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E (數學常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E (數學常數)屬於維基百科數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數學專題 (獲評未評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數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數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由擴充成的無窮連分數有一些有趣的特徵: 」 這幾句是什麼意思啊?Frank 07:07 2004年3月14日 (UTC)

𝑒的歷史哪去了?[編輯]

如題。—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6:23 (UTC)[回覆]

在𝑒 (常數)不要重定向這頁:[1]這裡,用戶UAL55複製粘貼內容而非移動頁面,導致歷史沒有移動,停留在那裡。--Caiguanhao (talk | contribs) 廣州亞運 2010年11月26日 (五) 16:46 (UTC)[回覆]
剛才Shizhao大叔一整,e徹底沒了,三個頁面來回重定向。—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19 (UTC)[回覆]
弄好了。話說𝑒不是e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23 (UTC)[回覆]
其Unicode名稱為「MATHEMATICAL ITALIC SMALL E」,你說是什麼?—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25 (UTC)[回覆]
這只是個寫法(e的斜體而已),而不是原本的表示這個數學常數的字母e。參考en:Talk:e (mathematical constant)#Italics--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30 (UTC)[回覆]
(:)回應第二個用途為:名為e的數學變量(但非矢量,也非矩陣),顯然不是百科內容。—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8:18 (UTC)[回覆]
至於斜體,別忘了中文維基中''實現的是oblique而不是italic,原文中說的是should always be ITALIC。—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8:47 (UTC)[回覆]
MATHEMATICAL ITALIC SMALL E」—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33 (UTC)[回覆]
而且也不利於輸入和搜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35 (UTC)[回覆]
你把它做成「隱藏消歧義後綴及首字母小寫」就利於輸入和搜索了嗎?用戶拷過去,得到一張冷冰冰的消歧義。—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50 (UTC)[回覆]

好吧,現在在我的windows上面,這個unicode字符根本就不顯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1月26日 (五) 17:52 (UTC)[回覆]

請問,閣下真的用的是…………Windows嗎?我還以為是閣下DIY的操作系統……—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8:13 (UTC)[回覆]
請問閣下,這個引號:(請使用zh-cn模式以正常顯示)是半角還是全角?—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6日 (五) 18:18 (UTC)[回覆]
(:)回應,我的電腦也無法顯示這個Unicode字符。引號在大陸簡體方式顯示為全形。我用的是Windows XP,英文版,東亞及自右向左語言支援皆有。61.206.126.130 (留言) 2010年11月27日 (六) 09:15 (UTC)[回覆]
無法看到e。Safari5.0.3@OS X 10.6.5-Mys 721tx(留言)-U18協會 2010年11月27日 (六) 10:34 (UTC)[回覆]
請來些主流點的,使用簡體中文或繁體中文操作系統,沒有改過設置,使用Internet Explorer的5~8版本、Firefox的1~3版本、Chrome/Safari等瀏覽器,Windows98/2k/XP/Vista/7,客戶版的——這樣才是大多數讀者面對的環境。———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7日 (六) 15:16 (UTC)[回覆]
