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教父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父
The Godfather
影院公映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监制阿尔伯特·S·鲁迪英语Albert S. Ruddy
编剧马里奥·普佐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剧本
原著教父
马里奥·普佐作品
主演
配乐
摄影高登·威利斯英语Gordon Willis
剪辑
制片商派拉蒙电影
阿弗兰制片
片长175分钟
产地 美国
语言英语
西西里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72年3月15日 (1972-03-15)(纽约首映)[2]
  • 1972年3月24日 (1972-03-24)(美国公映)[2]
发行商派拉蒙电影
预算600万美元—720万美元[3]
票房2.5–2.91亿美元
前作与续作
续作教父Ⅱ

教父》(英语:The Godfather)是一部1972年的美国黑帮电影,根据马里奥·普佐的1969年同名小说改编,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由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主演。

本片开拍时,集失意导演、过气明星、与无名新人等令众人不看好的因素。片方亦尝试进一步削减经费并干涉选角,终在导演的坚持下依其预想完成,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及影史经典。除两代教父成为影史传奇外,众多配角日后亦各有一片天。即使是导演临时抓差的业余演员,也有亮眼的表现。

《教父》是《教父三部曲》的第一集,掀起帮派电影新潮流,获得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三大奖项,被视为是经典电影之一。本片架构严谨,剧情支线都完整演绎并汇集至主线叙事,边缘性角色亦皆有深刻的性格刻划。《教父》长年占据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名单前列。多年获影迷票选为第二名,而其续集《教父2》则获得第三名[4]

剧情[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纽约市柯里昂家族族长、最有势力的美国黑手党教父之一维托·柯里昂,女儿康妮出嫁卡洛,婚礼中冠盖云集,为避嫌而不克前往的政治人物亦送礼致贺。维托的儿子们亦各有任务。脾气暴烈的长子桑尼带同小头目克雷曼沙及其左右手保利维护秩序,驱散闲杂人等,羞辱前来取证的政府联邦调查局探员,还趁空偷情。幼子陆战队军官迈克尔·柯里昂由远方带同自己的女友凯伊·亚当斯见家人。他全身戎装,与西装革履的其余宾客恰成对比。两人在僻静的角落谈心,别人也不去打扰。迈克尔向女友介绍自己令人闻之生畏的家族。但坚称自己不是黑道中人:“那是我的家族,不是我。”整个婚礼事务及宾客都由教父的西西里“友人”包办,盎格鲁撒克逊裔的凯伊显得与众不同。唯无所事事的庸懦二哥弗雷多在四处游走之余友善的问候两人,间接承认凯伊的女友地位。

身为家族军师的养子汤姆·黑根则在书房兼办公室里,陪同维托聆听着同乡们的请求。因为依西西里习俗,女儿出阁的大老必须接受乡亲的请托。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描述女儿的不幸,愿出重金以求惩治轮奸不果继而重伤其女的恶徒们,但教父不为所动,亦拒绝报酬,只愿以此“人情”令不欲涉及江湖事的包纳萨拉归顺他,日后礼尚往来。维托也答应帮助另一位蛋糕店老板,使其未来的女婿安索续居美国,不被移民局驱逐出境。维托的教子约翰尼·冯塔纳也在此寻求帮助,冯塔纳是一位著名的艺人,为了获得一个好莱坞电影角色而哭诉,维托厉斥冯塔纳的软弱,并迅速派遣汤姆向电影制片人杰克·沃尔茨关说。

维托还另外接见了一些人,如行事一板一眼的杀手布拉西。布拉西以心狠手辣闻名,人人闻之色变,却对教父奉若神明,将获得教父接见,视为无上光荣。而跑腿的小卒保利眼红于礼金数目,慨叹自己财运不佳。

汤姆亲赴洛杉矶游说沃尔茨,提出柯里昂家族可以帮助沃尔茨解决工会问题,或者避免他旗下艺人染上毒瘾的事上报纸。沃尔茨却因冯塔纳拐跑了他心爱的女演员而断然拒绝,并强势回应绝不畏惧黑道的威吓,因为他认识胡佛局长。隔日,沃尔茨在床上醒来时,惊觉自己最珍爱种马的断头正血淋淋地跟自己一起裹在床单里,立刻崩溃屈服。

