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武漢文革時期群眾組織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漢文化大革命時期主要群眾組織如下:[1]

教育部門[編輯]

  • 一司:「武漢大專院校紅衛兵司令部」,1966年9月12日成立。1966年8月下旬武漢地區出現以高幹子弟為核心的「紅五類」紅衛兵組織,其「破四舊」行動受到省市委和各級政府的支持。9月中旬,武漢地區大專院校紅衛兵總部、中等學校紅衛兵總部分別成立,成為保省市委、對抗造反派的主要力量。1967年元月自行解散,3月在武漢軍區扶植下恢復活動,5月參加「百萬雄師」。「紅衛兵」是三個字,武漢造反群眾蔑稱「紅衛兵」為「三字兵」。七·二〇事件後隨「百萬雄師」解散而自行解散。
  • 鋼二司:「毛澤東思想紅衛兵武漢地區革命造反司令部」,俗稱「二司」,後稱「鋼二司」。1966年10月26日成立,包括武漢地區200多所大、中學校的學生和部分教職工,人數13萬人。領導人:楊道遠(武漢測繪學院)、周紅星、丁家顯(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方保林(武漢機械學院)等,後與「鋼工總」結成聯盟。
  • 新華工:或稱「紅司」,全稱「毛澤東思想紅衛兵紅色造反司令部(新華工)」,1967年1月21日由華中工學院各造反派組織聯合成立,主體「毛澤東思想紅衛兵新華工總部」成立於1966年9月27日。後於1967年8月4日成立「新華工革命委員會」,領導人張立國、聶年生、郭保安等。本部一萬多人,中學部一萬多人。與新湖大新華農並稱「三新」。
  • 新湖大:「新湖大革命造反臨時委員會」,1966年12月22日由湖北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五個群眾組織聯合建立。主要成員是湖北大學師生,還有市內部分中學師生,共1.2萬餘人。領導人龍銘鑫、彭勛、梅子惠、張維榮、謝邦柱等。
  • 新華農:「毛澤東思想紅衛兵新華農東方紅總部」,1966年10月17日由「華中農學院炮聲隆兵團」等「造反戰鬥隊」聯合而成。領導人高玉澤、魏梅森等。成員主要為華中農學院師生員工,還有部分中學及華農分院的學生,共2.7萬人。
  • 三司:又稱「紅三司」,全名「東方紅紅衛兵武漢地區司令部」,1966年11月14日成立,成立時是介於保守派和造反派之間的溫和派,在文革進程中與「三鋼」、「三新」等走向對立,後分化出「三司革聯」。因公開支持七·二〇事件而在事件後自動解散。
  • 三司革聯:「武漢地區紅衛兵第三司令部革命造反聯合委員會」,分化自「三司」,1967年4月18日成立,與「三鋼」「三新」等聯盟。共計2萬多人。負責人:謝華之(武漢大學)、 雪湘明(武漢師範學院)、徐筱芳(武漢醫學院)。
  • 中學紅聯:「武漢地區中等學校紅色造反聯絡站」,成立於1967年4月24日,1967年8月30日更名為「武漢地區中專學校紅色造反聯合指揮部」,包括武漢20多所中學學生,共有1.5萬人,以武漢一中、東湖中學為主體。負責人:史灼華(東湖中學)、陳文漢(武漢一中)等。

工業部門[編輯]