我相信我使用的作業系統足夠主流,是原版的Windows XP,IE8,沒有經過修改,無論是繁體中文,英文,還是日文版,皆無法顯示。只有Firefox可以顯示,但我相信大多數讀者面對的環境是IE。建議除了括號內附加特殊字符集警告的原形說明,請不要在任何時候使用這個字符。並且即使你能令任何電腦皆可顯示這個字符,你也不要使用它作為條目標題,因為我們不知該如何輸入。61.206.126.130 (留言) 2010年11月27日 (六) 15:43 (UTC)[回覆]
試了下Safari,明白書生為什麼報告哪些情況了,不過:
  1. Safari畢竟不是主流瀏覽器,只是在使用量上超過了Netscape(能否超過Opera我不知道),也算個准主流吧;
  2. 與Safari同為準主流瀏覽器的Opera在顯示中文維基首頁時出現了排版徹底完蛋的狀況,可是社群總不可能為了Opera去改版首頁吧?(同理,技術設定也應主要針對IE/Firefox和一點點的Chrome,而較少的考慮Opera, Safari,幾乎不考慮Netscape, lynx等)
因此我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技術/存檔/2010年12月#技術調查中,考慮了Chrome,卻沒有考慮Opera和Safari。—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7日 (六) 15:34 (UTC)[回覆]
Opera在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英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等)的顯示排版漂亮的不得了,而Opera自身中文不自動換行的問題亦可能在網頁代碼中解決。Opera的相容性確實較差,但畢竟是行動裝置比較常見的瀏覽器,為此,如果技術上可行,有必要對首頁進行改進。58.8.27.113 (留言) 2010年12月1日 (三) 16:54 (UTC)[回覆]
  • 數學上,為了進行區分,有很多種不同的數學字體用於不同領域的符號表示,Unicode中為了方便,將常用的數學字體直接製作成了字符,26個字母都有。從本質上來說,「𝓮」(Unicode:1D4BB,位於第一輔助平面)只是當字母「e」用於表示自然對數底時的一種專業慣用的字體罷了。如果以此作為條目主名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 我覺得首字母小寫是必要的,隱蔽消歧義後綴不太必要,就直接顯示成「e (數學常數)」挺好的,英文版也是那麼做的。方便輸入和搜索,直接複製也能直接做內部連結。
  • 關於斜體e會和中文交錯的那張圖,的確存在。英文因為前後都有空格,所以沒有影響,英文中文一交叉就產生問題了。這問題普遍存在,卻又恐怕不是維基百科能解決的了。如果手工前後加空格,效果也挺詭異。--∰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1月26日 (五) 18:49 (UTC)[回覆]
  1. 「本末倒置」在哪裡?能不能說清楚些?
  2. e (數學常數)」會產生偽斜體,而且「数学常数」將不被簡繁轉換。
  3. 閣下可以試試接合處添加1/4角空格(| |),然後加{{VarSerif}}:中文 e 中文。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7日 (六) 15:24 (UTC)[回覆]
  1. 維基百科是面對資料查詢者和編輯者,而非專業數式製作工具,應以正常顯示為主(本),輔以可能無法正常顯示的專用特殊字符說明(末)。
  2. 「e (數學常數)」會產生偽斜體,而那個Unicode:1D4BB會產生一個白方框。我們能理解偽斜體字母表示的意義,但無法理解白方框的含義。
  3. 正如閣下之前所提到的對可用性的考慮,請考慮顯示上的可行性,而將此特殊字符附於條目內的說明中,並輔以特殊字元警告。61.206.126.130 (留言) 2010年11月27日 (六) 15:53 (UTC)[回覆]
  1. 同一,但你不能要求它兼容世界上一切的瀏覽器,現今維基百科的很多內容在lynx就不能正常顯示;
  2. Unicode:1D4BB在某些准主流瀏覽器中會產生白方框,但在主流瀏覽器中能夠正常顯示,這就夠了;
  3. 輸入上的問題,建個WP:SHORT就ok了(注意到e (數學常數)這個名稱輸入起來也不是user-fiendly的)。—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1月29日 (一) 02:10 (UTC)[回覆]
  1. 我現在恰好換了一台電腦,這個符號現在也顯示成白空格了。Win7,Chrome中文版、Firefox均無法正常顯示,IE反倒可以。先前電腦上Firefox和Chrome都沒問題啊,難道是因為那台上開了GDI++?古怪。我得查查Unicode:1D4BB是什麼版本時加入的,先前我還提過一個繁簡轉換問題,其簡體字在5.2版本才加入Unicode,很多地方都無法顯示。
  2. 這樣看來,恐怕不是「准主流瀏覽器」才出問題了,總不能只算Win7+IE是主流吧?