教父处理完冯塔纳的事情后,喜欢用刀(暴力)解决事情的毒枭索拉索上门拜会。因为维托供养了许多国会参议员众议员,在政坛力量极大,索拉索想与维托洽谈合作贩毒,条件丰厚,桑尼亦为之心动。但维托认为对方背后势力不明,不敢轻诺,便明言“盗亦有道”,赌博饮酒女色都是人类生活偶尔的奢侈品赌场妓院已足以撑起他的产业,但吸毒却足以毁掉人的一生,而且他供养的政客也不会支持他这样做,决意不涉足毒品。但因此惹来索拉索的不满,维托心知必有后患,召来布拉西,要求他假作不满于教父而投入索拉索麾下,布拉西领命成为间谍

索拉索买凶行刺维托,临时充当司机兼保镖的弗雷多惊慌失措,力不从心。维托因此身负重伤,险些送命,被迫住院休养。布拉西遭诱杀。汤姆遭索拉索软禁,并被要求传话以穏住桑尼。迈克尔急急赶回探视父亲。桑尼推知装病而临时请假的正牌司机兼保镖保利为内奸,假意温言抚慰,实则杀机已动,由小头目克雷曼沙清理门户。克雷曼沙视人命如草芥,不动声色的制裁了叛徒。

原本部署在医院的警员竟全遭调走,此时不明杀手乘机再度行刺,被迈克尔识破,急电大哥桑尼。此时正好糕点师安索前来探病,迈克尔与安索两人虚张声势,假装是携械的守卫,杀手只好悻悻然离去。早被索拉索收买的警察队长麦考斯基随后率众赶到。他不顾同僚劝阻,执意要把迈克尔带回审问。迈克尔质问麦考斯基收了索洛索多少钱来陷害教父,惹得麦考斯基恼羞成怒,直接朝他脸上挥了一拳。汤姆带着私家侦探及时赶到,警告麦考斯基将对此诉诸法律。麦考斯基这才同意放了迈克尔,并带手下离开。

失去教父及帮中第一杀手的柯里昂家族也因之失去白道的支持,与镇压敌对黑道势力的力量。迈克尔亲见家族倾覆的危机,逐渐涉入家族事业中的黑暗面。桑尼等成员觉得惊异而有趣。

由于迈克尔此前从未参与家族事务,属于“平民”,但又是维托的爱子,因此成为唯一具代表性又能为对方接受的谈判对象。迈克尔在说服桑尼等人之后,决定约索拉索和麦考斯基会谈,假意求和,实则经由克雷曼沙训练后,刺杀二人。未曾真正涉足黑道的迈克尔成事后力求镇定,实则色厉内荏,将克雷曼沙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

由于美国黑帮中非常忌讳杀害警员,柯里昂家族依先前规划派遣记者在报端抖出麦考斯基的劣行,以求将“杀警”的影响减到最低。桑尼等对道上其他势力开战,掀起腥风血雨。弗雷多则被安排到拉斯维加斯,与赌场大亨莫·格林合作。以涉足博弈事业为由,暂避锋头。而迈克尔枪杀二人后,依兄长安排,抛下美国的一切,逃回老家西西里去避风头。女友凯伊想要连络迈克尔,但柯里昂家族必须维护“迈克尔不知所踪”的表象,两人从此断了连系。实则迈克尔在老家邂逅了美丽的女孩阿波罗妮亚,并发挥谈判长才,软硬兼施,对女孩之父自曝身世。言词恭敬之余暗藏人身安危,终取得同意与其女交往,进而相恋成婚。却也令身旁一心想求发展的保镖知其真实身份,埋下不幸的种子。

卡洛一心参与家族内部事务,但各人谨记教父的交代:让夫妻俩“过得好,但摒除于家族生意之外”。主要由执掌大权的桑尼进行压制。自觉不如意的卡洛对老婆施暴,遭桑尼当街痛打羞辱。之后卡洛虽不敢再动手,却转为精神虐待。

