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已经被列入Wikipedia:需要关注的页面,需要进一步修改。

關於這個條目的背景說明[编辑]

中文維基上處理和中華民國相關的條目常常發生爭執, 比如說, 甚至連中華民國首都在那裡這個簡單的問題都可以爭吵不休. 我個人以為, 其中一個爭執的關鍵, 在於很多朋友都忽略了「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概念」這個事實, 所以才會有種種關於中華民國的奇談怪論. 我再舉一次本條目中所引用之阮銘所講的話語:

台灣今天的國號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辛亥革命誕生的中華民國,在大陸不在台灣,那時台灣是被滿清政府割讓掉的日本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放棄台灣,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佔領。因此,自1945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同時統治海峽兩邊的大陸和台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誕生,中華民國政府棄守大陸轉移台灣,從此形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海峽兩岸的歷史事實。(阮銘 2002)

我想, 除了和歷史相關的書寫以外, 百科全書應該處理的是最up-dated的資訊. 這是我整理這個條目的基本動機, 雖然對於我自己的政治信仰而言, 我並不見得贊同"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個概念. --wdshu|阿呆 21:16 2005年5月1日 (UTC)

不知道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行宪后的中华民国又算第几共和?Zhuilang 06:00 2005年5月3日 (UTC)
  • 这只不过是给台独分子制造法理台独的依据罢了!!!只有那些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野种(如岩里政男之流)才会附和这种叫法。台湾同胞中却有这样一大帮被这些走狗耍了,可悲呀!!!!!

政治立场昭然若揭[编辑]

个别学者的观点,不可以妄故整个中华民国历史,中华民国在台湾,轮也论不到第二。而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实际还是想把中华民国按照政府迁台的时间来分割的台独观点。这样的条目,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玩分割上市,政治市场也和股票市场一样好操纵吗--列那狐 (留言) 01:5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贊成"「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
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定義或敘述並沒有受到大部分臺灣或世界各國學者或人民的認同,比較接近是一家之言的性質.當然這項論點受到我國前總統的認同,也因此格外受人注目.至於他是否重要到需要特別開一個條目,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不過也建議以上部分反對的人注意言行,否則受傷的也只是維基而已PTC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条目的错误[编辑]

中国对待自己的政权更迭,成为改朝换代,中国也没有什么第二共和之说.台湾的中国民国是49年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过去的.可以用明朝灭亡后但南方仍有政权的形式来称呼,叫中华民国的残余政权,但中国民国的合法性不容质疑,也不容误解和非议.你用日本人的观念看中国的变更.我觉得不妥. User talk:信陵使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1.是中華民國

2.這是一個史學的論點,不論原本的動機是什麼,或是哪國人,或是褒是貶.唯一需要考慮的是,他是否重要到需要寫在一本百科全書,或是單獨設立條目.

3.我認為您的發言很明顯的以中國為中心,和維基的精神似乎有所牴觸.

4.我對於有爭議條目,一貫的看法是列出各方的看法,才能較為接近事實.這篇條目對於反對的或不認同的意見確實有加以忽略的意向,才會造成那麼大的反彈.建議作者或各位可以加以補足. PTC 03:40 2005年5月16日 (UTC)

這個史學觀點是不是不足夠重要到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麼大的條目吧。或者改名叫做【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或者就刪除。--小溪 (talk? click here!) 14:27 2005年5月16日 (UTC)
现在的“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可以清楚地看到极力试图改变“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定义的心理——对于文章表述观点的不同理解应当是体现在文章内容而不是标题上。不然的话我们大可以将琉球国南京大屠杀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改名为“一种琉球国的定义”“南京大屠杀的一种观点”“一种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这么做除了令阅读这些条目的人看起来不顺眼以外起不到多大的NPOV。--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43 2005年5月1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