  3. e (數學常數)從日常生活中來說,肯定不算易輸入的,但放在中文維基的方針指南和慣例來說,在e歧義過大的情況下,卻是主流。--∰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1月29日 (一) 05:53 (UTC)[回覆]
(:)回應看樣子是我的測試環境有問題,後來在xp上測試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至少目前2000/xp還不能算作非主流;同意避免就系統中出現方框的問題。我的舊系統不能用作實驗環境了,裡面裝了Code2000。—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3日 (五) 18:28 (UTC)[回覆]
贊同「e (數學常數)」,並在「e」(是常規的ASCII小寫英文字母e)加消歧異連結。223.24.125.115 (留言) 2010年12月1日 (三) 14:13 (UTC)[回覆]
(:)回應這個,真做不到。—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3日 (五) 18:28 (UTC)[回覆]
Chrome 7.0.517和Firefox 3.6.12在OS X10.6.5下同樣無法顯示-Mys 721tx(留言)-U18協會 2010年11月29日 (一) 08:35 (UTC)[回覆]
(:)回應那就是連字體都沒有,就徹底沒戲了。—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3日 (五) 18:28 (UTC)[回覆]
  • (!)意見,我又查了查英文維基,在[2]英文版曾有過類似的討論,那裡2008年時有人提到,ℯ ("U+212F SCRIPT SMALL E = error; natural exponent")可表示自然對數底,ⅇ ("U+2147 DOUBLE-STRUCK ITALIC SMALL E • sometimes used for the natural exponent")也可以用來表示自然對數底(這個字符,我這兒也顯示為白框)。而上面我們所討論的Unicode:1D4BB這個符號恐怕是2008年後新增的又一個Unicode符號了。
  • 事實上,數學界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規定說其必須用什麼格式。一些著名的學術組織有一些規範,兩種觀點:用roman字體、用斜體。至今爭論都很大,還做過投票什麼的,不過總體上,用斜體的寫法應用範圍比較廣(英文維基討論頁里的人所說),所以英文維基的方針/指南里規定了e要用斜體,不知道中文維基是否有此類詳細規定。
  • 無論是roman字體還是斜體,unicode裡面為了(在沒有相應字體的情況下?)方便,其實都有專門符號(甚至很多類似、變種),但我們沒有必要去專門用這些符號。--∰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1月29日 (一) 09:21 (UTC)[回覆]
(:)回應雖然沒看出那個「沒有必要」來,不過我也認為當前應當考慮用戶的具體環境。不過,注意到{{TeX}}通過text-transform屬性實現了顯示為E卻複製為e的文字,試問是否可能通過類似方式來處理e (數學常數),使得其顯示為e,卻被複製為𝑒?—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3日 (五) 19:09 (UTC)[回覆]
顯示為e而複製為Unicode:1D4BB對不能顯示的電腦來說會有同樣不便。另外,不熟悉數學和英語的人士並不了解e,e,"Unicode:1D4BB"之間的區別,會從視覺上直觀的認為這三者為同一物,而自然對數底數並不是英文字母e的主要含義。現在的名稱還是比較適當的。58.8.21.17 (留言) 2010年12月4日 (六) 02:00 (UTC)[回覆]
沒看出怎麼個「同樣不便」來。即能顯示,又能複製,很方便啊?~—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4日 (六) 13:00 (UTC)[回覆]
若是電腦本身無法顯示,複製下來再貼上會依然無法顯示。與其冒產生麻煩的風險,不如直接用確保能顯示的e字。58.8.21.59 (留言) 2010年12月4日 (六) 14:16 (UTC)[回覆]
你把它粘貼到搜索欄,不就是為了敲回車嗎?敲完回車,進入了,不久顯示了嗎?這有什麼不方便呢?—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4日 (六) 15:06 (UTC)[回覆]
如果要把它粘到其他地方,便會很困惑。傳給另外人,亦不明白方框在數學式中的含意。此外有的裝置是沒有辦法把亂顯的文字還原,例如行動電話,一旦收到因缺字庫無法顯示的簡訊,根本沒有辦法救援。你不要冒這種風險。58.8.21.59 (留言) 2010年12月4日 (六) 17:05 (UTC)[回覆]
  • (!)意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和是否能顯示都無關了,因為這個符號本身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命名規則。
我上面已經說過了,在unicode裡面,目前至少能夠找到如下三個符號標明可以用於表示自然對數底的:
  • ℯ ("U+212F SCRIPT SMALL E = error; natural exponent")
  • ⅇ ("U+2147 DOUBLE-STRUCK ITALIC SMALL E sometimes used for the natural exponent")
  • 𝑒(U+1D4BB MATHEMATICAL ITALIC SMALL E)
閣下希望用哪個呢?僅僅因為第三個寫着「MATHEMATICAL」所以就要用它麼?其他兩個都因為沒有寫為「MATHEMATICAL」就喪失了表示自然對數底的資格了?
