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天主教/特選圖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母雪地殿教堂,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着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
聖母聖誕主教座堂,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主教座堂主要供奉天主之母、聖若瑟、慈悲耶穌等聖人,天主教澳門教區大部分的重要慶典均在這裡舉行,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聖堂的建築可分為兩期,前期為主體部分,後期為主體側邊的鐘樓。每年四旬期第一個周末供奉在聖奧斯定教堂的耶穌受難像會遊行到該教堂,第二日搬回(俗稱「出大耶穌」),是澳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坤輿萬國全圖》,是一幅由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制的世界地圖,是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中文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並特地以中國為地圖中心。當時澳洲還未被發現,所以《坤輿萬國全圖》上只有五個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極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附註地理誌異,繪有風俗禽獸;四方各置「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中氣圖」。
聖馬爾谷教堂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天主教的宗座聖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若望·馬爾谷是聖經中的一個人物,他生活在早期基督教會成立的時候。天主教認為他是一個聖人。半月形天頂描繪的是13世紀是將聖馬爾谷遺體遷入聖殿的情景。

托馬爾的基督會院是位於葡萄牙西部的聖塔倫區托馬爾的一座天主教會建築,建於12世紀,最初為聖殿騎士團的大本營。托馬爾的基督會院綜合了羅馬式哥特式、曼努埃爾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是葡萄牙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建築之一,於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圖為托馬爾的基督會院文藝復興風格的約翰三世迴廊樓梯。

聖馬丁教堂是一座位於荷蘭韋爾特羅馬天主教堂,是荷蘭最重要的100處古蹟之一。據記載,1056年初,韋爾特教堂有一座教堂,現在的這座建築施工的第一階段哥特式唱詩班直至1456年才完成。1512年3中殿哥特式風格的大殿落成。由於缺少資金1887年才完成了塔樓。1940年,高達60米塔樓倒塌,摧毀了教會的許多墓穴。1951年,教會提出了新的塔樓設計招標。獲勝者為西奧·韋爾朗,其設計的新塔樓於1960年完成。圖為韋爾特聖馬丁教堂的穹頂。

聖若翰洗者是耶穌基督的表兄,在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之前在曠野向猶太人勸勉悔改,並為耶穌基督施洗。同樣他也是伊斯蘭教的先知。據聖經記載,若翰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是基督教的先行者,宣傳猶太教需要改革,並預言天主將要派重要的人物降生,要比自己重要千百倍,為耶穌宣講教義打下了基礎。圖為着色蝕刻《洗禮》,描繪了聖若翰洗者為耶穌進行施洗,藝術家阿迪·霍爾澤於1997年創作這幅作品。

聖伯多祿大殿,是梵蒂岡的主要大殿。它建於1506年至1626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之一。教堂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圖為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上的聖伯多祿雕像。

阿西西聖方濟各聖殿位於意大利中部小城阿西西,是聖方濟各安葬之地和方濟各會的母堂。它被列為世界遺產,也是意大利重要的天主教朝聖地。這座聖殿始建於1228年,建在小山的一側,包括上教堂和下教堂,和安放聖方濟各遺體的墓穴,以及附屬的修道院。上教堂的內部是意大利早期哥特式建築的重要實例。圖為阿西西聖方濟各聖殿的玫瑰窗。

10

主哭耶京堂是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着耶路撒冷老城。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哭耶京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堂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圖為從耶路撒冷主哭耶京堂眺望摩利亞山的景觀。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