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关帝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34°55′55″N 110°57′03″E / 34.93194°N 110.95083°E / 34.93194; 110.95083

常平关帝庙

祖宅塔,2013年9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山西省运城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六批第479项
登录2006年5月25日

常平关帝庙亦称关帝祖祠关府[1],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古名下冯村)西侧,南面中条山,北倚盐池,西距解州关帝庙约10公里。该庙为纪念关羽的家庙,由关羽故宅改建并扩展而成,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编辑]

据清代卢湛辑《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所考证,关羽为解州常平下冯村宝池里五甲人,村内中条山阴有其祖茔。常平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其前身为关羽故宅,关羽避难出走时其父母投井而亡,后人于井上建塔(即祖宅塔)以表之[2]。1985年在崇宁殿台明西南角、背面廊檐下发现隋唐时期细绳纹砖数块,可能当时已出现祠庙[3]

金大定十七年(1177)里人王兴重修祖宅塔,按当时解州律学张开谨所撰《汉关大王祖宅塔记》只提及塔而无未提及庙[4],但明万历年间解州知州魏养蒙认为庙亦为当时所创建,并记载其最初庙在前、塔在后,庙坐南朝北,有大门、仪门、正殿和寝殿各三间,周围环廊四十间[5]。最迟至明成化时庙已存在,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二年(1523)和嘉靖九年(1530)由当地村民三次重修[2],至明代中叶常平关帝庙仍为一座民修庙宇,参与修缮的包括常平村及附近的曲村、蚕房村村民和一些来自北方卫所的盐商[6]

自明代嘉靖以后常平关帝庙转为官修,嘉靖二年(1523)巡按御史王秀竖“关王故里”石牌坊于塔前,其后巡盐御史尚维持宋仪望等认为庙在前、塔在后,“坐背考妣非宜”,遂将庙移至塔后,改为坐北朝南,并移石牌坊于最前,至嘉靖三十四年(1515)重修后其布局依次为三间四柱石牌坊、大门四间(两侧耳门各两间)、祖宅塔(大门内稍东)、献殿、正殿六间(前有东西庑各十间)和寝宫四间[2]。地方官员同时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和崇祯二年(1629)于祭祀礼仪上分别增加了每年清明节与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关羽忌日)的祭扫,其中清明节时由州官亲诣行礼,一祀本庙,一祀祖茔[7],并在隆庆三年(1569)购地二十余亩作为庙田。有研究认为官方对庙宇的重修和改制与常平村所在的盐池南部私盐贩运有关,常平村不仅处在护卫盐池的要冲,同时还位于通往河南平陆县的一条盐道旁,官修常平关帝庙可以利用关羽崇拜加强对各村的管理,并借助关羽神威震慑当地的盗盐者[6]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州知州言如泗又在寝宫后建圣祖殿,祀关羽始祖龙逄公及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和父成忠王[8]

建筑[编辑]

民国九年(1920)《解县志》关圣故宅图
平面图

常平关帝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其布局前朝后寝,庙内单独设有娘娘殿、太子殿与圣祖殿,分别供奉关羽夫人、子关平关兴及关羽祖先,在各地关帝庙中为孤例。此外因常平关帝庙的建筑多属民间筹资所为,其建筑用材普遍存在不考究和不规范之处,材料搭配、工程做法中民间手法较为普遍[3]

今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1.4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三间四柱石牌坊(上题“关王故里”,两侧有三间四柱木牌坊各一,分别题“灵钟鹾海”和“秀毓条山”,再两侧为钟楼、鼓楼)、山门三间、七层八面的砖塔祖宅塔、仪门三间(两侧有碑亭各一间,分别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碑和四十四年(1565)《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碑,再两侧为东西庑各十间)、献殿三间、崇宁殿五间(两侧有官厅、官库各三间)、娘娘殿五间(两侧有太子殿各三间)和圣祖殿三间。山门与仪门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均为悬山顶。崇宁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娘娘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圣祖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9]

图集[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侯学金、王大奇.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 沧桑. 2001年第04期. 
  2. ^ 2.0 2.1 2.2 明嘉靖三十四年(1515)·徐祚,《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下冯村,王故里也。父老相传庙即王旧居,有塔屹立,袭称塔下为井。王初避难出亡时,其父母沉葬于内,后人因为起塔以表之。惜史传失记,郡志无征。塔上嵌片石,知在金大定十七年,本庄社人王兴重修。庑下列断碑,知入国朝,一修于成化丙申,再修于嘉靖癸未,继修于庚寅,皆乡民私葺,官不与知焉。视篆后,往来经常平,祗谒王祠,乃知祠旧在塔前。嘉靖初,巡按侍御王公秀竖石为坊,榜曰“关王故里”。后来君子以为坐背考妣非宜,乃改庙南向,前面中条山,后倚鹾池,挹灵吞秀,于义尤当。乃巡盐侍御尚公维持,发公帑金以倡,侍御宋公仪望,继有所助。而前解守张侯习、判官王子大用各捐金以相其成。但故里之坊,犹未移置,居塔前。维正殿苟完,而寝宫未辟,殊为阙典。余因出赎罪金及谷米之类,为工食费,召匠增修,历三时而后底绩,乃移石坊于前衢。外为大门四楹,耳门各二楹,入门稍东即称古塔也。中建虚榭,以为乡民伏腊陈献之所。正殿六楹,缭以回廊,环列一十五柱。东西建庑各十楹,绘王神绩。后为寝宫四楹,缭以十二柱,金碧辉煌,谒者改观。”
  3. ^ 3.0 3.1 王兴中. 《关羽信仰与常平关庙》. 文物世界. 2011年第05期. 
  4. ^ 金大定十七年(1177)·张开谨,《汉关大王祖宅塔记》:“今者本庄社人王兴,将一千五十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伏愿神灵降佑一境之中,万事清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命开为记。”
  5. ^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魏养蒙,《重修常平村关王庙记》:“王扶蜀仗义,讨贼里人,建塔井上而庙制兴。金大定十七年里人王兴重者,创建正殿三间,转互环廊四十间,寢殿三间,仪门三间南向,大门三间北向焉。”
  6. ^ 6.0 6.1 侯娟. 《从私葺到官修: 明清山西解州常平关帝庙的演变及影响》. 古风晋运. 2012年第04期. 
  7. ^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贾永康《常平村重修关公故里祠墓碑记》:“思得礼可以义起,事待于人为,庙貌既新,废祀当举。本州欲以王之香缗,供王之父母。遇每岁清明节,先期动库贮香钱银十两,领于本村乡老,备猪二□、羊二羦、油果六卓(桌)、时果八盘、馒头两卓(桌),香火灯烛俱全。分为二祭,至期州官亲诣行礼。一祀于武安王神位前,一祀于先人墓冢,亦如民间祭扫之仪,于礼似为得宜。”
  8. ^ 民国·徐嘉清修,曲乃锐纂,《民国解县志·卷十二·古迹考》:关圣故里庙在县东常平里下冯村,距城二十里,相传为关圣故宅,去关圣祖茔里许,庙中有塔屹立,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州事前御史徐祚重修,四十四年知州陈秉正修,是年署事州同贾永康申请监院胡錀议劝香需办祭,每清明节一祀坟墓,一祀本庙,岁以为例。……乾隆二十八年知州言如泗于寝宫后重建祖庙五楹、大门三楹,崇祀始祖龙逄公暨三代光昭王、裕昌王、成忠王。
  9. ^ 国家文物局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62. ISBN 978-7-5010-2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