維基百科的命名採納方針,和本問題相關的有兩點:要麼是有官方或較為公認組織的規定(名從主人);要麼是大家實際較為常用的寫法(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
  • 自然對數底e沒有官方,但有一些國際數學組織對其進行了定義。我上面也說了,有的組織要求用roman字體的「e」,有的組織要求用斜體的「e」,兩種說法一直都在爭論。閣下了解到有任何一個組織提出明確要求e必須寫為𝑒(U+1D4BB)麼?Unicode那麼說了麼?它只說這個符號可以用來表示自然對數底,並且還有其他好幾個符號都可以用來表示。退一步說,Unicode具有對數學符號規定字體的權威性麼?我對此表示懷疑。
  • 自然對數底e在學術使用中,大多數寫為斜體或roman字體。在學術論文庫中,在互聯網上,在教材中,在數學手冊中,有多少地方將e用符號𝑒(U+1D4BB)表示呢?這個符號具備常用性麼?能舉出可靠來源中在表示自然對數底時使用該符號麼?
總結:這個符號𝑒(U+1D4BB)既沒有數學權威組織規定推薦如此表示(相反,推薦的是roman字體或斜體),又沒有在任何一個實際應用場合中被廣泛使用,那麼維基百科為什麼要接受這個符號作為e (數學常數)條目的主名稱或「複製出來的結果」?--∰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4日 (六) 14:06 (UTC)[回覆]
(:)回應我並不是非要用1D4BB,也沒有反對使用212F和2147,使用這三個符號中的哪個並非問題的關鍵。現在的問題是:至少存在3個專門表示這個常數的字符,從而使該常數在百科內容中成為該字符的唯一表達對象(1D4BB另可表達的「數值變量e」不構成百科內容)。因此,也就沒有理由使用「A (B)」格式來命名之。{WP:消歧義#條目的命名中講到,「如果那些定義擁有另外的名稱,或是更完整而又同等清晰的名稱,我們就可使用它們。例:泰坦火箭(而不用泰坦 (火箭))……」。因此,使用e (數學常數)而不用ℯ、ⅇ或𝑒,就好比使用中國 (大陸政權)而不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即便在表示這層意思時,「中國」一詞比「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詞常用)。}綜上,我們應當在ℯ、ⅇ或𝑒中挑選出一個最常用的,而不是使用「e (數學常數)」。—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4日 (六) 15:00 (UTC)[回覆]
(:)回應 首先,Wikipedia:命名常規方針,而WP:消歧義指引。按照維基規則,前者是強制要求,而後者僅為建議。也就是說,首先應當考慮命名常規#名從主人命名常規#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等內容,在保證遵從的情況下,再可依照WP:消歧義的建議,對已滿足方針的情況下多種情況進行一定的選擇。
比如閣下所舉的例子泰坦火箭,假設說有少數地方將其稱為「太坦高速火箭」,滿足「更完整」「同等清晰」啊,按照WP:消歧義指引,貌似應該使用後者,但按照Wikipedia:命名常規方針,要使用官方、常用名。這就是當方針與指引產生「矛盾」時的處理方式。
泰坦火箭顯然是常用的,Google一搜一大堆,中華人民共和國更不用說,命名常規#名從主人了。但ℯ、ⅇ或𝑒哪個符合了方針中所要求的命名常規#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如果連維基正式方針都不滿足,何談參與到維基指引的選擇中呢?本末倒置了吧……--∰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4日 (六) 16:16 (UTC)[回覆]
ℯ、ⅇ和𝑒都符合命名常規#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啊,我們在TeX里使用/mathbb、/......生成的,不就是它們嗎?相反一個裸e倒不怎麼常用,而「e (數學常數)」更是沒人用過。顯然Wikipedia:命名常規在此處不適用——即不偏袒於任何一方。因此,使用WP:消歧義才是正解。
  • (:)回應,「北韓」是「常用」稱呼,在至少一個漢語文化圈(台灣等)內流行,滿足常用原則,上網一搜一大把。
  • 況且,閣下可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條目轉換到「台灣正體」頁面看看,標題難道變成「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了麼?沒有吧。因為其中「大陆:朝鲜;台灣:北韓;」繁簡轉換僅針對正文,然而標題的繁簡轉換是「大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台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再況且,Wikipedia:命名常規方針是針對條目名稱的,本身不要求內文,在首句即說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個條目簡直可以當做方針典範了,標題滿足命名常規#名從主人,內文的簡稱兼顧不同的常用名稱,並且不會出現「北方朝鮮」「北の朝鮮」「北朝」「」等不符方針的非常用名稱。
