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氏奧義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鷓鴣氏奧義書天城體梵語तैत्तिरीय उपनिषद्羅馬化:Taittirīya Upaniṣad,音譯為泰帝利耶奧義書)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早期哲學文獻,商羯羅所選定的11部主要奧義書中的一部。通常認為,該書是寫成時間最早的奧義書之一。[1]

傳統上將鷓鴣氏奧義書視為鷓鴣氏學派的經典。鷓鴣氏學派是專門學習黑夜柔吠陀吠陀學派,他們傳承的其它經典包括鷓鴣氏梵書鷓鴣氏森林書。鷓鴣氏奧義書實際上就是鷓鴣氏森林書的一部分。全書的內容分為三章,分別對應於鷓鴣氏森林書的第七、八、九章。其中第一章實際與哲學無關,而主要討論語音學(即六個吠陀支中的式叉支)。第二和第三章則重點論證和描述了宇宙的終極存在「」。[2]

鷓鴣氏奧義書用一種「相因而生」的邏輯來證明「我」的存在。其理論如下:「以太出於我,出於以太,出於風,出於火,地出於水,植物出於地,食物出於植物,出於食物」。於是,從低級到高級的世間萬物都是由最基層的「我」(宇宙精神,宇宙本原)直接或間接產生的。

注釋[編輯]

  1. ^ 《印度佛教史》,渥德爾著,商務印書館,ISBN 7-100-02682-2
  2. ^ 「我」(आत्मन्,阿特曼)是奧義書中廣泛討論的概念,與梵書時代的最高存在並不相同。薄伽梵歌的一些章節表明梵曾被視為低於「無上我」(Paramātmā,宇宙靈魂)的存在。但後來的主流哲學把二者完全等同了。

資料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