  • 鋼工總:「毛澤東思想戰鬥隊武漢地區工人總部」,簡稱「工人總部」或「工總」,後稱「鋼工總」,武漢地區最大、最早的工人造反組織,與「鋼二司」、「鋼九·一三」並稱「三鋼」。1966年11月10日成立,1967年3月被武漢軍區強行解散,各級主要負責人被抓捕,4、5月間重新樹旗。領導人朱鴻霞、胡厚民、夏邦銀等。成員大都是產業工人,據說人數最多時有70多萬。
  • 鋼九·一三:「毛澤東思想九·一三戰鬥兵團」(為紀念毛澤東1957年9月13日視察武鋼而取名),簡稱「九·一三兵團」,後稱「鋼九·一三」。原為工總武鋼分部,1966年12月12日成立(分裂)。以武漢鋼鐵廠工人為主,共10多萬人。領導人楊玉珍、白玉柱、李湘玉、鄧金福、但功榮等。
  • 工造總司:原名「毛澤東思想紅色造反者武漢地區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工造」,上海一月風暴後,改名為「武漢地區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遂有「工造總司」之稱。1966年12月8日成立,成員大都是輕工業系統的工人,共13萬人。在七·二〇事件後的武漢造反派分裂中,工造總司屬於「新派」。一號勤務員吳焱金,領導人殷德才、作戰部長兼組織部長吳春泉、宣傳部長彭祖龍等。武漢市革命委員會成立時,吳焱金任副主任。
  • 聯合會:「武漢地區革命職工聯合總會」,1966年12月11日在武漢體育館正式成立。曾與「工總」等「造反派」組織激烈對抗,最終在1967年2月解體為四十多個群眾組織。主要領導人馬學禮(武漢重型機床廠老勞模),該組織推選出十常委:馬學禮、楊庭峰、崔景德、張立華、何其華、馮正湖、張良久、周德明、張用久,汪大榜。
  • 百萬雄師:「武漢地區無產階級革命派百萬雄師聯絡站」,1967年5月16日成立,是「聯合會」的後繼者。由「紅武兵」等50多個組織聯合成立,號稱全部成員122萬人,武漢軍區聲稱,「百萬雄師」包括武漢地區85%以上的中國共產黨員。曾與「工造總司」、「三鋼」、「三新」等大規模流血武鬥,在「七·二〇事件」中參與捉拿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七·二〇事件平反後,「百萬雄師」的參與者恢復了名譽。
  • 新一冶:「新一冶無產階級革命代表大會」,「一冶革命造反司令部」、「一冶革命造反司令部野戰兵團」 等14個組織聯合而成,主要成員是第一冶金建設公司工人,人數1萬多。成立於1967年3月底。一號勤務員為曹承義。
  • 赤總工二司:「毛澤東思想赤衛軍武漢地區紅色造反者革命陣線總會」,成員基本是湖北省各專縣和武漢市的合同工、臨時工、輪換工、外包工、民辦工廠工人等,其社會身份低於國營、集體企業工人。武漢地區達20多萬人。

黨政機關[編輯]

  • 省直紅司:全名「毛澤東思想湖北省直紅司」,1966年12月下旬,湖北省委的一些幹部在批判「黑省委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時秘密串連,於1967年元月成立「省革命造反司令部」。4月5日召開「省直紅司籌備會」,6月1日正式成立「毛澤東思想湖北省直紅司」。成員是省直機關幹部及職工,共1.2萬餘人。主要負責人:鄭軍(團省委幹部)。
  • 革干聯:全名「武漢市革命幹部聯絡站」,是支持造反派的幹部組織,1967年5月成立。
  • 市機關紅司:全名「市直機關紅色造反司令部」,1967年8月,由武漢市委機關人民勤務員總部、市人委機關聯司、市工青婦機關紅尖兵等市直機關造反派組織聯合組成。一號勤務員魏繩武,二號勤務員鄭峰。
  • 長辦聯司:「毛澤東思想革命陣線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聯合司令部」。1966年12月26日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以「長辦捍衛毛澤東思想革命陣線」為主,聯合其他十多個造反派組織組建。一號勤務員顧建棠。
  • 交通聯司:「毛澤東思想新湖北交通聯合司令部」,1967年1月17日,省交通廳的幾個造反組織聯合奪了交通廳的權。8月,他們與「鋼工總」頭頭聯繫,要求集體加入「鋼工總」,未成。8月10日,省交通廳9個造反組織聯合成立交通聯司,下屬7個司令部。共1.7萬多人,主要是交通廳的機關幹部及所屬公司、工廠、局的職工。一號勤務員傅廉。
  • 公安聯司:「毛澤東思想公安聯司武漢總部」。武漢公安機關的造反派組織。一號勤務員田學勤。
  • 武漢公檢法:武漢公安、政法系統的保守組織,1967年5月成立「武漢公安系統聯絡站」,6月發展為「武漢公檢法聯絡站」。領導人李樹春、汪士奇等。

其他[編輯]

  • 紅醫兵:全名「毛澤東思想紅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1966年12月成立,其成員是市屬醫院的醫生、護士及職工,共計4000多人。在兩大派武鬥時,他們積極搶救受傷的造反派傷員。

參考資料[編輯]

  1. ^ 源清. “文革”时期武汉地区有影响的群众组织. 湖北文史. 2006, (1): 134-144. 
  • 徐海亮,《東湖風雲錄——武漢文革的群眾記憶》,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年。
  • 徐海亮,《武漢「七二〇」事件實錄》,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2017年,ISBN 978-988-19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