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阪大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おおさかだいがく
大阪大学校徽
大阪大学会馆
创办时间1724年
JIS代码日语大学・高等専門学校コード0051
学校类型国立大学
校长西尾章治郎
职工人数6,516
学生人数23,288[1]
本科生人数15,358 (2017年)
校址565-0871
 日本大阪府吹田市山田丘1-1
校区豊中(大阪府豊中市)
吹田(大阪府吹田市)
箕面(大阪府箕面市)
代表色 天空蓝
网站www.osaka-u.ac.jp
位置
地图

大阪大学(日语:大阪大学おおさか だいがく Ōsaka daigaku),简称阪大はん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大阪府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指定国立大学法人,原为日本本土七所帝国大学之一、成立于1931年的大阪帝国大学,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2][3]

大阪大学校区占地面积160万平方公尺,在校生23429人,学部生15524人。现有11个学部和15个研究科。2014年度教研经费支出1518亿日圆。大阪大学通常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并列日本前三。[4][5][6]

知名校友包括亚洲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首位沃尔夫医学奖得主早石修、首位拉斯克奖得主花房秀三郎、首位克拉福德奖得主岸本忠三平野俊夫SONY创办人盛田昭夫、作家司马辽太郎横沟正史陈舜臣小林泰三、漫画家手冢治虫、动画制作人诹访道彦、政治家竹中平藏、教育家公文公机器人学石黑浩、免疫学家审良静男等。

大阪帝国大学校本部,现已改建为“中之岛中心”大楼
丰中校区正门

历史沿革[编辑]

二战前[编辑]

大阪大学文科起源于西日本最大的汉学塾——怀德堂(1724年)。1838年,绪方洪庵设立明治时代最大的兰学塾设立兰学塾——适塾,成为大阪大学理科起源。

1869年,绪方洪庵之子绪方惟准等适塾相关人士,参与设立大阪府上本町大福寺的临时医院及临时医学校。1880年,在临时医院、临时医学校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大阪府立大阪医院及大阪府立大阪医学校

1896年,设立大阪工业学校,随后改制为大阪工业大学

1915年,大阪府立大阪医学校改制为大阪府立大阪医科大学。1919,改称大阪医科大学

1921年,在企业家林蝶子捐赠的基础上,设立官立大阪外国语学校。后改名大阪外国语大学,现为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

1931年,大阪帝国大学在“综合大学到大阪”的民间呼声中正式成立,由大阪医科大学的医学部与理学部组成。长冈半太郎就任初代校长。阪大的特色与大阪的开放环境和民间反官僚化教育的呼声息息相关。第16任阪大总长鹫田清一日语鷲田清一曾勉励学生:

1933年,大阪帝国大学兼并大阪工业大学的工学部。

二战后[编辑]

二战之后,大阪大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947年,大阪帝国大学改称大阪大学。1949年,统合大阪高等学校浪速高等学校大阪药学専门学校3所旧制学校。新制的大阪大学拥有文学部、法经学部、理学部、医学部、工学部共5个5学部以及一般教养部。

1953年,大阪大学法经学部分离成大阪大学法学部与大阪大学经济学部。1954年,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成立,高田保马任第一任所长。

1955年,设置大阪大学药学部。1960年,设置大阪大学牙医学部。1961年,设置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1967年,设置大阪大学医疗技术短期大学部。1972年,大阪大学文学部分离出大阪大学人类科学部。

1991年,制定现今的学章与校色。1993年,设置医学部保健学科并迁移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完成吹田・豊中2个校区的统合。1994年,废止教养部。1997年,完成大学院重点化。

2004年,根据国立大学法人法的规定,改制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2007年,统合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外国语大学,成为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

2018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大阪大学为指定国立大学法人[8]

2022年,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与语言文化研究科合并为人文学研究科。[9]

校区分布[编辑]

大阪大学许多系分散在大阪各地,其总部位于大阪市中之岛,是其创立地,其前身适塾也位于此处。医学院于2018年完成了丰中校区和吹田校区两个校区的搬迁和整合。2007年10月1日,与大阪外国语大学合并设立箕面校区。2004年4月,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158平方米的中之岛中心在原校园中之岛落成。[10]