1948年,纽约黑帮为争地盘互相厮杀,桑尼乘机杀了菲立浦·塔塔基利亚之子布诺·塔塔基利亚,又由于妹妹被夫婿家暴,桑尼在接到妹妹打来的哭诉电话后,怒气冲冲地独自前往妹妹家,却中了敌人设好的圈套,遭乱枪扫射而亡。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为了偿还“人情”,受召连夜将桑尼体无完肤的遗体化妆成一如往昔。远在西西里的迈克尔,也因为其柯里昂家族成员的身份而被对手盯上,贴身保镖被敌人买通。迈克尔的意大利娇妻,更因此成为他的替死鬼,在迈克尔面前被炸死于车内。娇妻与兄长的惨死,给迈克尔带来巨大的刺激,迈克尔知道他的一生除了江湖之外,恐怕再无其他选择,因此迈克尔接受了父亲的召唤,回到美国,接手家族事业,也娶了一直苦候郎君的原女友凯伊。

老教父维托见苦心栽培的长子桑尼已然惨死,而次子弗雷多庸碌无为,无力接手家族事业,于是打算让幼子迈克尔接手,自己则提前退位。维托先与黑手党五大家族召开会议,软硬兼施,既对五大家族大幅让步,又承诺不再追究桑尼之死,并矢言保护幼子,以换取各方停止报复的承诺,才让迈克尔返美,将教父之位禅让予迈克尔。迈克尔认为纽约无利可图,打算在半年内放弃纽约迁都新兴的拉斯维加斯,改以大饭店、观光赌场为主要生意。迈克尔向柯里昂家族的合伙人莫·格林提出收购股分的要求,却与对方不欢而散。弗雷多害怕家人得罪大亨,为格林说了几句话,遭迈克尔斥责为胳膊向外弯。

迈克尔接位后,遭其他家族看低,又受限于老教父承诺过的让步,版图逐渐萎缩。克雷曼沙及泰西欧等小头目请求老教父重出江湖压住阵脚,否则要自立门户。老教父却婉拒并坚定支持在任的迈克尔。迈克尔则对在场诸人承诺,在家族半年后迁至拉斯维加斯后,留在纽约的地盘将由二人继承。而将卡洛视为左右手。

老教父维托与迈克尔促膝长谈,说自己一心想栽培幼子在正道上发展,希望他进入政界,但天不从人愿。并称在黑手党委员会开会时,察觉到长子桑尼之死,极有可能是五大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所为,于是叮嘱迈克尔,若家族中有人通知他“巴西尼要会面”,那么此人就一定是叛徒。迈克尔也保证老教父在委员会上维护和平绝不率先开战的承诺不会被打破。为老教父身后的大扫荡留下伏笔。

不久,维托与孙子安东尼在花园嬉戏时,突然因心脏衰竭而去世。在告别式上,五大家族的人车马辐辏,冠盖云集,黑白两道争相趋附巴西尼,似将由他接手统领江湖。而当迈克尔会同汤姆对众人察言观色之时,心腹泰西欧前来通知,巴西尼要与迈克尔开会,于是迈克尔得知泰西欧是叛徒。

在康妮新生子的洗礼上,迈克尔成为其教父,却已安排要一并肃清所有家族敌人。屠杀式报复与教堂内的宗教仪式同时进行。迈克尔面无表情的向神父承诺自己笃信三位一体罗马公教,弃绝“撒旦的罪行”,手下大规模的刺杀行动却也同时发动,包括: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史特基家族首领——安东尼·史特基,与贴身护卫从电梯出来时,遭封住去路的克雷曼沙刺杀身亡。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克里安诺家族首领——欧提里欧·克里安诺,离开旅馆时被困在旋转门中,遭威利·奇奇枪杀。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塔塔基利亚家族首领——菲立浦·塔塔基利亚,与一名女人在旅馆做爱时,双双遭破门而入的罗可(Rocco)与另一名杀手乱枪打死。
  • 拉斯维加斯旅馆大亨莫·格林,在自家旅馆按摩时,被枪射入右眼而死。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首领——艾米立欧·巴西尼——也是杀害桑尼的幕后元凶——在法院前与司机同遭假扮警员的艾尔·奈瑞(Al Neri)枪击追杀而死。

