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阿倍仲麻呂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日本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日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日本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關於阿倍仲麻呂的名字[編輯]

麿字並非日本獨有,以下是有關麿字的資料: 麿 mí  ㄇㄧˊ 古同「縻」。 鄭碼:TGJJ,U:9EBF,GBK:FC4F 筆畫數:17,部首:麻,筆順編號:41312341234251251 無須指出「麿」為日本漢字,通常指明日本漢字的話是指日本的國字,否則日本所有漢字都是日本漢字,所以不要在正文中單獨指出「麿」字。 另外,關於仲麻品與仲麿我並沒有找到確實的資料,所以只是指出是另一種寫法,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並且日文版的這個條目也沒有指出仲麻呂與仲麿的情況,詳情請參見ja:阿倍仲麻呂 218.13.58.16 16:30 2005年4月27日 (UTC)


謝謝你的意見 (^_^)。引發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就是我看到一本書,《日漢互譯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上篇第二講第二節《特殊詞語的翻譯》一)專有名詞中,正是提到「阿倍仲麻呂」的原日文漢字寫法是「阿倍仲麿」,「麿」的確是日本獨有的自製的漢字,沒有相應的中文漢字,就是所謂和製漢字,日本稱國字和字。有關加注的準則,我主要是參考及依據這教科書的,文中認為需表明「麿」並非為漢字。可參考這個網站:《和製漢字の辭典》,「麻」字部,7劃,編碼2639,但有些台灣出的日本漢字字典是「庵」字部15劃,訓讀まろ(Maro),因為是和字,所以沒有音讀。意思是「我」的謙稱,古代日語對動物說「麿」是「你」,因為迷信等原因,古代男子名常見「麿」,「仲麿」的組合,「仲麿」意思是「親愛的」,可參考日語辭典《大辭林》第二版(三省堂)。 我查過《康熙字典》、《現代中文標準規範語辭典》、《商務辭典》及《商務新字典》,都未見有「麿」這個字。 至於「縻」這個字,在《康熙字典》(上海出版社)第1041頁的《未集中》是「糸部」十一劃,集韻「苦隕切」或「旻悲切」,朿也;在《商務新字典》中,同樣是「糸部」11劃(並非「麻部」),(mí ㄇㄧˊ)1)牛繮繩,2)繫,捆,拴,都沒有說古與「麿」相同。我從《康熙字典》發覺「縻」的大篆體確有點像「麿」,但它們是兩個國家兩個不同的字。 至於我們可以用中文輸入法可以把「麿」打出來,是因為1980年中國國家標準局制定的GB2312-80及1984年台灣情報產業研究所制定的BIG5已把若干和字收進字碼表內,更莫要說CJK了,基本上是包羅萬有,可以把中日韓越蒙所有的漢字都打出來。因此能打出來的「漢字」,不一定就是中文,例如「畠」、「峠」和「辻」等。如果你的電腦有裝「楷書體」這個Font,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把「麿」及「縻」字一同轉為楷書體,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 而你所提到的資料我倒有興趣想知道出處,可以一拼提供嗎?是哪本字典或網站呢?望你不吝繼續指教。謝謝!--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9:27 2005年4月27日 (UTC)

