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氮胂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偶氮胂Ⅲ
IUPAC名
2,7-Bis(2-arsonophenylazo)-1,8-dihydroxynaphthalene-3,6-disulfonic Acid
英文名 Arsenazo Ⅲ
識別
CAS號 1668-00-4  ☒N
PubChem 87563103
InChI
 
  • 1/C22H18As2N4O14S2/c29-21-18-11(9-16(43(37,38)39)19(21)27-25-14-7-3-1-5-12(14)23(31,32)33)10-17(44(40,41)42)20(22(18)30)28-26-15-8-4-2-6-13(15)24(34,35)36/h1-10,29-30H,(H2,31,32,33)(H2,34,35,36)(H,37,38,39)(H,40,41,42)/b27-25+,28-26+
性質
化學式 C22H18As2N4O14S2
摩爾質量 776.37 g·mol⁻¹
外觀 暗紅色粉末
熔點 >320℃(分解)
溶解性 微溶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偶氮胂Ⅲ,又名鈾試劑Ⅲ,是一種鉻變酸的雙偶氮化合物,常作為分析化學試劑。[1]

水溶液[編輯]

由於分子較大但有易解離的羥基氫,因此本品微溶於水而可溶於鹼。在酸性溶液(10mol/L HCl~pH3)中呈紫紅色或紅色,pH4以上呈藍或紫色。水溶液長期穩定。[1]

使用[編輯]

在酸性溶液中,偶氮胂Ⅲ的最大吸收波長為540nm。但當其與一些稀土離子配位時,其吸收峰會發生變化,移動到約650nm處,而這一變化可使用分光光度法觀測到,這也是偶氮胂法測定稀土離子濃度的基礎。為提高靈敏度,可加入少量乙醇。[2]一般的,偶氮胂與大陽離子(如La3+)形成1:1配合物,這些配合物的解離常數都很高;而小金屬陽離子(如Cd2+)則形成2:1配合物,且不如前者穩定。[3]

測定血清鈣時也可用該試劑,優點是較為靈敏,缺點是有機砷有較大毒性,因而限制了應用。[4]

原理[編輯]

一般認為主要是砷酸根上的氧進行配位。在pH處於0-7.4之間時,偶氮胂的吸收峰不會發生變化,儘管這時砷酸基上的氫已解離。但在pH更高時,酚羥基開始解離,並造成吸收峰向更長波長移動。在pH為14時,吸收峰會移動到580 nm處。[3]這時,兩個酚羥基氧和四個砷酸根氧都可參與配位。但上述條件下金屬離子多以氫氧化物形式存在,且砷酸並不難以解離(四個羥基的pKa有兩個是2.3,另兩個是5.3),故一般使用2-9 mol/L鹽酸(也可用3 mol/L高氯酸)進行檢驗。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周公度. 《化学辞典》.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22-07817-9. 
  2. ^ 林燕, 鄢金,唐歡. 偶氮胂III光度法测定微量稀土的实验教学改革. [2014-08-22] (中文). 
  3. ^ 3.0 3.1 The interaction of cations with the dye arsenazo III (PDF). [2014-08-22] (英語). 
  4. ^ Leary, N. O., Pembroke, A., & Duggan, P. F. (1992). Single stable reagent (Arsenazo III) for optically robust measurement of calcium in serum and plasma. Clinical chemistry, 38(6), 9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