仪式结束后,敌人尽歼。无论在家族中或道上,迈克尔都是名符其实的教父。他最后也处决了家族叛徒泰西欧与妹夫卡洛。迈克尔经由手下传话,突然改变与泰西欧安排好的行程,而在场的汤姆一副置身事外的态度。被缴械泰西欧向黑根求情不成,于是要求向迈克尔传话,解说并非私人恩怨,实是“生意”所需。其类似交代遗言的态度,暗示一去不回的结局,而他也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卡洛急着打电话求救无果,迈克尔却出现在他面前。他哄骗卡洛坦白从宽,让其退出家族事业,去拉斯维加斯享清福。于是卡洛承认了与巴西尼串通杀害桑尼的事实。但卡洛自白并登车后,却遭后座的克雷曼沙缢死,迈克尔的新任教父地位自此稳固。最后迈克尔领悟到重要的一点,投敌者就算是亲人,也绝对不可饶恕。

凯伊质问迈克尔是否杀了自己妹夫。迈克尔原先不愿多谈,受逼不过后矢口否认。凯伊松一口气之余,却见迈克尔在门内接受众人的吻手礼。手下关上办公室的门,分隔迈克尔夫妻,间接暗示了两人渐行渐远,迈克尔迈向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另一种结局中,凯伊在教堂中为迈克尔点烛祈福。闪亮的烛焰之外,背景是一片漆黑。

演员[编辑]

制作[编辑]

科波拉与派拉蒙[编辑]

A photo of Francis Ford Coppola.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弗朗西斯·科波拉最初并非派拉蒙的第一选择,其他至少有两位导演是派拉蒙的首选。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内也有受到派拉蒙的邀请,但是他对于这部歌颂黑手党的影片没有兴趣。(他之后执导他唯一的黑帮电影美国往事》,是描述美国犹太人帮派的故事。)而根据当时派拉蒙总裁罗勃·艾文(Robert Evans)的说法,科波拉在最初也并非想接下执导工作,同样也深怕著赞扬黑手党与暴力的效应。另一方面,艾文也独钟意大利裔的美国导演接掌工作,主要是因过去非意大利裔的美国导演所作的黑手党电影票房都很惨淡,也因此,艾文希望观众能够看电影像“吃意大利面”。当科波拉想到可将影片隐喻美式资本主义时,他决定争取执导工作[7]。在当时,科波拉曾执导过8部影片,其中最著名的为改编自舞台音乐剧的《彩虹柚子》,而科波拉也曾因与人合编《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奖[8]。科波拉在当时也欠债40万美元,主因是他监制的乔治·卢卡斯影片《五百年后》超出华纳兄弟提供的预算所致。最后科波拉在卢卡斯的建议下,接掌《教父》执导工作[9]

科波拉与派拉蒙影业之间也有严重冲突,而科波拉甚至差点被换掉。派拉蒙认为制作开始时不顺利,但是科波拉却认为首周制作相当顺利。派拉蒙认为科波拉都无法按照进度,频频发生制作上与选角的失误,徒增不必要的开销。科波拉在DVD的语音记事说过,他当时笼罩在替换导演的阴影下,尽管当时也极大的压力,他还是坚持他的决定,并且设法避免被替换。

派拉蒙在当时制作也面临财务危机,只能将《教父》作为孤注一掷,期望能重振派拉蒙影业,因此科波拉也面临了相当大的压力。他们希望《教父》为广大观众接受,并且要求科波拉增加多一点刺激场面。而科波拉也只好增加一些暴力场面,来满足派拉蒙的期待。

选角[编辑]

科波拉在选角方面与派拉蒙又有些抵触,其中以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维托·柯里昂为最。派拉蒙最初是希望劳伦斯·奥利佛担任此角(后以健康问题拒绝),并且不希望由白兰度饰演,主要鉴于白兰度近期拍戏上的困难。一名派拉蒙高层提议由丹尼·汤玛斯担任,因为维托这个角色相当爱家,也因为这个观点,当时的派拉蒙高层甚至说“马龙·白兰度永远不会在这部电影出现。”后来在一番恳求游说后,科波拉才被允许让白兰度担任此角色,但是白兰度必须接受比自己之前片酬还低的价钱、萤幕试镜,以及全面配合不得延误制作进度[10]。白兰度最后在试镜上脱颖而出,并且在隔年奥斯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但是他为了抗议美国政府对待印第安人不公而拒绝领奖。