其實還有一些想再補充補充,我覺得那個「豎式寫法」的說法十分有趣,是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呢?如果是,我倒是很欣賞你的思維邏輯,因為頗有見地。但如果不是,可否告訴我有關出處嗎?另外,我在寫這篇文章前,也有參考過日文版的Wikipedia及一些日文的網站,也謝謝你提供連結。阿倍公由青年時代便生活在唐,一直到他七十多歲共五十載,在日本的生活只有十多年。在中國,阿倍公的事跡主要是記載在《新唐書》及散見於唐代詩詞,而日本方面有成書於720年的《日本書紀》及後來的《續日本紀》,都有著墨記載兩位仲麻呂的事跡(另一位是藤原仲麻呂),但因為那兩本日本的古史書都是漢體書寫,所以便照《新唐書》的寫法寫成「麻呂」而不寫作「麿」。這樣用漢書寫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江戶時代才開用和體記史,那時的男子名已不常見用「麿」了。但是「麿」是一直保存著在非史書中,例如《萬葉集》的主要作者柿本人麿便是用和字「麿」。日本人看回那千年歷史,全都是把「麿」寫成「麻呂」,所以現今的翻譯很多都沒有留意把「麻呂」恢復『國籍』為「麿」,這便解到為何日語版的Wikipedia都是這樣了。--奧士文\(^o^)/ (歡迎找我) 22:20 2005年4月27日 (UTC)
日本近代有一個首相叫近衛文麿(このえふみまろ),在中國大陸他的名字一般被讀成近衛文「磨」或「靡」,兩種語言中都沒有把「麿」拆成「麻呂」。所以說到底是寫成「麻呂」還是「麿」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則,按照個人意願和約定俗成而定。日文版既然沒有提到「麻呂」和「麿」之別,中文版也沒必要說得這麼詳細吧。Sheboygan 00:25 2005年4月28日 (UTC)
你為什麼一定要認為麻呂的日文原字是麿呢?就因為麿是那個時期的常用字?時間過去這麼久了,你又怎麼知道他的名字是麿,而不是麻呂的誤記呢?再說這兩個名字本身就可以說是通用的,畢竟這種情況下,漢字只是拿來表音,麻呂(MARO),麿也只是把兩個字寫在一起,還是讀MARO,所以麿字的出現也是晚於麻呂的呢。至於《萬葉集》裡的作者柿本人麿,跟本就是不同的人,沒有什麼可比性。(日本姓氏來歷的33種屬性,(16)合字型 由原姓中的兩字相合併而生的姓氏。如:麿(麻呂)、小柴(小此木))。218.13.58.16 01:11 2005年4月28日 (UTC)


