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北洋大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北洋大學是一條典範條目,即此條目可作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8年2月22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18年4月9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8年2月17日及2018年3月14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 2018年2月17日:1895年,津海關道盛宣懷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稟奏光緒帝批准建立的哪所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官辦大學?
  • 2018年3月14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帝准奏建立的哪所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官辦大學?
當前狀態:典範條目

疑點[編輯]

1、「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在盛宣懷和直隸總督王文韶的參與下,125名新生入學呑納學院,學院由此更名為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是新創立的,還是呑納學院改名而來的?或者是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在呑納學院基礎上創立的?說得不夠明確

2、從北洋西學學堂開始算,考慮到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改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用「大學」名稱的學校,而且1900年頒發了第一個大學畢業文憑,北洋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英文名中最早用「university」的大學,是金陵大學(南京的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1888年,第二所是燕京大學(北京的匯文書院,The Peking University),1889年。當時大學曾被翻譯為書院,如Harvard University稱為哈佛書院,president(校長)翻譯為山長。至於以洪堡所創辦的柏林大學為代表的現代大學,具備學術研究、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等主要特徵,中國最早的則是國立東南大學,這所大學從附屬幼兒園直至大學的實驗改革,奠定了現代壬戊學制的主要基礎。近代、現代一詞是中文中有的概念,英文中並無分別的詞。北洋大學堂稱為中國人所創辦的第一所近代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說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則和匯文書院等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高等學校可能存在矛盾,不過,如果以授予官方承認的大學畢業文憑這個形式來看,則沒有問題。-Kaisi


北洋大學最早授予的是大學畢業文憑。大學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有區別嗎?學士學位好像是中華民國成立後一段時間才規定有的吧?最早授予學位的,應當在教會大學 -Hydii 09:41 2005年11月17日 (UTC)
的確如此。但是,教會大學授予的學位的時候,並不能算是中國的,當時官方還沒有這種規定。 -Kaisi 07:43 2005年11月20日 (UTC)

聲稱北洋西學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顯然沒有根據,不符合事實。難道北洋西學學堂是近代大學,那以前成立的其他新式學堂像湖北自強學堂,就不是近代大學?另外還有教會學校。 說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學校,這個說法倒是準確的,可以考證的。另外,近代學校和現代學校在中文中是有區別的,中國是民國成立才算進入現代民主共和社會,清王國末年的癸卯學制只能說是近代學制,癸卯學制雖然是新學制,但是還不夠完善,比如大中小學的劃分和現代學制相差很大(幼稚園還沒有)。民國的壬戊學制才是現代學制,基本上就是今天學制的基礎。 -Sitemapp 03:32 2006年9月18日 (UTC)