派拉蒙最初希望罗伯特·雷德福雷恩·欧尼尔担任迈克尔·柯里昂的角色,但是科波拉想找个看起来像意大利人的美国人担任此角,也因此阿尔·帕西诺获得了科波拉的青睐[11]。帕西诺在此时并不出名,他在先前只演过两部小影片,也因此派拉蒙影业并不认为他适合这个角色,而主因更是因为帕西诺的身高并不高(5呎7吋,约170公分)[10]。后来在科波拉威胁退出剧组的情况下,帕西诺才得以获得演出角色的机会。其他如杰克·尼科尔森达斯汀·霍夫曼沃伦·比蒂马丁·辛詹姆斯·肯恩都有参加试镜[10]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对迈克尔这角色也有兴趣,但是并没有参加试镜。

其他角色甄选的部分,布鲁斯·邓保罗·纽曼史提夫·麦昆曾被认为是适合汤姆·黑根的角色,但是最终由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曾征选卡洛·瑞兹和保利·盖托(Paulie Gatto)的角色;安东尼·柏金斯则曾争取桑尼的角色;米娅·法罗则参加凯伊角色的征选。威廉·迪凡曾被视为是莫·格林的人选;马里奥·阿多夫也曾争取一个角色的演出。在当时不甚出名的罗伯特·狄·尼洛,也曾参加迈克尔、桑尼、卡洛、保利的角色试镜,他原本被选为保利的人选,但科波拉与将他和《The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中的阿尔·帕西诺交换,而狄·尼洛在《教父2》演出年轻的维托·柯里昂,借由此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在另一范围上,《教父》与科波拉家族也有相当的渊源。科波拉的父亲卡明·科波拉,一生中曾担任指挥家、作曲家,也为本片写了一些配乐,甚至在片中担任钢琴师,而卡明的妻子也曾担任片中的临时演员。科波拉的妹妹泰莉亚·雪尔饰演康妮·柯里昂,而科波拉的新生女婴索菲亚·科波拉甚至饰演康妮的新生儿子[12];演员大卫·马密说:“当我知道站在我面前的苏菲亚,是二十年前第一集中的小婴儿,我突然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科波拉也让他的儿子们饰演汤姆·黑根的两个儿子,分别出现在桑尼揍卡洛的现场,与维托葬礼的镜头中。

拍摄[编辑]

大多数的拍摄行程主要是1971年3月29日至同年的8月6日,虽然有一幕帕西诺与基顿的戏是在秋天拍摄,但是总计77天的拍摄日还是少于公司原先预估的83日。

拍摄地点[13]主要是在纽约以及其他的地方,纽约第五大道上已经关闭的“Best & Company”被装成帕西诺与基顿圣诞节购物的商店。洛杉矶则不只一个地方被拍摄(主要是好莱坞制作人杰克·华尔斯的戏),其中有一幕帕西诺与基顿则是在加州罗斯拍摄。另外的外景包括拍摄西西里风景的Savoca与Forza d'Agrò小村庄。内景则是在纽约的Filmways影业摄影棚拍摄。

电影的第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也就是“沃尔茨发现自己的种马头颅被放在床上”,引来了动物保育人士的抨击。科波拉后来澄清片中的马头,来自于一家狗食工厂制造马肉罐头所剩下的,剧组并没有特地杀马。这段镜头则是在纽约华盛顿港拍摄[10][11]

小说中,沃尔茨是一个有恋童癖的老人,是借由汤姆走出沃尔茨的房间时,看到一名年轻女孩哭而发觉的。这段镜头电影被剪下,但是DVD中有收录。

《教父》电影开始的镜头,也就是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Bonasera)向教父请求委托的镜头,其中使用了连续变焦摄影镜头。这段维持约3分钟的特别镜头,是由汤尼·卡普(Tony Karp)设计的电脑控制连续变焦摄影镜头所拍摄的[14]

配乐争议[编辑]

《教父》配乐师尼诺·罗塔的配乐在当年最初虽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但是最后却被取消资格。原因在于罗塔曾使用他在艾杜亚多·德·菲利浦的喜剧作品《Fortunella》所写的主题曲作为《教父》的主题曲,即使在那部喜剧中的主题曲是轻快断奏的,但是旋律与教父的主题曲无异,也因此《教父》的配乐无法获得奥斯卡的肯定。怪异的是,1974年的《教父2》同样采取《教父》的主题配乐,但是却获得了当年的最佳配乐奖。

轶闻[编辑]