兩位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我把意見整理歸納如下:
  1. 「麿」字也是中文,古時與「縻」字相通;
  2. 日文版並沒有相關加注做法,所以中文版也不用加注;
  3. 日本三、四十年代的首相「近衛文麿」,他的名字在日文及中文都沒有把「麿」拆成「麻呂」,而在大陸,普遍把「麿」 字讀成「磨」或「靡」;
  4. 寫成「麻呂」還是「麿」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則,按照個人意願和約定俗成而定;
  5. 日文版也沒有這麼詳細,中文版也不用這麼詳細吧;
  6. 在日語裏,「麿」是與「麻呂」是相通的;
  7. 「麻呂」兩字是用來標音「MARO」,「麿」字只是把兩字合在一起,「麿」的出現是晚於「麻呂」的,所以「麿」的原型是「麻呂」,而不是「麻呂」的原型是「麿」;
  8. 因為柿本人麿是不同的人,沒有可比性等。
我的回應如下:
  1. 「麿」字並非中文,是日本自製的和製漢字;
  2. 我也同意「阿倍仲麻呂」這寫法在中日兩地都是比較普遍的。惟日文是一種拼音文字,用「麿」或「麻呂」表示「MARO」,根本並不重要。但是日本有很多書籍,仍然是堅持用「阿倍仲麿」這種寫法的,例如,《阿倍仲麿入唐記》(菱屋龍太郎著1870)及《阿倍仲麿》(正延哲士著 1994三一書房)等。中文與日文不同,是「型聲意」三結合的方塊字,這裏是在顧及到不熟悉日語的讀者,恐怕看到「麿」這字時,查中文字典又找不到,以為「阿倍仲麿」和「阿倍仲麻呂」是兩個不同的人了。而日本人就算看到兩種不同的漢字寫法,因為在日文字典可查到是兩種寫法都相通,所以沒有加注亦無妨;但中文版卻不同,需要作出合適的加注補充;
  3. 在日文的網上用「近衛文麻呂」搜尋一下,也發覺有不少資料的,都是那個首相,同一個人;
  4. 在「麿」字未被收入中文,並冠上中文讀音之前,我會堅持自己寫中文時要用「麻呂」,但我會尊重其他人的取向;
  5. 在使用漢字有關問題上,《漢字在日本》(商務印書館 2001)一書作者認為:「中國或中文使用者比起日文使用者擔負有更大的責任。」我也同意這講法,這既然是中文百科全書,只要資料沒錯的話,應該詳細一點就詳細一點吧;
  6. 我同意日語「麿」是與「麻呂」是相通,但在中文不是,並沒有「麿」這個字;
  7. 我同意這個講法,日人做這字時,是把「麻」及「呂」合而成為「麿」,但既然日語中兩種寫法都存在,「麿」字並不存在於中文,有關加注仍是需要的;
  8. 我同意用「柿本人麿」可能是一個不太好的比較。

