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鱂魚

未予评估IUCN 2.3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颌针目 Beloniformes
科: 異鱂科 Adrianichthyidae
属: 青鱂屬 Oryzias
种:
青鱂魚 O. latipes
二名法
Oryzias latipes

青鱂(学名:Oryzias latipes),又稱米鱂,俗称稻田魚、魚目娘、米鱂、彈魚,是青鱂屬的一。原中華青鱂被認為是日本青鱂亞種,現已分開。而台灣青鱂原被認為是青鱂,現已歸類為中華青鱂。

分布[编辑]

香取市浅水池塘中的青鳉

早先的分类中此魚遍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1],但在依据形态学和基因研究证据调整分类之后,可以确定其原产地仅限于日本[2]。其中北海道的青鳉并非原生,而是后来引入的[3]。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引入青鳉的记录,但其中大多和中華青鱂混淆[3][4]

裕民國小、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_鍾宸瑞老師解說青鱂魚(俗稱稻田魚) 從聯合國世界農業遺產—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介紹,心想以目前台灣生態那一種魚適合「稻魚共生」呢?看到日本一句俗話:「男人必須是出世魚,千萬別成為青鱂魚(俗稱稻田魚)」,覺得很有趣,上網查青鱂魚,沒想到台灣也有青鱂魚。為培養新世代「生態農」國小學童,很幸運,離家很近的裕民國小鍾宸瑞老師對台灣原生魚類情有獨鍾。台灣「青鱂魚」(俗稱稻田魚)曾經活躍於稻田、溝渠,日據初期,地方環境衛生很不好,瘧疾流行相當嚴重。日本政府為杜絕瘧疾而引進大肚魚,大肚魚繁殖力旺盛,「青鱂魚」和「大肚魚」棲地重複,大肚魚會吃掉青鱂魚的幼魚,加上環境開發農藥、廢水污染,造成本土青鱂魚瀕臨絕跡。

「青鱂魚」復魚達人_孫仲平先生 圖片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219641

原是大廚師、現職汽車美容業,龍潭鄉孫仲平先生,小時候住新店碧潭附近,從小喜歡游泳、釣魚,雖非就讀相關科系,靠著大量閱讀,建立養魚興趣與專業。十多年前,他憂心發現,書籍中記載,日治時代台灣處處可見的青鱂魚,他居然從來沒有看過,「難道牠們已經絕種了嗎?」

於是,他一個個池塘尋找,還不小心誤入沼澤,頭部以下陷在爛泥裏,差點小命不保,花時間又花錢,讓家人很生氣,一年過去,水生植物學者林春吉先生說在宜蘭雙連埤,發現「疑似」青鱂魚蹤跡(1992年),他馬上趕去,親眼看到青鱂魚的那一刻,「四下無人,但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只差沒有哭出來」多年後接受講義採訪時,他仍忘不了當時的感動。

由於相關資料很少,他試驗好幾個月,「青鱂魚」才繁殖產卵。避免養在魚缸,近親繁殖基因窄化、白子化,孫仲平先生開始全台尋找其他青魚族群,意外發現,不同地區的青魚特徵不同!讓很多從未見過真正的青鱂魚的學者、研究單位非常驚訝,向孫仲平求助,學習如何復育青鏘魚繁殖的環境。

資料來源:https://hlab.hl.gov.tw/

台灣「青鱂魚」,上為母魚(腹部有卵)、下為公魚 體長約2~3公分,多棲息於清澈的中上層水域(對農藥非常敏感),浮水性植物的根可供產卵,還可幫它躲避天敵。吃水蚤、綠藻、小型魚飼料..等雜食,以前生長在農田時,雖會被其它大魚吃,但大魚食物來源種類多,加上青鱂魚很容易繁殖,所以稻田四處可見蹤跡,魚缸封閉環境飼養不可混養其他魚類,以免很快被吃光。

青鱂魚繁殖 https://hlab.hl.gov.tw/News_Content.aspx?n=2201&s=15239

鍾老師「一圖勝千文」,大家練習科學力,從鰭「位置」、「形狀」觀察比較出「青鱂魚」、「大肚魚」「公」、「母」差別了嗎?