  • 閣下可看TeX中應用某某命令後,是不是變成了ℯ、ⅇ和𝑒等符號,難道閣下認為\mathbb{e}就是將ASCII碼中的e變成了Unicode編碼中的ℯ、ⅇ或𝑒麼?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至今TeX最流行的版本LaTeX都不能很好支持Unicode字符,這也是為啥我一直寫論文都喜歡較新的XeTeX(XeLaTeX)。那僅僅是應用了數學字體罷了,而不是將文字本身換成了ℯ、ⅇ或𝑒,不信可以生成PDF,然後複製出來看看。什麼是不同的字體,什麼是不同的字符,這兩點恐怕還是得區分清楚的。--∰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4日 (六) 17:36 (UTC)[回覆]
(:)回應閣下你這不是在耍我麼?話說α不等於\alpha,線性形式不等於線性泛函,𝕖不等於\mathbb{e},ℯ不等於\mathe,等等……—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5日 (日) 15:36 (UTC)[回覆]
(:)回應閣下為何不願意嘗試一下呢?只在「堅定地認為」。閣下有試過將\mathbb{e}生成pdf後複製出來麼?到底是e還是𝕖?我試過。我查了一下,按照CTeX中所帶的符號幫助文件symbols.pdf的第40頁,\mathcal、\mathebb、\mathscr等命令使用時一般只支持大寫字符,我在CTeX的LaTeX環境中也做了測試,的確不支持大寫。那麼說什麼「𝕖等於\mathbb{e}」有何意義?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如果將常用的amsfonts包換成bbold包,可以使mathbb支持小寫,但無論哪種包,生成出來的都是空心字母,𝑒字符是空心麼?
相比來說\mathpzc命令生成出來的更「像」𝕖,閣下不妨嘗試複製出來symbols.pdf文件中所顯示的應用此命令生成出來的符號,到底是𝑒這樣的字符,還是e這樣的字符,我測試出來是後者。
而\alpha的確生成的就是α,閣下可嘗試檢測一下symbols.pdf第30頁最上方用\alpha生成出來的符號,我複製出來結果就是α,而不是a加上了其他字體。所以說,\alpha生成出來的就是α字符,而\mathbb{e}之類的生成出來僅僅是加上了額外的字體,這兩者的不同不必我說吧?(CTeX 2.8.0beta1 測試通過)
有人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錯了,先前閣下提起\mathbb,我就默認了,我沒想到實際上它生成出來的其實是空心符號,和𝑒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北韩」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簡稱還是別稱,我沒興趣。簡稱也好,別稱也罷,總歸是至少一個漢語圈中常用稱呼,它滿足常用,而閣下所堅持的𝑒等符號不常用,因此「北韓」可被維基百科採納,而那幾個符號不應被採納,這是我上文所說的重點。扯什麼咬文嚼字的偏題了。--∰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6日 (一) 02:17 (UTC)[回覆]
(:)回應
  1. 閣下不能通過A是否生成B來判斷A與B是否相同,能否生成是技術問題,是否相同則是邏輯問題。\mathbb{e}與𝕖的相同是邏輯上的,即Blackboard bold of e=Blackboard bold of e。當我們在TeX中輸入\mathbb{e}或在Unicode系統中輸入1D556時,腦子理想的不是mathbb,也不是1D556,而是Blackboard bold of e。因此,常用的是Blackboard bold of e(舉例,並不是真的說Blackboard bold of e常用來表達那個常數),寫成TeX就是\mathbb{e},寫成HTML就是𝕖,寫成維基文本就是𝕖,也就是維基百科所要求的使用常用名稱和名從主人(主人決不會公布其名字的具體實現,主人只關心他的名字是什麼。例:我只知道我叫虞海,既不是U+865E;U+6D77也不是G+5161;G+2603;如果那要對我寫篇文章,我無權要求你使用Unicode碼還是GB碼,也不是說只有Unicode拼出的才是我的名字,而國標碼拼出的不是,更不能因為Unicode編碼U+865E;U+6D77不會被轉化為國標碼G+5161;G+2603,就否認二者的相同)。
  2. 我並不記得我說過𝑒=\mathbb{e}。不過\mathbb{e}確實與𝕖、ⅇ等字符相同(具體於那個相同取決於是正體\mathbb{e}還是斜體\mathbb{e}),而ⅇ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樣的,TeX中\mathe就是ℯ。TeX中不粗但斜的裸e就是𝑒。