裹在制作人棉被里的马头并非模型,而是真货。当时的技术做不出几可乱真的马头。此举曾遭爱护动物组织谴责为滥杀。不过制片方说明,那是狗粮工厂用剩的料件,并没有刻意为拍片而杀生。

评价[编辑]

《教父》一片一直广获全球影评的赞赏以及大众公认的影史经典,被认为可能是史上最棒的电影。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根据84篇评论得出99%的新鲜度。《娱乐周刊》的投票中,《教父》同样被认为是影史最棒的影片。《教父》目前还是AFI百年百大系列最新版本的亚军,仅次于《公民凯恩》后[15],最初的版本则为季军,位于《卡萨布兰卡》后。而在2008年6月,AFI又票选了美国影史10种类型电影的前10名,《教父》一片经由1500名以上的成员票选后,成为帮派电影的冠军[16]

2002年,英国杂志《Sight & Sound》举办的国际影评投票中,《教父》获选为影史优秀影片第四名。《教父》与《教父2》同样被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不过教父三部曲的最终曲《教父3》并未被收录。

配乐方面,尼诺·罗塔所创的主题曲─(Speak Softly Love)同样也广为人赞赏,并且在后世常为人所使用。

《教父》同样在票房上也取得成功,打破当时其他影片的票房纪录。开幕首周,《教父》有$5,264,402的票房收入,并且在下映后一共赚进$81,500,000的收入[17],是其预算及行销活动费用的14倍之多。后来在重新上映后,票房收入提高到1亿3400万美元。

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认为《教父》可能是影史最棒的影片,而其阵容也无庸置疑的出色[18]

奖项[编辑]

奥斯卡金像奖
1.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
2.最佳影片艾伯特·鲁迪
3.最佳改编剧本马里奥·普佐弗朗西斯·科波拉
金球奖
1.最佳戏剧类影片
2.最佳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3.最佳戏剧类男主角─马龙·白兰度
4.最佳原创配乐尼诺·罗塔
5.最佳剧本─马里欧·普佐、弗朗西斯·科波拉
英国电影学院奖
1.最佳原创配乐─尼诺·罗塔

《教父》亦在当年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获得11项提名后拿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其他的八项提名包括詹姆斯·肯恩罗伯特·杜瓦尔阿尔·帕西诺分别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混音。另外本片同样也获得了5项金球奖、1项格莱美奖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

马龙·白兰度虽以《教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但他不满当时美国电影产业对印地安人的歧视态度,拒绝出席领奖,让印地安原住民演员萨切恩·利特费尔瑟(Sacheen Littlefeather)上台替他致词,萨切恩却被嘘下台,萨切恩在颁奖典礼的致词被视为电视典礼转播上第一个政治声明。

发行[编辑]

《教父》于1972年3月15日于美国上映,海外地区上映时间如下:

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日本 1972年7月15日
 西德 1972年8月24日
 意大利 1972年9月14日
 阿根廷 1972年9月20日
 瑞典 1972年9月27日
 芬兰 1972年9月29日
 挪威 1972年10月16日(奥斯陆
 法国 1972年10月18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1月2日
 荷兰 1973年1月18日
 英属香港 1973年10月11日
台湾 1975年

各地电影分级制度[编辑]

国家/地区 级别
 阿根廷 PG
 澳大利亚 PG
 奥地利 15
 比利时 PG
 巴西 12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11
加拿大艾伯塔 12+
加拿大马尼托巴 PA
加拿大安大略 AA
 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省份) 15
加拿大魁北克 13+
 加拿大(Home Video) 18
 智利 18
 哥伦比亚 18
 丹麦 15
 芬兰 K-15
 法国 -12
 西德 16
 英属香港 IIB
 冰岛 16
 印度 11
 以色列 PG
 意大利 M14
 日本 R-12
 马来西亚 18
 墨西哥 C
 荷兰 9+
 新西兰 R18
 挪威 15
 帕劳 15
 波兰 PG
 葡萄牙 M/18
 新加坡 M18
 韩国 15
 西班牙 13
 瑞典 15
台湾 PG
 英国 18
 美国 R

DVD[编辑]

2008年9月23日,派拉蒙影业将会发行《教父》系列三部曲完整收藏版(The Godfather: The Coppola Restoration Collection)的Blu-ray Disc与DVD,这次最新的版本将会收录先前发行DVD的内容以及其他更完整的花絮。Blu-ray Disc的版本将会有4片光盘,DVD版本则会有5片。

