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llthingsgo/Cognitive computing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认知计算(CC)描述了基于人工智能和信号处理科学分支的技术平台。 这些平台包括机器学习、推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视觉(对象识别)、人机交互、对话和叙述生成,以及其他技术。[1]

定义[编辑]

目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对于认知计算都没有一个广泛的共识。[2][3][4]

一般来说,认知计算一词被用来指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新硬件和 / 或软件(2004年) ,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决策。[5][6][7][8][9][10][11][12] 从这个意义上说,CC 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其目标是更准确地模拟人类的大脑 / 思维感觉、理由和对刺激的反应。 Cc 应用程序链接数据分析和自适应页面显示(AUI)来调整特定类型受众的内容。 因此,CC 硬件和应用程序力求通过设计更有效和更有影响力。

认知系统可能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是:

  • 适应性: 他们可能随着信息的变化和目标和需求的演变而学习。 他们可能会解决模棱两可的问题,容忍不可预测性。 它们可能被设计成实时或接近实时的动态数据。[13]
  • 交互式: 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与用户交互,这样用户就可以轻松地定义他们的需求。 它们也可能与其他处理器、设备、云服务以及人们进行交互。
  • 迭代和有状态: 如果问题陈述不明确或不完整,他们可以通过提问或寻找额外的源输入来帮助定义一个问题。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过程中"记住"以前的交互,并返回适合当时具体应用的信息。
  • 语境: 他们可能理解、识别和提取上下文元素,如意义,语法,时间,地点,适当的领域,规则,用户的个人资料,过程,任务和目标。 它们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来源,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以及感官输入(视觉、手势、听觉或传感器)。[14]

用例[编辑]

认知分析[编辑]

认知计算技术平台通常专门处理和分析大型非结构化数据集。[15][16]

文字处理文档、电子邮件、视频、图像、音频文件、演示文稿、网页、社交媒体和许多其他数据格式通常需要用元数据手动标记,然后才能被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和洞察力生成。 在传统的大数据分析中使用认知分析的主要好处是,这些数据集不需要被伪装。

认知分析系统的其他特点包括:

  • 适应性: 认知分析系统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最小程度的人类监督
  • 自然语言交互: 认知分析系统可以配备一个聊天机器人或者搜索助手,可以理解查询,解释数据洞察,并用自然语言与人类互动。

另请参阅[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Augmented intelligence, helping humans make smarter decisions.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ttp://h20195.www2.hpe.com/V2/GetPDF.aspx/4AA6-4478ENW.pdf链接=链接=
  2. ^ Kelly III, Dr. John. Computing, cognition and the future of knowing (PDF). IBM Research: Cognitive Computing. IBM Corporation. 2015 [February 9, 2016]. 
  3. ^ IBM Research: Cognitive Computing. 
  4. ^ Cognitive Computing. 
  5. ^ Hewlett Packard Labs. 
  6. ^ Terdiman, Daniel (2014) .IBM's TrueNorth processor mimics the human brain.http://www.cnet.com/news/ibms-truenorth-processor-mimics-the-human-brain/
  7. ^ Knight, Shawn (2011). IBM unveils cognitive computing chips that mimic human brain TechSpot: August 18, 2011, 12:00 PM
  8. ^ Hamill, Jasper (2013). Cognitive computing: IBM unveils software for its brain-like SyNAPSE chips The Register: August 8, 2013
  9. ^ Denning. P.J. Surfing Toward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4, 57 (3): 26–29. doi:10.1145/2566967.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帮助)
  10. ^ Dr. Lars Ludwig. Extended Artificial Memory. Toward an integral cognitive theory of memory and technology. (pdf).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 2013 [2017-02-07].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帮助)
  11. ^ Research at HP Labs. 
  12. ^ Automate Complex Workflows Using Tactical Cognitive Computing: Coseer. [2017-07-31]. 
  13. ^ Ferrucci, D. et al. (2010) Building Watson: an overview of the DeepQA Project.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all 2010, 59–79.
  14. ^ Deanfelis, Stephen (2014). Will 2014 Be the Year You Fall in Love With Cognitive Computing? Wired: 2014-04-21
  15. ^ Cognitive analytics - The three-minute guide (PDF). 2014 [2017-08-18]. 
  16. ^ What is cognitive analytics? - Quora. [2017-08-18] (英语). 

升入阅读[编辑]

[[Category:人工智能]] [[Category:認知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