  3. 至於「北韓」,別忘了那是題外話……題外話嘛,跑題就是不跑題,不跑題則是跑題(由題外跑到題內去了,當然算跑題),呵呵。—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6日 (一) 12:39 (UTC)[回覆]
  • (:)回應 好,咱不管它能否生成,也不管它複製出來結果是什麼。單說閣下能提供可靠證據證明自己所說的「\mathbb{e}確實與𝕖、ⅇ等字符相同」麼?Unicode編碼與GBK編碼可是有官方提供的字符對應表的,可以官方證明其相同性。這個\mathbb{e}有麼?光閣下一遍一遍說「相同、相同、相同」,恐怕難以符合維基百科:可靠來源吧……
  • 多說無益。歸結到底,還是按照方針Wikipedia:命名常規,在有官方或權威規定的情況下應首先考慮。退一步來講,TeX和Unicode兩者可以作為此數學問題的官方或權威麼?尤其在目前已有各大國際性數學組織提出了roman字體或斜體這兩種規定的情況下。
  • 此外我也有個題外話,閣下所說的\mathe在哪些有介紹?TeX的哪個衍生版本裡面有?維基這裡可以用麼?
  • 小小嘗試一下<math>\mathe</math>:解析失败 (未知函数“\mathe”): {\displaystyle \mathe}
  • --∰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6日 (一) 13:16 (UTC)[回覆]
現在問題是,「ⅇ」有技術上的使用障礙,並且發生的機率相當大。至少,「自然對數底」這件東西,我無論是寫還是讀,皆與英文字母e沒有區別,而方框會令我苦惱,因為我不能確定它究竟是不是自然對數底,所以只好放棄透過查詢維基百科解決有關自然對數底的問題,甚至從此認為維基百科是無能的,因為它連這麼基本的東西都難以查詢。58.8.21.59 (留言) 2010年12月4日 (六) 17:05 (UTC)[回覆]
貌似ℯ、ⅇ和𝑒中只有𝑒會顯示成方塊。—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5日 (日) 15:36 (UTC)[回覆]
上面這行字中,有三個方塊。第一個ℯ可以正常顯示。61.206.126.130 (留言) 2010年12月5日 (日) 16:02 (UTC)[回覆]
是缺少Cambria Math或Code2000的緣故。ℯ在Arial Unicode MS或MS明體(幾乎每台電腦都有)中即可顯示,第二個需要Segoe UI Symbol或 宋-ExtA,第三個只有Cambria Math或Code2000(當然,前兩個也可以用Cambria Math或Code2000)。—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5日 (日) 16:28 (UTC)[回覆]
說實話,閣下說的「Segoe UI Symbol或 宋-ExtA,Cambria Math或Code2000」敝人皆完全不瞭解。此外「ℯ」也最好避免使用,因為輸入不容易。我和我身邊所有的人,都習慣於按一次英文鍵盤第一行第三個鍵(即是E鍵)輸入小寫「e」字母來表達自然對數底。58.8.20.133 (留言) 2010年12月6日 (一) 15:18 (UTC)[回覆]
  • (!)意見 先前犯迷糊了,找錯了,錯誤又被大家沿用了下來,抱歉。在最新版本的Unicode字符集中,本討論所涉及的「𝑒」(e的變體)這個符號的編碼是U+1D452,官方說明為「MATHEMATICAL ITALIC SMALL E」,沒有明確說明其與e (數學常數)關係。先前誤說為U+1D4BB實際為「𝒻」(f的變體)[3]
  • 下面是我從Unicode6.0.0中找出的上述三個字符,以及TeX中幾種比較常見的\mathbb表現形式(來自LaTeX的官方symbols.pdf第40頁):
  • 虞海朋友不妨來看看Unicode中的字符是不是與TeX中\mathbb字體「樣子」相同,暫且不論TeX中的表示也並非權威「自然對數底e」的表示,也暫且不論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等問題。
  • 需要說明的是,\mathbb在常見的amsfonts字體下,無法顯示小寫。更抱歉的是,暫時還沒找到虞海所說的\mathe那個命令,可能有特殊版本要求吧,等待指點,之後尋找到了再補充上。--∰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6日 (一) 14:28 (UTC)[回覆]
(:)回應
  • \mathe可能使我對TeX不了解的緣故,使我用TeXmacs生成的TeX,抱歉;
  • 黑目啊黑目,讓我怎麽說你呢…閣下不能通過能否相互轉換來判斷是否同構。無法轉換爲ℝ,但誰也沒法否認它們是相同的。\alpha等價於α不是因爲它們能夠單向轉換,而是因爲他們描述相同、用法相同。如果要可靠來源,TeX和Unicode對上方的描述就是最好的來源;
  • 閣下說的二者長相不同,實在抱歉我沒看出什麽差別來,望指教。—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10日 (五) 18:49 (UTC)[回覆]
(:)回應 建議閣下直接說明TeX中何種地方明確說明\mathbb{e}與「自然對數底e」有關呢?如果沒有關係,那哪兒來的「描述相同、用法相同」?哪兒又來的「可靠來源」?
