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日本地理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日本地理是一條典範條目,即此條目可作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
新條目推薦同行評審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2年2月10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2年3月3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2012年3月19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2012年12月14日典範條目重審維持
2017年11月15日典範條目重審維持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07年2月23日及2012年2月3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同行評審 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當前狀態:典範條目
基礎條目 日本地理屬於維基百科地理主題自然地理學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典範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跨語言維基專題 (獲評典範級
維基百科跨語言維基專題小組確認日本地理粵語維基百科中的典範條目。您可以參考這些語言的維基條目進而改進本條目的中文版。感謝您的參與合作。
 典範級典範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日本專題 (獲評典範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日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日本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典範級典範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題曾進行同行評審
地理學專題 (獲評典範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文維基百科地理學專題的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本站所有和地理學相關的內容。您若願意參與其中,請勇於更新該專題之下的頁面,也歡迎造訪專題討論頁,針對條目編寫和專題發展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寶貴建議。
 典範級典範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新條目推薦[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01:12 2007年2月23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候選[編輯]

日本地理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國家 提名人:スイカバスモ 2012年2月2日 (四) 12:42 (UTC)[回覆]

同行評審[編輯]

內容與遣詞[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格式與排版[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日本地理中的6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8:52 (UTC)[回覆]

Refimprove[編輯]

文章引用外文資料來源的方式不符合維基百科:可供查證#非中文來源的使用的方針,許多內容也無資料來源。比如:

  • 日本的領土四極是:

最東端:東京都南鳥島,北緯24°16′59″,東經153°59′11″ 最西端:沖繩縣與那國島,北緯24°26′01″,東經122°56′01″ 最南端:東京都沖之鳥島,北緯20°25′31″,東經136°04′11″ 最北端: 日本政府主張:北海道擇捉島,北緯45°33′28″,東經148°45′14″ 有效管轄範圍:北海道稚內市宗谷岬對岸的辯天島,北緯45°31′13″,東經141°56′27″。

  • 兩條構造線迄今都仍在活動,也是日本國內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區。
  • 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萬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北部地勢較平,而南部山地較多。中部則在數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國和朝鮮半島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 沖繩地方古為琉球國,17世紀初被日本徵服統治,但直到19世紀才劃歸日本領土,二戰後為美軍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才重新統治沖繩。沖繩地方有其獨特歷史及民俗。琉球群島自北向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其中沖繩群島與先島諸島屬沖繩縣管轄。
  • 但日本的大部分礦藏難以開采利用或缺乏開采價值,是一個天然資源短缺的國家,工業發展所依賴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大部分都由外國進口。
  • 日本在夏季和秋季也會遇上多個颱風,每年平均會有十個颱風接近日本,其中三、四個會登陸,並造成人員傷亡和破壞。11月底左右,西伯利亞大陸的冷空氣集結成高氣壓,趨向太平洋北部的低氣壓。結果導致寒風從西面吹向日本,途徑日本海時吸收上空大量的濕氣,為面向日本海的「裏日本」帶來嚴寒與暴雪。當中尤以北陸地方(富山縣、新潟縣一帶)的山間積雪最為深厚。在山脊另一側的「表日本」,風雪由於受到山脊阻擋,日本東部的冬日天氣通常晴朗乾燥,但氣溫仍然偏低。冬季結束後,春天開始,受熱帶大陸性氣團的影響,高氣壓和低氣壓交替通過日本上空。三月下旬日本各地的櫻花相繼綻放,民眾紛紛舉行一年一度的花見活動。
  • 冬季的氣溫過去和相比有所變暖,而夏季的高溫酷暑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 可以說日本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是世界前列。
  • 大都市近郊則發展園藝農業、蔬菜栽培及酪農產業
  • 支廳不是地方公共團體,沒有自治權,地址亦不會提及。支廳只用於協助都道府縣政府於偏遠或離島地區執行行政事務。日本的支廳過去主要集中在面積最大的北海道,然而在2010年,北海道所有的支廳均被廢除,改設綜合振興局或振興局。目前,只有山形縣、東京都管轄的多個太平洋離島與鹿兒島縣的一些離島設有支廳
  • 日本分別為北海道、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又稱關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地方。這些地域並無官方行政地位,不過是把日本劃分為數大區域的常見方法,常見於地理書籍分冊、交通安排、民間習慣及商業機構等。除了這種劃分方法之外,還有其他的劃分方法,例如將中部地方分為東海地方和北陸地方,中國地方分為山陽地方和山陰地方等。
  • 總人口為世界第十名。
  • 水質污染、外來物種增加等問題。

