時間就完成了影片的拍攝腳本[9],他表示,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對影片的目標是如此的深信不疑,以至於都還沒有看到劇本就同意出演這部電影。之後影片於1967年1月開拍,並在5月26日拍攝完成[10]

發行[編輯]

《誰來晚餐》於1968年1月1日在劇場進行了首映並歸類為嚴肅喜劇片[11]。影片於1987年12月12日發行了錄影帶[12]以紀念影片發行20周年。2001年5月22日,影片發行了DVD[13]

反響[編輯]

1968年,《誰來晚餐》在美國各地上映並且均在商業獲得了成功,這其中甚至包括了幾乎所有南方的州,因為傳統上電影公司一般會認為這些州的觀眾不會願意走進電影院去看任何有黑人主演的電影。但本片的成功讓這樣的想法從此成為了歷史[14]。同時這也是西德尼主演並於1967年上映的第3部獲得了很大票房成功的電影[13],其上映前後時間間隔不到半年,並且其角色都涉及到了種族方面的問題。

紐約時報》的弗蘭克·里奇英語Frank Rich在其2008年11月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誰來晚餐》經常被貼上自由派的標籤,但這其中最具爭議的焦點應該是波蒂埃扮演的這個角色,這個未來女婿有著光輝的前景,性格、品德、經歷等各個方面都完美無缺,很多人都認為丈人和女婿之間原有的這些問題肯定都會得到妥善的結果,電影也會有一個無比圓滿的大結局。因為波蒂埃的這個角色實在太完美太可敬太可愛太得體了。有些人甚至認為老丈人家裡或許會因為他太過完美了而不能接受了吧[15]

泰德·威克(Ted Wick)在其1995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評價本片是一部「值得反覆欣賞的電影[16]。而勞倫斯·凡·格爾德英語Lawrence Van Gelder也在其發布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認為時至今日,本片仍然不失為一部富有深度的喜劇佳作,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對愛情的一曲頌歌[17]

獎項與榮譽[編輯]

獲獎[編輯]

《誰來晚餐》獲獎了兩座學院獎和兩座英國電影學院獎[18]

提名[編輯]

美國影藝協會百年電影史系列評選[編輯]

細節變動[編輯]

本片最初上映時其中有兩句台詞為:「猜猜現在還有誰要來吃晚飯?」("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now?")回答是一句帶有嘲諷口氣的:「難不成馬丁·路德·金麼?」("The Reverend Martin Luther King?")但是由於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因此這句台詞從之後播放的電影中刪除了,到1968年8月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中播放的本片中都略去了這句台詞,到了69年,部分電影拷貝中恢復了這一句台詞,不過在影片發行的錄影帶和DVD中,這句台詞均得到了保留。

重拍[編輯]

1975年,斯坦利·克雷默執導了一部本片的電視版重拍片[21]

2003年,喜劇演員丹尼爾·魯塔茲英語Daniele Luttazzi出版了一本名為"Tabu"的劇本,這個劇本幾乎是對《誰來晚餐》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抄襲和滑稽模仿。其中的一對戀人不僅是不同種族,而且男方40歲而女方年僅12歲,更惡劣的是,兩人還是兄妹[22]……

2005年的喜劇片《黑面外父英語Guess Who (film)》也是本片的一部翻拍片,甚至片名都是直接截取本片片名的前兩個單詞("guess who"),而其中男方是白人,女方是黑人也與本片相反。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種族通婚在美國社會早已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因為該片的重心則是放在了岳父大人對女婿的百般刁難上,完全是一部走輕鬆路線的喜劇片[23]

愛爾蘭作家羅迪·道伊爾於2008年出版的一個與本片同名的短篇小說中講述一個愛爾蘭姑娘將一位來自奈及利亞的移民男子帶回家面見父母的故事[24]

參考書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Joel Whitburn, Top Pop Albums 1955-2001 (Menomonee Falls, WI: Record Research, 2001), 1018.
  2. ^ Video Hound's Golden Movie Retriever: The Complete Guide to Movies on Videocassette and DVD. Gale. 2004: 355. ISBN 0-7876-7470-2. 
  3. ^ imdb releaseinfo.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2). 
  4. ^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Box Office Information. Box Office Mojo.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1). 
  5. ^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Box Office Information. IMDb.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6. ^ Andersen, p. 306
  7. ^ Full text of the opinion in Loving v. Virginia courtesy of Findlaw.com..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3). 
  8. ^ Edwards, p. 439.
  9. ^ Andersen, p. 295.
  10. ^ Davidson, pp. 207, 211
  11. ^ amc filmcritic.com.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5). 
  12. ^ Parent Previews. One Voice Communications Ltd.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13. ^ 13.0 13.1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14. ^ Harris, Mark. Pictures at a Revolution: Five Films and the Birth of a New Hollywood. Penguin Press, 2008, p. 374.
  15. ^ Rich, Frank.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New York Times. 2008: 10. 
  16. ^ Wick, Ted. SPENCER TRACY'S LAST MOVIE: A 1967 COMEDY ON RACE. Alberta Report / Newsmagazine. 1995, 22 (6): 41. 
  17. ^ Van Gelder, Lawrence. HOME VIDEO; New Cassettes: Big Stars and Big Bands. 《紐約時報》. 1986: 28. 
  18. ^ NY Times: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紐約時報》.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19.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 Nominees (PDF).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24). 
  20.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allot (PDF). [2013-04-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8-28). 
  21. ^ Debolt, Abbe A.; Baugess, James S.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Sixties: A Decade of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 A Decade of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 ABC-CLIO. 2011: 274. ISBN 1-440-80102-9. 
  22. ^ 丹尼爾·魯塔茲英語Daniele Luttazzi,2003:La castrazione e altri metodi infallibili per prevenire l'acne, Feltrinelli, pp. 155-233.
  23. ^ Thomas, Karen. Bernie will be Spencer in new 'Coming to Dinner'. USA Today. 2003. 
  24. ^ Wagner, Erica. White Irish Need Not Apply. 《紐約時報》. 2008-01-20 [1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