「卵生」「青鱂魚」為「青鱂科」:卵孵化後、小魚消化體內卵黃等,約一週無進食能力 「卵胎生」「大肚魚」為「胎鱂魚科」,直接生小魚出來,馬上就有覓食能力 兩者棲地重複

註: 1.出世魚:在日本,隨成長階段大小不同而改變名稱的魚,例:鰤魚、鱸魚、烏魚。 2.青鱂魚:不論如何成長依然叫青鱂魚,「鱂」電腦注音輸入「鯧」才出得來,實際仍唸 ㄐㄧㄤ。 3.台灣「青鱂魚」為台灣特有種,與日本「青鱂魚」基因差異甚大,日本近年有部份殖入螢光基因成為觀賞魚 4.青鱂魚圖片來源: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 https://hlab.hl.gov.tw/News_Content.aspx?n=2198&s=15214

特徵[编辑]

本魚體延長,略側扁,背部直平,腹部圓突;頭中大,較寬,前端平扁;眼大而高位;口小,上位,橫列,能伸縮;上腭較短於下腭,下腭具尖細齒;背鰭1枚,短而後位,具6枚軟條,位於臀鰭後半上方體背;臀鰭基底很長,具16至19枚軟條,雄魚不變形為交尾器;胸鰭上位,其末端達腹鰭基底上方,具9至10枚軟條;腹鰭腹位,未達到肛門;尾鰭截形。體被大圓鱗,無側線,一縱列鱗約29枚;頭部也被鱗。體銀白色,背面淡灰色,體背正中線自頸部至尾鰭基底有一条暗褐色縱帶;體側从鰓蓋後緣到尾鰭基底有一条黑色縱线;各鰭暗色,雄魚的腹鰭在繁殖季節變黑。體長約2.5~4厘米,但人工養殖最大的體型已可超過4厘米,最大約5厘米。

生態[编辑]

生活於平地之池沼及河川水流緩慢處,水草茂盛處尤多。對鹽份及高溫耐性強,即使在鹽田或溫泉中也能生存。喜欢在水体表層群游,以小動植物為食。產卵期為4至10月。在水溫18至30℃下可經常產卵;卵具絲狀突出物,用以纏絡水草,以便孵化。

但青鱂魚對有毒物質及藥品耐性極低,經常因為河川汙染及環境過度開發導致棲息地銳減。

利用价值[编辑]

青鱂有吞食蚊子幼虫的習性,因此對灭蚊有一定的功效。

观赏用的橙色变种

青鳉较短的生命周期(7周繁殖一代)和对严苛环境(适应温度6—40 °C(43—104 °F))的适应性使得其成为了一种模式生物[5][6]。它仅有八亿碱基对,因此在基因研究上更容易控制[7][8][9]。1994年哥伦比亚太空梭上的一对青鳉成功在太空里产下了卵并将其孵化,这使得它成为最早在外太空交配的鱼类,不过最早进入太空鱼类并非青鳉,而是加拿大底鱂[10]

参考资料[编辑]

  1.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2). Oryzias latipes. FishBase. Version 2012-01.
  2. ^ Asai, T.; Senou, H.; Hosoya, K. Oryzias sakaizumii, a new ricefish from northern Japan (Teleostei: Adrianichthyidae). Ichthyol. Explor. Freshwaters. 2011, 22 (4): 289–299. ISSN 0936-9902. 
  3. ^ 3.0 3.1 Oryzias latipes. Invasive species of Jap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 [20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4. ^ Kottelat, M.; Freyhof, J. Handbook of European freshwater fishes. Publications Kottelat, Cornol, Switzerland. 2007. ISBN 978-2-8399-0298-4. 
  5. ^ Leroi, Armand Marie. Mutants: On Genetic Variety and the Human Body. New York: Viking.. 2003. ISBN 0-670-03110-0. 
  6. ^ Major topic "Oryzias": free full-text articles in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7. ^ Oryzias latipes, medaka as a model organism: taxonomy, facts, development stages, bibliography at GeoChemBio.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8. ^ Medaka (Oryzias latipes) Genome Browser Gateway.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9. ^ Tanaka M, Kinoshita M, Kobayashi D, Nagahama Y. Establishment of medaka (Oryzias latipes) transgenic lines with the express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luorescence exclusively in germ cells: a useful model to monitor germ cells in a live vertebrat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98 (5): 2544–9. Bibcode:2001PNAS...98.2544T. PMC 30174可免费查阅. PMID 11226275. doi:10.1073/pnas.041315498. 
  10. ^ Medaka aboard Columbia.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6).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