另外,根據南開大學日漢翻譯教材的意見,《日漢互譯教程》一書作者認為「阿部仲麻呂」應該加注,文中《專有名詞》一章第二節正好用了「近衛文麿」這個例子,作者並認為直譯是不妥的,原因是「麿」並非漢語字。我工作的地方有個同事姓「鴫原」(しぎはら),不懂日語的同事用「鵬原」來稱呼他,但原來「鴫」也是和製漢字,他告訴我,他正式的中文譯名是「田鳥原」,不是「鵬原」。同樣地,把「麿」讀成「磨」或「靡」,而有關做法,都有使到將來中日語文互譯越見混亂的潛在可能,此等混亂,應該可免則免。我在撰文之前是參考過不少有關書籍,已盡了我最大的能力把我認為是真確的事情寫出來,但我仍然是抱著一個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各位的意見,但最好能把有關實據的出處,如書籍或網站一併提供。 歡迎各位繼續指教。--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0:04 2005年4月28日 (UTC)

你好,對於「麻呂」與「麿」之間的關係,我想我們並沒有什麼異議。只是反對之前你寫的「「阿倍仲麻呂」的日文原型漢字寫法為「阿倍仲麿」」,因為並不能確定他的名字到底是用字究竟是「麻呂」還是「麿」,但是現在中日兩國大多都是寫為「麻呂」按照多數原則,認為「麻呂」的原型漢字是「麿」是不妥當的, 所以我只是將之改為「另一種稱(寫)法」。
至於「沒有收入中文」一說,我持保留意見,因為常用的日本國字,現在也已經規範了讀音與釋義,像「辻」,「畑」等,我認為這樣就已經算是收入了中文,而且即便是中文裡的漢字,也存在着大量的異體字,並不能否定他們存在。我認為應該去掉「並未收入中文。」這一句,在這裡提出來先。
另,對於日本人名的翻譯,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應該直接原文引用(考慮中日漢字簡化不同),或遵從主人意願,除了帶有假名的名字需要詢問主人,和製漢字也應該直接引用。218.13.46.28 15:48 2005年4月28日 (UTC)
我同意說「麻呂」的原型是「麿」可能有問題,所以改為是「另一寫法」,我是可以接受的,並作了妥協。
有部份「和字」已收入中文字典,但「畑」及「麿」都未被收入中文字典,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可否拿出實證,以咨參考?例如出自何書何人等?「並未收入中文這句」,我希望繼續存在,直到有一本權威的中文字典字把「麿」字收進,標上讀音並規範用法,到時才把它除下好嗎?老兄你便高抬貴手一下吧,算是給我一點面子可以嗎?--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樓上的認真精神令人敬佩,收益匪淺。我不過是一日語愛好者,隨口說說罷了。不過假如以後要寫到「近衛文(麻呂)的條目時,該如何命名呢?近衛文麻呂?幸好這樣的條目不會很多。另外日語假名應該是音節文字,一個假名代表一個音節,和拼音文字是有區別的。:) Sheboygan 15:44 2005年4月28日 (UTC)
你客氣了,還望你日後繼續指教。如果「近衛」首相的文章由我創建,我一定會寫成「麻呂」,然後加注,和阿倍仲麻呂的做法一樣。但如果不是由我創建這條目,我看到不管是麻呂、麿、加注或不加注,我都會不作更改,這是尊重作者/譯者的意願。而日語是音節還是拼音文字呢?你也可能是對的,謝謝提醒,但我也看過別處說漢語是才是音節文字,我真的不懂,你會否有相關的網站讓我學習學習呢?--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好吧,這個問題就討論到這裡,意見基本統一了。奧先生的嚴謹態度還是令人欣賞的,以後還請多多支持維基百科,如果發現有的條目中有不妥的地方,還是請直接修改,或在討論頁中提出,畢竟條目不是屬於個人的,在這裡,人人都是參與者,我想你也希望看到自己參於的條目被不斷修正,完善的吧?^_^ 至於,「麿」字是否收入中文字典,我的確沒有留意,但是這些字在收入CJK的時候應該已經規範了讀音的,「畑」倒是確實已經收入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小學),用的很簡單的《新華字典》裡都能找到這個字的。頁前的「麿」字資料,引自【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藍德康.-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1998見此,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翻一下,不過,我想按你的標準應該還不算是權威的中文字典字,如果有時間去圖書館的話,我會試着找一下「麿」字。說實話,對於漢字是否收入中文一說,本身就值得推敲,要用什麼標準來介定也是因人而異的吧。
謝謝你的支持,祝好! 以後也多多聯繫,希望能與您繼續探討。 218.13.46.28 02:00 2005年4月29日 (UTC)
好話好話,其實大家都是做事認真的人,我也希望日後多多聯繫。請問老兄你有沒有用戶名呢,不竟一個IP不好聯繫呢。像這樣的討論我也獲益良多,而我覺得這裏比起正文更有可觀性呢!哈。--奧士文\(^o^)/ (歡迎找我) 04:48 2005年4月29日 (UTC)
其實我是有用戶名的,只是很少登陸,因為麻煩。我會在你的討論頁給你留言的。 218.13.46.28 09:24 2005年4月29日 (UTC)

關於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被潑墨[編輯]

把這條信息加上了,圖片之後補上。--Danielinblue留言2012年10月30日 (二) 09:31 (UTC)[回覆]