要實現閣下的目的,邏輯是:①證明TeX中\mathbb{e}是常用的;②證明TeX中\mathbb{e}與「𝑒」等符號完全等價;③則「𝑒」等符號能夠以「常用」為理由作為條目「自然對數底e」的標題名稱備選方案;④證明沒有官方或較權威機構規定的其他常用符號或更加常用的符號;⑤則「𝑒」之類的符號可以作為條目「自然對數底e」的正式名稱。
看圖都看不出麼?圖中U+2147符號與設定為bbold字體下的\mathbb{e}大致相同,但前者是斜體,後者是非斜體。難道閣下認為這種可以算作「樣子完全相同」?圖中哪兩個符號是樣子完全相同的呢?--∰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11日 (六) 05:21 (UTC)[回覆]
(:)回應 上述的邏輯②中,要證明\mathbb{e}與「𝑒」等符號完全等價:
  • 要麼證明有類似Unicode與GBK官方對應表那樣的官方對應關係。有麼?
  • 要麼證明官方工具(比如TeX)中\mathbb{e}可以生成「𝑒」等符號,或者反之。有麼?
  • 次之,至少也要符號樣式完全相同(非充分條件)。一個是斜體,一個不是斜體,這在unicode中都算得上兩個字符了吧?
  • 如果上面都沒有,至少相關描述應該差不多(非充分條件)。「𝑒」符號在unicode 6.0中沒有說明和「natural exponent」有關,U+212F和U+2147符號說明了有關;但TeX中\mathbb{e}沒有說明與其有關。兩者是怎麼「差不多」呢?--∰ 黑目觀世界 2010年12月11日 (六) 05:33 (UTC)[回覆]
算了吧,我雖然有有一大摞子話想說,但是要想論證閣下那幾點至少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我想我還是等自己更熟悉TeX以後再來吧,這意味着在我提出新的反駁之前,我支持(儘管為暫時)不用𝑒。—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21日 (二) 06:04 (UTC)[回覆]
220…啊,不是我說你,閣下的破壞技巧實在是太差了,作分隔符怎麼能讓別人看出來呢?!趕緊到維基百科:如何在爭執中獲勝維基百科:維基反逆中去補補課吧。你看我做的:吉​米​多​維​奇(別說是我告訴你的),這誰看得出來?就你這樣明目張胆,就是被封禁也只能自認倒霉。回家拍大腿去吧,誰讓你「2」呢?—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0年12月21日 (二) 06:04 (UTC)[回覆]

循環定義[編輯]

根本沒有定義e是什麼。有沒有人可以改寫一下。--Rx5674留言2014年6月15日 (日) 12:02 (UTC)[回覆]

<i>e</i> (數學常數)[編輯]

為什麼瀏覽此條目時,條目名稱會變成「<i>e</i> (數學常數)」?--M940504留言2022年1月21日 (五) 13:35 (UTC)[回覆]

是表示斜體的html tag,以前可以正常顯示為斜體,但是近月似乎出現問題,見Wikipedia:互助客棧/技術/存檔/2021年11月#標題轉換語法中的_HTML_標籤不再工作,或許衹能待系統技術人員修復。——留言2022年1月21日 (五) 14:1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