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華錄》,共三十二卷,清初編年體斷代史,由清朝蔣良騏編撰。起自清太祖發祥長白山,迄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後六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故又稱《六朝東華錄》,內容按年月日順序排次,此書編纂成于乾隆年間,最初僅以抄本形式流傳。

成書經過[编辑]

蒋良骐在國史館時,得以遍閱清代歷朝實錄,掌握許多宫廷秘闈,就《清實錄》、紅本等書,邊讀邊抄,將资料逐年编排,「凡朝章國典慶禮大政,與列傳在關合者」,有時會用紀事本末體。因國史館当时设在东华门内,因此书名为《东华录》。《东华录》掌握許多宫廷深闈,孟森考证蒋良骐當時所见的“实录”與后来的“实录”内容上有不同之处,后来的“实录”有大量的刪削動作,故“蒋录”多载有“实录”所不载的内容[1]。如顺治元年史可法答多尔衮书,蒋录据原札录书,而“实录”却未记载。又如记载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来到皇宫内院”,則“实录”不可能记载。蒋良骐不僅抄錄“实录”,有時还加入其它史料,如康熙二十七年,御使郭琇参劾大学士納蘭明珠,《清圣祖实录》没有收录參劾文,此文則由蒋良骐从郭琇的《华野集》中辑出。又如永曆桂王朱由榔吳三桂書,許三禮徐乾學之事,皆實錄所不載。

流傳刊本[编辑]

《東華錄》在嘉慶年間有多種抄本流傳[2],道光時始有刻本。因手民輾轉抄錄,錯訛甚多,有時一頁就有十處錯誤,有些是作者本身的失誤,如刻本卷十三有三處將“包衣大”寫成“包衣人”,刻本卷十三、十四將靳輔誤植為“勒輔”竟有二十多處。奕賡稱“魚魯豕亥,不堪寓目”。

東華錄續編[编辑]

光緒年間,王先謙仿蔣氏抄錄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史料,輯為《東華錄續編》,凡二百三十卷。由於之前蔣錄失於簡略,王先謙對“蔣錄”則重新加以詳編和補充,光緒十年(1884年)成書,共一百九四卷,合稱《九朝東華錄》,王先謙本人再輯咸丰、同治朝《東華錄》各一百卷,合称《十一朝東華錄》,因天聪、崇德皆为清太宗年号,故有的刻本也称为《十朝东华录》。故,“王氏东华录”分为《东华录》一百九四卷,《东华录续编》二百二十卷,咸丰《东华录》一百卷,同治《东华录》一百卷,共六百二十四卷。王錄雖後出,但亦有不及蔣錄之處,御史彭鵬兩疏糾彈李光地,出自蔣錄,而王錄缺載。後潘頤福又輯咸豐朝《東華錄》,凡六十三卷。朱壽鵬再輯光緒朝「東華續錄」二二○卷。台北文海出版社于1963年,将王录和朱录合印,名曰《十二朝东华录》。

注釋[编辑]

  1. ^ 孟森:《读清实录商榷》
  2. ^ 奕賡《重訂〈東華錄〉序》說:“夫開國之憲章,列聖之鴻謨,秘府記載,世人鮮覯,士大夫問有抄存,俱錦函榅匱,不肯輕易示人。”

參考書目[编辑]

  • 陳捷先:蔣良騏及其《東華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