《古今和歌集目錄》古事記~往古之追慕
阿倍仲麻呂,【○按續日本紀、續日本後紀,麻呂作滿。唐書日本傳亦作仲滿。】中務大輔船守子也。性聰敏,好讀書,敘從八位上。靈龜二年,選為遣唐留學生,時年十六。往唐學問,【○僧顯昭,古今集抄引國史。】多所該識,易姓名曰晁衡。玄宗授左補闕,為儀王友。【新唐書日本傳。○按古今集抄曰,唐朝賜姓晁,名衡,字仲,未知孰是。且唐人王維等贈詩,晁或作鼂。又按文苑英華載包佶送日本國聘賀使晁臣卿東歸詩、李白集稱日本晁卿。晁與鼂通,臣卿蓋仲麻呂字也。】遷祕書校書,【唐人儲光義集。○本書載洛中眙晁校書衡詩曰:「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晁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出入蓬山裏,逍遙伊水傍,伯鸞遊大學,中夜一相望,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晁光。」按此雲仕春坊,今推年紀,蓋仕肅宗於東宮也。然他無所考。】後至祕書監,【王維集。】兼衛尉卿。勝寶中,遣唐大使藤原清河至唐,玄宗命仲麻呂接之。【日本高僧傳要文抄。】及清河還,仲麻呂欲與歸,【古今集。○按本書曰,仲麻呂經年而不還,故復遣使於唐。仲麻呂欲與歸,出明州海濱。考日本紀略延曆二十二年,贈藤原清河位一節曰,勝寶四年,為聘唐大使。天寶十二載,與留學生晁衡同舟歸朝。且王維集送晁監序有曰:「我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因推年紀,勝寶四年,當天寶十一載。唐書玄宗尊號在天寶八載,據之,本書所載者,蓋清河也。】玄宗因命為使,乃賦詩曰:「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律,蓬萊鄉路遠,落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文苑英華、唐詩品彙。○按二書載此詩為胡衡作。近世林恕之說謂:「胡、朝字相似,且張氏唐雅胡作朝,可以為證。杜氏通典倭部所謂,天寶末衛尉少卿胡衡,即其國人,亦吻合。」故今定之。】尚書右丞王維為詩並序送行,【王維集。】包佶、趙驊等,皆贈以詩。【文苑英華。】既而至明州,與唐人別。仲麻呂望月,悵然詠和歌曰:「天原 阿麻能波羅 ,振放け見れば 布利佐計美禮婆 ,春日なる 加須我奈流 ,三笠山に 美加佐能夜麻珥 ,出し月かも 以傳志都岐加毛 。」因寫以漢語示之,眾皆感嘆。【古今集、土佐日記。○按土佐日記,天原 阿麻能波羅 ,作青海原 阿於宇那波羅 。】海上遭風,漂泊安南。【日本紀略。】唐人以為仲麻呂溺死,翰林供奉李白作詩哭之。【唐人李白集。○本書載哭晁卿行曰:「日本朝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仲麻呂與清河復至唐。【日本紀略。按新唐書,天寶十二歲,晁衡復入朝,蓋此也。】肅宗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新唐書。】至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續日本後紀、古今集抄。】寶龜元年正月,卒於唐,年七十。代宗贈潞州大都督。【日本紀略。○本書以此為清河事,蓋本條脫闕,清河、仲麻呂事,混為一也。今據續日本後紀承和三年詔文、古今集抄引國史,及帝王系圖定之。江談抄曰:「仲麻呂在唐被拘,餓死樓上。吉備真備之唐,逢仲麻呂厲。」其事怪誕,今不取。】  仲麻呂嘗作書,憑新羅宿衛王子金隱居,寄鄉親。新羅使金初王持其書至。【續日本紀。】仲麻呂在唐凡五十餘年,身雖榮貴,思鄉不已,言及鄉國,未嘗不悽惻也。【古今集抄。】寶龜十年,敕曰:「前學生阿倍朝臣仲麻呂,在唐而亡,家口單乏,葬祭有闕。其賜東絁百匹、白綿三百屯。」【續日本紀。】承和三年,因命遣唐使,贈正二位,詔曰:「故留學問贈從二品安倍朝臣仲滿,身涉鯨波,業成麟角,詞峰聳峻,學海揚漪,顯位斯昇,英聲已播,如何不憖,莫遂言歸。唯有掞天之章,長傳擲地之響。追賁幽壤,既隆於前命,重敘崇班,俾給於命詔。」【續日本後紀。○按贈從二品,諸書不經見,疑在延曆二十二年贈清河位時乎。日本紀略脫闕,今無所考。】

舊唐書》:「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
新唐書》:「其副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聖武死,女孝明立,改元曰天平勝寶。天寶十二載,朝衡復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舊唐書》、《新唐書》皆載朝臣仲滿改姓名為朝衡,並不見改晁衡之處,則朝臣仲滿改姓名朝衡是有史可查的。而當時中國有「晁」姓者而無「朝」姓者,所以李白、王維等人多以「晁」代「朝」而稱其晁衡,但《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不載,而李白、王維等人詩歌集中卻有此稱。

《古今和歌集目錄》括註:「按古今集抄曰,唐朝賜姓晁,名衡,字仲,未知孰是。」
——《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都沒有記載「唐朝賜姓晁名衡」事,《古今和歌集目錄》加注者也「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