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第一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1963年—1966年
尼日利亞國旗
國旗
尼日利亞國徽
國徽
格言:和平,團結,自由
("Peace, Unity, Freedom")[1]
尼日利亞的位置
首都拉各斯
常用語言英語 · 豪薩語 · 伊博語 · 約魯巴語 · 伊爵語及其他地方語言
宗教基督教 · 伊斯蘭教 · 傳統信仰
政府聯邦 議會制共和國
總統 
• 1963–1966
納姆迪·阿齊基韋
總理 
• 1963–1966
阿布巴卡爾·塔法瓦·巴勒瓦
立法機構議會[2]
• 上院
參議院
• 下院
眾議院
歷史時期冷戰
1963年10月1日
1966年1月15日
面積
1963[3]923,768平方公里
人口
• 1963[3]
55,670,055
貨幣尼日利亞鎊
時區UTC+1WAT
行駛方位靠左行駛
ISO 3166碼NG
前身
繼承
尼日利亞聯邦
尼日利亞軍政府
今屬於尼日利亞
喀麥隆a

尼日利亞第一共和國First Nigerian Republic)是1963年至1966年間,根據第一部共和憲法尼日利亞建立的西敏制聯邦政府。這一稱呼通常也用來代指尼日利亞從1960年10月1日獨立到1966年1月15日發生第一次軍事政變之間的時期。在此期間,尼日利亞由組成聯邦的各個地區的領導人以地區總理的身份統治。這些領導人包括北部地區總理艾哈邁杜·貝洛英語Ahmadu Bello(1959-1966)、西部地區總理奧巴費米·阿沃洛沃英語Obafemi Awolowo(1959-1960)、西部地區總理塞繆爾·阿金托拉英語Ladoke Akintola(1960-1966)、東部地區總理米高·奧克帕拉英語Michael Okpara(1960-1966)和中西部地區總理丹尼斯·奧薩德貝英語Dennis Osadebay(1964-1966)。

成立[編輯]

從1957年開始,尼日利亞的部分地區逐漸獲得自治權,而整個國家於1960年10月1日從英國獲得獨立。自獨立以來,尼日利亞仍奉英國君主伊利沙伯二世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直到1963年通過新憲法,宣佈該國為共和國。新憲法保留了威斯敏斯特體系的政府系統,因此總統的權力通常是儀式性的。[4]

滅亡[編輯]

1960年代中期的政治動盪最終導致了尼日利亞的第一次軍事政變。1966年1月15日,在尼日利亞陸軍少校伊曼紐爾·伊法尤納英語Emmanuel Ifeajuna的帶領下,楚庫馬·卡杜納英語Chukwuma Kaduna Nzeogwu少校及其領導的叛軍(大部分為南方血統)對所有政府機構進行了血腥接管,並殺死了總理、北部地區總理[5]、西部地區總理[6]財政部長等官員。[1]總統阿齊基韋倖免於難,這可能是因為當時他恰巧在國外,或是他被告知即將發生政變而出逃。1966年1月16日,約翰遜·阿吉伊-伊龍西少將成為尼日利亞聯邦軍政府的第一任首腦。[7]

引用[編輯]

  1. ^ 1.0 1.1 Ugorji, Basil. From Cultural Justice to Inter-Ethnic Mediation: A Reflect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Ethno-Religious Mediation in Africa. Outskirts Press. 2012: 183 [2022-10-12]. ISBN 97814327883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9). 
  2.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1979) (PDF): 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2-09). 
  3. ^ 3.0 3.1 Oshungade, I. O. The Nigerian Population Statistics (PDF). 1995 Directory of Nigerian Statisticians. 1995, 2: 5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7). 
  4. ^ https://www.dawodu.com/const63.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1963)
  5. ^ John de St. Jorre, The Nigerian Civil War p. 36.
  6. ^ John de St. Jorre, The Nigerian Civil War, p. 35
  7. ^ John de St. Jorre, The Nigerian Civil War, p.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