————螺釘留言2017年11月3日 (五) 15:06 (UTC)[回覆]

典範條目重審(第二次)[編輯]

日本地理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螺釘留言2017年11月1日 (三) 13:40 (UTC)[回覆]
投票期:2017年11月1日 (三) 13:40 (UTC) 至 2017年11月15日 (三) 13:40 (UTC)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大量內容無資料來源,有的是整段都無來源。文章長久無人維護,數據已經過時。根據維基百科:可供查證#非中文來源的使用則的指導方針,文章應該優先使用公開發表的中文譯文。但此文通篇幾乎只用日文資料來源。大多數中文讀者對資料來源無法查證。相關日本的地理中文資料很多,文章在引用資料來源方面存在嚴重偏倚。 —螺釘留言2017年11月1日 (三) 13:40 (UTC)[回覆]
    • 此外文章引用外文資料來源的方式不符合維基百科:可供查證#非中文來源的使用的方針,既不使用公開發表的譯文,也不對日文來源進行翻譯。許多內容也無資料來源。比如:
      • 日本的領土四極是:

最東端:東京都南鳥島,北緯24°16′59″,東經153°59′11″ 最西端:沖繩縣與那國島,北緯24°26′01″,東經122°56′01″ 最南端:東京都沖之鳥島,北緯20°25′31″,東經136°04′11″ 最北端: 日本政府主張:北海道擇捉島,北緯45°33′28″,東經148°45′14″ 有效管轄範圍:北海道稚內市宗谷岬對岸的辯天島,北緯45°31′13″,東經141°56′27″。

      • 兩條構造線迄今都仍在活動,也是日本國內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區。
      • 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萬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北部地勢較平,而南部山地較多。中部則在數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國和朝鮮半島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 沖繩地方古為琉球國,17世紀初被日本徵服統治,但直到19世紀才劃歸日本領土,二戰後為美軍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才重新統治沖繩。沖繩地方有其獨特歷史及民俗。琉球群島自北向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其中沖繩群島與先島諸島屬沖繩縣管轄。
      • 但日本的大部分礦藏難以開采利用或缺乏開采價值,是一個天然資源短缺的國家,工業發展所依賴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大部分都由外國進口。
      • 日本在夏季和秋季也會遇上多個颱風,每年平均會有十個颱風接近日本,其中三、四個會登陸,並造成人員傷亡和破壞。11月底左右,西伯利亞大陸的冷空氣集結成高氣壓,趨向太平洋北部的低氣壓。結果導致寒風從西面吹向日本,途徑日本海時吸收上空大量的濕氣,為面向日本海的「裏日本」帶來嚴寒與暴雪。當中尤以北陸地方(富山縣、新潟縣一帶)的山間積雪最為深厚。在山脊另一側的「表日本」,風雪由於受到山脊阻擋,日本東部的冬日天氣通常晴朗乾燥,但氣溫仍然偏低。冬季結束後,春天開始,受熱帶大陸性氣團的影響,高氣壓和低氣壓交替通過日本上空。三月下旬日本各地的櫻花相繼綻放,民眾紛紛舉行一年一度的花見活動。
      • 冬季的氣溫過去和相比有所變暖,而夏季的高溫酷暑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 可以說日本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是世界前列。
      • 大都市近郊則發展園藝農業、蔬菜栽培及酪農產業
      • 支廳不是地方公共團體,沒有自治權,地址亦不會提及。支廳只用於協助都道府縣政府於偏遠或離島地區執行行政事務。日本的支廳過去主要集中在面積最大的北海道,然而在2010年,北海道所有的支廳均被廢除,改設綜合振興局或振興局。目前,只有山形縣、東京都管轄的多個太平洋離島與鹿兒島縣的一些離島設有支廳
      • 日本分別為北海道、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又稱關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地方。這些地域並無官方行政地位,不過是把日本劃分為數大區域的常見方法,常見於地理書籍分冊、交通安排、民間習慣及商業機構等。除了這種劃分方法之外,還有其他的劃分方法,例如將中部地方分為東海地方和北陸地方,中國地方分為山陽地方和山陰地方等。
      • 總人口為世界第十名。
      • 水質污染、外來物種增加等問題。

————螺釘留言2017年11月4日 (六) 01:35 (UTC)[回覆]


16支持,1反對:符合標準--Z7504留言2017年11月15日 (三) 13:4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日本地理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4日 (一) 02:39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日本地理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31日 (二) 06:1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