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港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過港仔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是舊時學甲十三庄中洲莊的一個聚落頭角,处于學甲慈濟宮八選區中的西部郊區。本地行政區屬學甲區光華里,是學甲蜀葵花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每年蜀葵花季都吸引眾多的遊客來訪。境內另有中洲國民小學及學甲農會中洲分部以及光華社區活動中心,里內並在民國99年07月成立光華社區發展協會。[1]

地理位置  [编辑]

過港仔位於中洲聚落的東北邊,倒風內海及其庄社北約至三連路即臺南市道171號線條,三連路從西北沿舉落向東南而下,南邊則到中山路為臺南市道174號線,東邊為農業區,西邊則與中州庄頭相對。[2][1]

庄頭脈絡  [编辑]

過港仔(Kuè-káng-á)早期是以小港仔的形式與中洲兩地相望,然兩地居民或者其他民眾在兩地之間的往來,都需要藉由渡筏擺渡來進行連接,由於中洲都得過此一「小港仔」,久而久之此地便被稱之為「過港仔」。[3]

過港仔附近有東頭與豎竹嶵等的小角頭聚落,在日治時期編制為中洲六保,二戰之後先設村,但居民在為聚落取名時,恰巧首任的陳姓村長經營一個歌劇團名為「光華興歌舞劇團」,於是大家便以充滿正面希望意義的「光華村」作為村名,直到民國57年(1968年)改為光華里,民國71年(1982)又將東和里併入本里。  聚落中多為中洲陳姓大房及東頭角邱姓兩姓氏,所遷拓至此地聚集成庄,目前約有近百戶300多人,且居民仍以陳、邱兩姓為多數。[3]

交通  [编辑]

南174與南171兩市道路線,從西北向東南成近乎平行而下,另,兩路最後於聚落東方交叉後,向東又再與臺19線結合。由臺19線公路接174線往西,即有聚落中洲,列為臺 19線公路學甲段支線庄社,亦屬於學甲十三庄之一。[3] 

南174線經過二重港的竹圍仔之後,即進入了學甲區的境內,由西往東可分成3大地區,分別是 : 中洲學甲山寮等,其中所謂中洲地區約為5K+500M,指的即是以中洲為中心,環繞其四周圍的所有大小庄頭,由西向東依序分別是:西廍謝厝寮中洲、東頭角、過港仔、新筏仔頭等庄頭聚落。[4] 

宗教  [编辑]

過港仔的庄頭公廟為福安宮,該廟主祀為觀音佛祖北極玄天上帝,乃是由庄內陳姓先民奉迎自福建泉州的祖籍地,本於1946年創建竹造公厝,並以公厝的形式來祀奉。[5][3]直至1979年才開始正式興廟,而今日廟的風貌則為1997年所重建。一般歲時以「火王日」為廟的主要慶典日,而所謂的火王日是恭送火王的節慶,通常多在農曆的11月中旬初的假日,活動有進香、遶境及送火王等儀式,進香與遶境在白天舉行,先至南鯤鯓代天府再至學甲慈濟宮進香,之後返庄進行中洲全境的遶境祈安及安營「釘竹符」,當晚則聘請法師舉行送火王儀式,以祈庄域平安無事。[4][6]

名人軼事  [编辑]

有兩位知名的人物出身于過港仔,分別是政治家陳武璋以及散文作家陳益裕。[4]

陳武璋(1915-1984),在8歲(1923年)時舉家遷移至高雄市的鼓山區,其家族經營「璋記精米廠」。日本戰敗後便開始從政,曾任高雄市議員副議長議長等職,1957年當選過高雄市第3屆市長,在一任的市長卸任後被延攬擔任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其妻林碧梧則為高雄商界名人林合歡之女。[7]

陳益裕(1939-2007),為北門農業職校退休教師,鹽分地帶第2代散文作家,其文字創作的生產量極大,幾乎達到200萬字,著作有 :《橐橐聲中思想起》(1992)、《好鳥枝頭亦朋友》(1993)、《南瀛人物誌》(1994)、《鄉土心、大地情》(1994)、《走過南瀛大地》(1999)、《踏出去的腳步》(2000)、《文化的丰采‧人物的風華》(2003)、《南瀛大地風情畫》(2004)、《悠遊的心痕足跡》(2007)等。[4] 

節日慶典  [编辑]

一進到過港仔所在的光華里,便會發現在聚落中處處可見三合院,另外,每年春節後此地的一丈紅蜀葵繽紛綻放,都會吸引賞花人潮,搭配潔淨的三合院,也熱鬧了平時寧靜的庄頭。[3]因此過港仔聚落積極社造,又2013年之後在學甲區公所與區農會的協助下,以「蜀葵花」為主題,在庄廟福安宮廟前休耕農田廣植蜀葵,將庄頭營造為蜀葵花海,其後於2014年3月初春舉辦首屆的「唸戀學甲蜀葵花」文化節,當年引來了不少民眾的賞花熱潮,也為庄頭帶來人潮,至此之後便成為此地的一個節日活動。[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2. ^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3. ^ 3.0 3.1 3.2 3.3 3.4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4. ^ 4.0 4.1 4.2 4.3 4.4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5. ^ 過港福安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中文(臺灣)). 
  6. ^ 黃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7. ^ 許, 雪姬(總策畫). 臺灣歷史辭典  . 臺北  : 文建會. 2004  : 0837. ISBN 978957017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