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Daredemodaisuki 114514/沙盒/白苏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苏岩,又称白龙岩白须岩白须公礁,渔民称呼“海宝”,是位于北仑河珍珠湾外、白龙半岛正南方约12.3公里的一处群礁,包含主礁白苏岩和附近3处礁石[1]。白苏岩地处中国和越南的海上交界地带,此礁在2004年中越北部湾划界时具有部分效力[2],2024年3月1日其主礁被中国公布为北部湾部分的领海基点之一[3]

白苏岩或白须公礁最早得名于形,古时礁石上遍布鸟粪,远眺时似长者白须,故名;礁石又在白龙半岛向西南延伸出的岩脉之上,故名白龙岩;因此地附近水产丰富,渔民称之为“海宝”[1]

概况[编辑]

白苏岩群礁的主礁为白苏岩(白须公礁),是一座干出群礁,面积约0.006平方千米,包含3块相聚约百米、东西走向排列的礁石。主礁中,中礁最大,略呈哑铃状,面积约900平方米,低潮时高于海平面约4.4米,高潮时基本与海平面持平,上有灯塔;西礁次之,略呈椭圆形,低潮时高于海平面约1.2米;东礁最小,三角形,属暗礁[1]

主礁白苏岩东西两侧各有伸出一条石爪,均为暗礁,西侧称西爪石,距离主礁灯塔约1.6公里,略呈长圆形,长约600米,宽约450米,面积0.21平方千米,低潮时深度6.3米,周边水深11至14米;东侧称东爪石,略呈椭圆形,长约700米,宽约200米,面积0.014平方千米,低潮时深度1.8米,周边水深9至9.9米,曾多次有船触礁沉没[1]

主礁东以东还有一处名叫迷排的群礁,亦属于白苏岩群礁,距离爪石约6公里,由3块礁石呈“三”字形排开在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周边水深16.2米,传说古时有渔民划竹排于此钓鱼,遭遇大雾迷失方向,故名[1]

自然资源[编辑]

白苏岩灯塔[编辑]

中国最西的灯塔

白色方形石塔,天气好时6海里内可见[4]

白苏岩所在是中国的海上前沿,最初渔民边界意识不强,经常跨境海运,此礁因相较海面不突出,在此常有船只触礁沉没,后便有船员在此垒起高出海面高潮的大石堆以作警示[5]

流血事件[编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越南挑衅中国,1978年12月9日,防城港的江山公社沙𬇕渔业大队的东兴5101、5102号拖网渔船在此附近捕鱼时遭受到5艘越南船只包围,后被一越南武装船只射击,致一死二重伤;同月13日,中国外交部约见越南驻华大使并对此提交照会、表达抗议[6]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岛志 广西卷.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787–788. ISBN 978-7-5027-8359-4. 
  2. ^ 《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08. ISBN 978-7-219-06391-0.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北部湾北部领海基线的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4-03-01 [2024-03-01]. 
  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 中国航路指南 南海海区. 北京: 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 2006: 167. ISBN 7-80224-565-6. 
  5. ^ 冯心恺. 白苏岩灯塔:沧海守望六十年. 珠江水运. 2010, (01): 82. doi:10.14125/j.cnki.zjsy.2010.01.009. 
  6.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西通志·外事志.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115. ISBN 7-219-03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