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路 (臺北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南京東路 (台北市)
南京東路一段
捷運南京復興站(南京東路三段)
台北小巨蛋(南京東路四段)

南京東路臺北市的重要幹道,大致呈東西向,西於中山北路口南京西路,東於塔悠路口麥帥一橋,最後在內湖接上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全程共有六段,其中南京東路一段至五段路中央布設公車專用道。此外,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松江南京站-南京三民站段)即沿著南京東路一段至五段,並在此路下設置4座車站,還有2段自行車道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5個租賃站。

臺灣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1964年5月2日-1977年7月10日)臺北市區路段,與今日的南京東路四段[1]─六段路線相同。

行經行政區域[编辑]

(由西至東)

  • 中山區(一段、二段、三段復興北路以西)
  • 松山區(三段復興北路以東、四段、五段)
  • 內湖區(六段)

歷史[编辑]

南京東路原為水田,臺灣日治時代1939年所訂定的都市計劃中已包括了南京東路的興建,在計畫中編為2號道路,預定全線路寬為40公尺。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南京市命名為「南京東路」,不分段。1951年闢建為防空疏散道路,自1956年起,臺北市政府接受美援作為工程費,並自籌土地徵收、拆遷房屋及青苗等補償費,同時成立美援道路工程處,隔年(1957年),利用中美基金貸款新鋪柏油路面並拓延至松山,成為當時的九條美援道路之一[2]。1960年5月1日整編門牌,由原先的不分段改分一至五段。美援道路的完成使得以大稻埕為首的資本和人口才開始湧進這塊地區,形成了日後南京東路商圈的主流[3][4]

1960年代至今,南京東路一帶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商業辦公大樓、飯店及百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南京商圈因而建立優越的商業地位,並躍升臺北市財經中心區。而現在的南京東路二段、三段、四段、五段一帶,更由於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密集,而有「台北華爾街」(Taipei Wall Street)之稱[5][6]

1980年,已大部份併入中山高速公路麥帥公路僅存麥帥一橋至高速公路內湖交流道路段,於1980年納入市區道路系統,命名為南京東路六段(路兩側房屋之門牌號碼至2009年始改編為南京東路六段),路段長僅餘二公里。

分段[编辑]

南京東路共分六段。

道路設計[编辑]

車道數[编辑]

  • 一段-四段:雙向各四車道,最內側均為公車專用道。
  • 五段(光復北路─南京東路五段66巷):雙向各四車道,最內側均為公車專用道。
  • 五段(南京東路五段66巷─三民路):雙向各四車道,東向西最內側為公車專用道。
  • 五段(三民路─麥帥一橋):雙向各四車道。
  • 六段:平面內側雙向各三車道,平面外側雙向各1-2車道;高架雙向各二車道。

號碼[编辑]

  • 一段:單號1-31,雙號2-140。
  • 二段:單號1-167,雙號2-224。
  • 三段:單號1-337,雙號2-350。
  • 四段:單號1-199,雙號2-186。
  • 五段:單號1-411,雙號2-392。
  • 六段:單號1-149,雙號2-352。

沿線設施[编辑]

(由西到東)

參見[编辑]

注釋及参考文献[编辑]

  1. ^ 麥帥公路的西端起點位置,即為臺北體育館前的南京東路四段
  2. ^ 美援道路有拓寬有新築者,皆以40公尺為計畫寬度,共計九條:羅斯福路、南京東路、敦化北路仁愛路三段及四段、新生北路重慶北路松江路民權東西路延平北路以東)。
  3. ^ 記者 蕭子新 / 攝影 楊育昇. 【中美牌時代】麵粉袋大內褲! 美援時代台灣縮影. TVBS. 2011-03-05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4. ^ 撰文:黃瑋斌 攝影:張聖奕. 台北市 中山區/華航特區生活圈 金融重鎮 豪宅聚落. 第41期 好房網雜誌 2016.Dec. 2016-12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5. ^ 周思含. 南京東路「券商第一街」傳奇:台股百億富豪發跡地,「台北華爾街」的流金歲月. 財訊雙週刊 第496期. 2016-03-01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6. ^ 商辦交易熱 南京東路成台北華爾街. 蘋果日報. 2014-03-13 [2019-05-14]. 
  7. ^ BRI Taipei Branch (印尼商印尼人民銀行台北分行),為Google地圖官網。
  8. ^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為Google地圖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