幕后花絮除了收录先前发行的DVD版本内原先有的外,其他还有一连串的额外内容,将会在全新的版本中呈现:

《教父》最初是在2001年10月9日所发行的教父三部曲典藏版DVD内收录,其中包括三部曲以及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访谈、幕后花絮(The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纪录片、删除片段等。其他也包括(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内容描述著科波拉拍摄期间随身携带笔记本的内容;摄影镜头的掌控、尼诺·罗塔与卡明·科波拉的配乐。或者是影片内柯里昂家族的谱系、时间走向,甚至是奥斯卡奖上的得奖感言。

原声带[编辑]

教父
尼诺·罗塔原声带
发行日期1972年
CD:1991年3月26日
类型原声带
时长31:02
唱片公司派拉蒙(原始版本) / MCA Records (CD)
制作人弗朗西斯·科波拉
评价
教父专辑年表
教父
(1972年)
教父2原声带
(1974年)

《教父》的配乐由尼诺·罗塔负责主要配乐,卡明·科波拉则辅助配乐的工作。《教父》的配乐一直广为人赞赏与喜爱,主题曲(The Godfather Waltz)与配乐(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后世一直广为使用与流传。

曲目[编辑]

  1. (Main Title)– 3:04
  2. (I Have But One Heart)– 2:57
  3. (The Pickup)– 2:56
  4. (Connie's Wedding)(卡明·科波拉)– 1:33
  5. (The Halls Of Fear)– 2:12
  6. (Sicilian Pastorale)– 3:01
  7.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Speak Softly Love)– 2:41
  8. (The Godfather Waltz)– 3:38
  9. (Apollonia)– 1:21
  10. (The New Godfather)– 1:58
  11. (The Baptism)– 1:49
  12. (The Godfather Finale)– 3:50

电玩游戏[编辑]

2006年,美商艺电首先发布了教父的游戏版本。马龙·白兰度在去世之前的配音因为与过去落差太大,改由另一个相似声音取代。其他演员如詹姆斯·肯恩罗伯特·杜瓦尔艾巴·维戈达等都有配音,唯阿尔·帕西诺并未配音,原因在于帕西诺已经将他的声音使用权卖给另一款游戏。

参考资料[编辑]

  1. ^ Marc Laub and Murray Solomon are listed as uncredited editors by some sources; see Allmovie Production credits
  2. ^ 2.0 2.1 Block & Wilson 2010,第518, 552页
  3. ^ Francis Ford Coppola's commentary on the 2008 DVD edition "The Godfather – The Coppola Restoration"
  4. ^ IMDb Top 250. IMDB. [2008年10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17日) (英语). 
  5. ^ 在教父电影中,有个画面是迈克尔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而当时的康妮已经会走路,应为姐姐。
  6. ^ 在教父电影中,有个画面是迈克尔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而当时的康妮已经会走路,应为姐姐。
  7. ^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2002年).艾文生涯纪录片.
  8. ^ Jon E Lewis (编). New American Cinem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17. 
  9. ^ 贺恩, 马可斯·. The Cinema of George Lucas. New York City: Harry N. Abrams Inc. 2005: 46. ISBN 0-8109-4968-7. 
  10. ^ 10.0 10.1 10.2 10.3 《教父》DVD收藏记事《一窥内幕》(A Look Inside
  11. ^ 11.0 11.1 《教父》DVD收藏记事─弗朗西斯·科波拉
  12. ^ 索菲亚·科波拉曾在《教父2》饰演一名无名的移民女孩,带领维托到纽约。她在《教父3》则担纲重任,饰演迈克尔的女儿玛莉·柯里昂。
  13. ^ 教父:拍攝場景. [200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3). 
  14. ^ (英文)"Doing the impossible - Part 1 - The Godfather" - - Art and the Zen of Desig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英文).美国电影学会."Citizen Kane Stands the test of Ti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AFI's 10 Top 10. 美国电影学会. 2008年6月17日 [2008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16日). 
  17. ^ The Godfather (1972) - Box office /business. IMDB. [2007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20日). 
  18. ^ (英文)Michael Herr for Vanity Fa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书籍[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