丰中校区[编辑]

大阪府丰中市待兼山町,面积445,851.08平方公尺,“共通教育机构本馆”2004年被登录为日本国有形文化遗产。这里是负责全校教育的全校教育推进机构及其讲堂大楼的所在地,新本科生在丰中校区学习一段时间,各系不同。各种设施作为社团活动的基地,社团活动的数量是三个校区中最活跃的。课外活动迎新活动也在该校区举行。[11]

吹田校区[编辑]

大阪府吹田市山田丘,面积997,071.32平方公尺,另于茨木市有研究设施。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医学院、牙科学院、药学院、工程学院及人类科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生院、牙科研究生院、药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生院、信息科学研究生院一部分、前沿生物科学研究生院。另有辅助设施国家联合信息基础设施中心主楼、核物理研究中心、微生物病害研究所、工业科学研究所、蛋白质研究所、社会经济研究所、接合科学研究所、激光科学研究所、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12]

箕面校区[编辑]

大阪府箕面市市船场东3-5-10,原大阪外国语大学,面积140,400.04平方公尺。设有外国语学院、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外国学专业、日本学专业,使用辅助设施日本语言文化教育中心、外国语图书馆。1979年至2021年座落于粟生间谷东8丁目,因建筑老旧不敷使用,2021年春季移至新设的校区大楼,位于船场东3丁目,邻近北大阪急行电铁南北线延伸区间将新设的箕面船场阪大前车站[13]。该大楼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为S型建筑10层。报告厅位于大楼的1、4、5、6层,实验室位于7至10层。 7楼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中心,8至10楼为人文研究生院和外国语学院。[14]

中之岛中心[编辑]

大阪府大阪市北区中之岛,为创校时的校园所在地,1993年校园迁至吹田市之后,此处改建为大阪大学中之岛中心,于2004年启用,面积1000平方公尺。

校区通勤[编辑]

丰中、吹田和箕面之间有免费巴士,运行时间为上午7点至晚上8点。以前可以乘坐阪急巴士到达那里,但随着大阪单轨电车延伸至大阪机场站,这种方式被终止,迫使人们以更高的票价换乘。因此,1998年,时任校长动用总统预算,恢复了此前存在的免费巴士。2005年5月起,丰中至吹田之间开始每20分钟一班免费巴士,2008年4月起,丰中—吹田—箕面三地之间也开通了免费巴士。巴士班次不多,有时会因满员而无法上车,有时会因中央环状线的交通拥堵而迟到。许多学生骑轻便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行。[15]

学术研究[编辑]

大阪大学以医学自然科学起家,初期就以“理科的阪大”而展露头角。1949年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是在大阪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的汤川秀树,就是在阪大研究期间发表的获奖论文。大阪大学亦为世界免疫学研究重镇[16][17][18]

最早获得最高科学荣誉的日本人几乎都是大阪大学的毕业生。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为大阪大学理学博士,在阪大完成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研究。[19]日本首位沃尔夫医学奖得主早石修毕业于大阪帝国大学医学部,大阪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首位拉斯克奖得主花房秀三郎毕业于大阪大学理学部,大阪大学理学博士。日本首座克拉福德奖得主岸本忠三平野俊夫毕业于大阪大学医学部,大阪大学医学博士,大阪大学第14任、第17任校长。1950年并入阪大的旧制大阪高等学校日语大阪高等学校 (旧制),校友包括亚洲暨日本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

1950年代高田保马主持的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成立后,迅速成为日本的社会经济学研究中心,尤其在近现代经济学领域,历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近半数皆与阪大有关。

文化传统[编辑]