3. 有關「河北工學院58年復校」是一不合邏輯之說。 原因很簡單:51年與北洋大學合校的河北工學院是以趙今聲先生(原河工院長)為代表的原河北工學院(校址在河北區黃緯路)。而58年從天大分離出來,回到紅橋區北洋橋北洋老校址上復建的學校卻是北洋大學老校長(長期的老教務長)潘承孝先生領導復建的另一所大學。它絕非趙今聲先生的河北工學院(原河工已融入天大並成為其主流,趙今聲先生也已成為天大的主要校領導之一)。雖然被地方政府命以同一個名稱,但北洋老校長潘承孝先生領導復建的大學絕非趙今聲先生的河北工學院復校。請予以澄清這一史實,今後不要再混淆。[NYKer]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北洋大學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13日 (三) 16:21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北洋大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團體和企業-學校及教育組織,提名人:Amazingloong留言2018年2月15日 (四) 15:07 (UTC)[回覆]
投票期:2018年2月15日 (四) 15:07 (UTC) 至 2018年2月22日 (四) 15:07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近代教育專題系列條目之一。經過擴充、修訂、校對,目前已經符合GA標準。—Amazingloong留言2018年2月15日 (四) 15:07 (UTC)[回覆]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同Talk:津沽大學#典範條目評選,來源缺乏,個人認為腳註還是都加一加吧……。補好腳註後煩請Ping我,最後感謝閣下的貢獻,祝春節快樂。—--陳子廷留言2018年2月15日 (四) 16:46 (UTC)[回覆]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
    1. 內容缺乏,國立北洋工學院時期、抗日戰爭時期、1949年至1951年等時段的校史介紹過於簡略,幾乎只有校名的沿革而無學校本身發展情況的介紹。
    2. 教學一章似乎只介紹了清末學校初建時的情況,民國期間的情況未見介紹。
    3. 很多內容未提供來源。
    4. 校史章節實際上是大事記的寫法,建議加以有效整合(當然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
    5. 建議引用書籍時提供頁碼或章節。祝春節快樂。--如沐西風留言2018年2月15日 (四) 17:07 (UTC)[回覆]
    • (:)回應@如沐西风:段落翔實程度取決於該階段的現實情況與史料以及重要度。充實每個段落是筆者在評選典範條目的安排,目前,對提及的部分進行了一定擴充。學制一章的問題,根據學者研究,北洋大學學制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全國統一學制頒布之前。但目前已對民國階段進行了簡單概括性敘述。筆者以為「大事記」或者是「編年體」是適合此類歷史主題條目的歷史沿革部分的寫法,並無不妥,但細部整合調整潤色是一直都在做的。--Amazingloong留言2018年2月16日 (五) 18:57 (UTC)[回覆]
      • (!)意見:感謝及時的回應。
        1. 對於這個條目,史料並不是制約因素。剛剛讀了李義丹《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校史簡編》關於北洋大學時代的部分50頁。另外可以用的還有《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和《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資料選編》。
        2. 條目的參考資料有一點不理解,作為北洋大學的條目,引用了南開校史書籍,卻不引用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校史專著。或許也是內容不足的原因之一。
        3. 「充實每個段落是筆者在評選典範條目的安排」,實在抱歉,我不認為條目的現狀符合優良條目標準關於內容的要求。內容缺失的問題仍然很大。試舉幾例
          • 北洋大學堂時代,漢文課程不做八股只試策論;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其他課程均由外籍教師授課,外語授課,使用外國原版教材
          • 1913年教育部曾擬將北京大學併入北洋大學
          • 學生參加五四運動,校長開除60%以上在校生
          • 1920年6月法科最後一班畢業(法科終結可能宜算在此時,天津大學網站和《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校史簡編》都持此說)
          • 改名北洋工學院的原因是,達不到大學組織法要求的三個學院,當不上大學,只能當獨立學院
          • 火災後修樓為蔡遠澤任上完成
          • 李書田任校長時北洋大學的發展與學生驅李
          • 二三十年代非常缺錢
          • 李書田恢復多科性北洋大學的計劃
          • 北洋大學錄取學生寧缺毋濫,自建校至1951年告終,招生時常招不滿
          • 1938年南遷漢中(城固縣)
          • 西遷時代校友自發設立的泰順北洋工學院與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
          • 1931年北洋學生自治會南下請願、一二九運動中的北洋大學
          •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北洋大學的學生運動,反內戰運動、520血案
          • 1949年後學校的改造
          • 各時期師生人數應適當介紹,這可以反映學校規模
        4. 如果說不宜講這麼細,那應想辦法調整全章節的詳略。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五分班的事情寫了一大段,上面所列的事情幾乎一點不提,實在說不過去。若論重要性,上面所列多為重要內容。
        5. 現在條目里的校史一章,實際上更接近於沿革。沿革與校史不同,後者有更豐富的內容。好比寫天津市條目的歷史,如果只講明清時歸哪個府、後來歸哪個省、哪一朝時這一級政區叫什麼名字,顯然是不合適的
        6. 章節劃分問題。這涉及校史分期問題。條目現狀似乎主要按校名來分,但若純按校名來分抗日戰爭恐怕應改為分三至四期。實際上這不是最好的分段方式,不能突出學校辦學特點,與天津大學校方、校史著作的觀點相去亦遠。「北洋大學校時期」不過一年左右,一年一期,一年內又能有什麼事情發生呢?現今條目抗日戰爭時期作為一節,想必主編也是理解這種處理方法的道理。
        7. 導言建議調整。僅介紹了校名更易,未介紹辦學成就、專業設置、辦學特點等內容。
        8. 大事紀寫法的問題。基於中文維基現狀,連貫的散文寫法這個要求可能確實高了一點。我並不認同大事紀寫法是「適合此類歷史主題條目的歷史沿革部分的寫法」,如果這真是適合的寫法,所有的歷史章節直接寫成「1912年,……。1913年,……」就下來了,讀者想必是不滿意的。散文式更適於閱讀,大事紀更像原始材料,或是在文後作為附錄性質的年表。
        9. 學制一章的問題。作為第一家官辦大學,北洋大學堂的學制具有開拓性,早年的學制確實重要。但是後來新建多所大學,專講民國時代北洋大學的學制確實奇怪了些。按照大學條目一般的寫法,這裡的一章應該是介紹師資、專業、學生等等。然而這樣又面臨着一個問題,對於現成的大學,教學或學術一章可以介紹現在或者近年的內容。北洋大學今已不存,各時代區別較大,教學/學術一章寫學校最後時段也未必合適,如果每個階段都寫又與校史重複,確實不大好處理。--如沐西風留言2018年2月17日 (六) 10:45 (UTC)[回覆]
    • (:)回應@如沐西风:建議固然好,但不符合比例原則。如果我寫的是專著,絕大部分建議都會概括接受。但可惜不是,我也倦怠了,不想再寫了。--Amazingloong留言2018年2月17日 (六) 14:42 (UTC)[回覆]

1支持,2反對:未達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2月22日 (四) 15:08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典範條目評選[編輯]

北洋大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教育 - 高等教育,提名人:Amazingloong留言2018年3月26日 (一) 06:16 (UTC)[回覆]
投票期:2018年3月26日 (一) 06:16 (UTC) 至 2018年4月9日 (一) 06:16 (UTC)

10支持: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4月9日 (一) 06:17 (UTC)[回覆]


校史[編輯]

若依據武漢大學將校史上推至自強學堂之做法,天津北洋大學占據了博文書院tenney college的校舍,其校史可以上推至1886年,還是比武大早。 逍遙玉笛留言2020年10月28日 (三) 18:2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