阪大现行校徽是2片左右交叉的大阪府府树——银杏,象征2个创校学部,由田中一光制作。1991年(大阪大学创立60周年)改为几何图形,即现行校徽。[20]在现行校徽设立之前,曾有两片银杏叶交叉图案上叠加“大学”字样的校徽,这是在大阪帝国大学时代以旧大阪医科大学使用的银杏标志为基础而创建的,虽然它没有被确立为正式的学术标志,但它被体育俱乐部的成员使用它经常在各地使用,例如旗帜和学生证上的印章。人间学科学院正门的屋顶浮雕上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个旧校徽,牙科学院医院的电梯门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设计。[21]

机构设置[编辑]

吹田校区人类科学部校舎
吹田校区医学部校舎
阪大医院

学部(学士)[编辑]

  • 法学部
    • 法学科
    • 国际公共政策学科
  • 经济学部
  • 理学部
    • 数学科
    • 物理学科
    • 化学科
    • 生物科学科
  • 医学部
    • 医学科
    • 保健学科
  • 齿学部
    • 齿学科
  • 药学部
    • 药学科
    • 药科学科
  • 工学部
  • 基础工学部

大学院(硕博士)[编辑]

  • 人文学研究科
  • 人间科学研究科(人类科学)
  • 法学研究科
  • 经济学研究科
  • 理学研究科
  • 医学系研究科
  • 齿学研究科
  • 药学研究科
  • 工学研究科
  • 基础工学研究科
  • 国际公共政策研究科
  • 情报科学研究科(资讯科学)
  • 生命机能研究科
  • 高等司法研究科

附属研究所[编辑]

  • 微生物病研究所
  • 产业科学研究所
  • 蛋白质研究所
  • 社会经济研究所
  • 接合科学研究所
  • 雷射科学研究所
  • 世界语言研究中心

国际排名[编辑]

流行文化[编辑]

知名日本小说暨电视剧《白色巨塔》的故事舞台浪速大学,即参考自大阪大学。

著名人物[编辑]

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编辑]

基础科学[编辑]

商业、人文学[编辑]

数学、经济学[编辑]

政治界[编辑]

媒体、文化创作者[编辑]

华人校友[编辑]

国际姊妹校[编辑]

迄2010年,阪大已有303所国际姊妹校。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大阪大學概要2017. [20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2. ^ 大学の学生数ランキング. statresearch.jp. [202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3. ^ https://www.facebook.com/mainichishimbun. 「中根」の目・データが語る:マンモンス公立大が開学 国公立大で最も入学定員が多いのは?. 毎日新闻. [202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日语). 
  4. ^ 阪大向上计画,2006。
  5. ^ 大阪大学の広告を日本経済新聞に掲載しました — 大阪大学.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6. ^ 大阪大学が3位 -THE世界大学ランキング日本版2022-. 大阪大学. [202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7. ^ 东京大学と京都大学に比べて、大阪大学の不足の点は何でしょうか? - Quora
  8. ^ 指定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へ ~指定国立大学法人の指定を受けました~.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9. ^ 沿革 | 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 www.hmt.osaka-u.ac.jp. 1921 [202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日语). 
  10. ^ “土地・建物”‘大阪大学プロフィール2022 【2022.8.25修正反映版】’大阪大学 企画部 広报课、2022年7月、17页。
  11. ^ 豊中キャンパス.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12. ^ 大阪大学へのアクセス.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13. ^ 大阪大が箕面に新キャンパス 外国語学部が移転…3千人利用、令和5年度「駅チカ」に. Yahoo! Japan. 2021-04-01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日语). 
  14. ^ 箕面キャンパス.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15. ^ 学内連絡バス.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16. ^ 世界に冠たる大阪大学の免疫学 — 大阪大学.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17. ^ 「阪大免疫」強さの秘密 100年を超える 伝統と研究 — 大阪大学.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18. ^ 「免疫学研究機関 世界ランキング」において、大阪大学が世界一に. 大阪大学免疫学フロンティア研究センター. [202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0). 
  19. ^ 存档副本.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20. ^ http://rihe.hiroshima-u.ac.jp/closeup.php?id=108[永久失效链接]
  21. ^ 名称・学章について. 大阪大学. [2024-06-12] (英语). 
  22. ^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Osaka University.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3.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23. ^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Osaka University.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24.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Osaka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4-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