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普頓」號帶領下的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

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艦列表收錄英國皇家海軍計劃、建造或者曾在旗下服役過的所有無畏艦

1906年建成的「無畏」號戰艦首開全部裝備統一大口徑火炮的蒸汽驅動軍艦。在「無畏」號的基礎上,柏勒洛豐級英語Bellerophon-class battleship[a]「柏勒洛豐」號「壯麗」號英語HMS Superb (1907)[b]以及「魯莽」號英語HMS Temeraire (1907)[c]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設計優化。聖文森級英語St Vincent-class battleship[d]最初計劃建造4艘,但最終只有「聖文森」號英語HMS St Vincent (1908)[e]「柯林活」號英語HMS Collingwood (1908)[f]「前衛」號英語HMS Vanguard (1909)[g]三艘建成。在聖文森級的基礎上,「尼普頓」號戰艦[h]稍加改進,成為首艘使用背負式炮塔的英國軍艦。巨像級兩艦:「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1910)[i]「赫剌克勒斯」號英語HMS Hercules (1910)[j]則成為世界上首批採用三引擎室的軍艦。「阿金科特」號最初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訂購,但最終因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而被英國政府徵用。

歷史[編輯]

1907年,在「無畏」號帶來設計革命之前,英國海軍有62艘戰艦正在服役或建造中,領先法國26艘,領先德意志帝國50艘[13]。「全裝重型火炮」的概念最早由意大利艦船工程師維托里奧·庫尼伯蒂英語Vittorio Cuniberti[k]在1903年於《簡氏戰艦》(Jane's Fighting Ships)上提出[16]。這一概念指出未來的主力戰艦應當全身裝備8座12英寸主炮,同時在採用12英寸裝甲的情況下仍舊可以達到24節的最高航速[17]。雖然在英國之前,日本和美國都有計劃建造這種規格的軍艦,但因種種原因,最終還是由英國率先完成建造[18]。1906年,隨着「無畏」號戰艦的下水引發了一場具有重大戰略後果的軍備競賽,各國紛紛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無畏型戰艦。擁有現代戰艦不僅對各國海軍實力至關重要,而且也代表着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德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以及美國都開始了各自的無畏艦建造計劃。而包括鄂圖曼帝國、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在內的二流國家則選擇委託英國或美國造船廠代為建造無畏艦[19]。雖然「無畏」號搭載有10門主炮,但由於其採用的梯形炮塔佈局,同一側只能擊發8門主炮[20]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889年的《海軍防禦法案英語Naval Defence Act 1889[l][23]。該法正式確立了「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m],該標準要求英國海軍必須保持戰艦數量不亞於當時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兩國海軍旗下主力艦數量的總和[24]。英國海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本土的大艦隊,主要目的是吸引德國公海艦隊參與交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和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主力艦確實偶爾發生過接觸,特別是在日德蘭海戰中,但沒有發生一場確定由其中一支艦隊獲勝的決定性海戰[25]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艦的建造受到嚴格的國際限制,以防止在各國間再次爆發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26]。面對與英國和日本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並可能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前景,美國迫切希望各方締結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限制了每個海軍大國都可以擁有戰艦的數量和規模,並要求英國在接受與美國平等地位的同時放棄英日同盟關係[27]。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各國又簽訂了一系列旨在限制軍艦噸位和數量的海軍條約,其中就包括1936年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然而這些條約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實際上已經失效[28]

建造者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主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艦體裝甲最大厚度
排水量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n]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開建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完工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各艦概況[編輯]

「無畏」號[編輯]

「無畏」號[30]

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是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此後,這一類軍艦就以該艦名字命名為無畏艦[31]。該艦誕生於意大利艦船設計師維托里奧·庫尼伯蒂英語Vittorio Cuniberti和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沙爵士的革新思想以及日俄戰爭中軍艦運用影響的結果[17][32]。作為首艘使用蒸汽輪機的大型軍艦,「無畏」號安裝有兩台帕森斯公司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生產的蒸汽機[33]。這些蒸汽機驅動4具螺旋槳,因此儘管本艦的全長達到527英尺(161米),排水量達到18,120長噸(18,410公噸),但航速仍舊能達到革命性的21.6(40.0公里每小時;24.9英里每小時[34][35]

「無畏」號的主武裝是一組10門45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英語BL 12-inch Mk X naval gun火炮,但其排列方式使得同時只能有8門炮可以進行舷側炮擊[36]。副炮為10門50倍徑12磅炮英語QF 12-pounder 18 cwt naval gun,此外還有5具18英寸(460毫米)魚雷發射管[37]。該艦的水線裝甲帶是厚度為4英寸(102毫米)到11英寸(279毫米)厚的克虜伯裝甲英語Krupp armour。「無畏」號的誕生引發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很快世界上所有主要大國都參照該艦的規格特徵建造了新的、更大型的軍艦[31]。儘管在無畏艦的概念在之後的十多年中不斷得到更新,但「無畏」號仍然以15個月創紀錄的速度,成為當時世界上建造速度最快的戰艦[38]

從1907年到1911年,「無畏」號一直是本土艦隊的旗艦,直到1911年3月被「尼普頓」號取代[39]。此後,「無畏」號被分配到本土艦隊第一分艦隊並參加了英國國王佐治五世加冕典禮觀艦禮[40]。1912年12月,該艦被調離更名為第1戰艦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 Squadron的原第一分艦隊,轉而成為第4戰艦分艦隊英語4th Battle Squadron旗艦直到1914年12月10日[41]。1915年3月18日,該艦在北海巡邏時撞沉了德國潛艇U-29號,成為英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艘擊沉潛艇的戰艦[42][o]。因這次撞擊正進行維修作業,「無畏」號沒有參加之後的日德蘭海戰[30]。兩年後,該艦重新成為第4戰艦分艦隊旗艦,但在1920年2月就被轉入預備役狀態,並在1921年5月9日報廢出售[44]。最終該艦於1923年1月2日被拆解[45]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無畏」號
(HMS Dreadnought
 英國樸茨茅夫造船廠[46] 10門12英寸(305毫米 4—11英寸(102—279毫米)[47] 23,060長噸(23,430公噸[46][p]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33],21.6(40.0公里每小時;24.9英里每小時[48],23,000匹軸馬力(17,151千瓦特[46] 1905年10月2日[39] 1906年2月10日[39] 1906年12月2日[39][q] 1921年5月9日作廢品出售[37]

柏勒洛豐級[編輯]

「柏勒洛豐」號[51]

柏勒羅豐級戰艦:「柏勒羅豐」號、「壯麗」號和「魯莽」號是繼「無畏」號之後於1906年至1909年間建造的第一批英國海軍無畏艦。本級艦保留了「無畏」號絕大部分設計特點,比如45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英語BL 12 inch Mk X naval gun火炮及其佈局方式[52]。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例如將前桅安裝在前煙囪之後,並改進了副炮裝備[53][54]。柏勒羅豐級艦體全長526英尺(160米),排水量18,596長噸(18,894公噸)。在動力方面,本級保留了「無畏」號所採用的推進裝置,由兩台蒸汽渦輪機為四具傳動軸提供動力,航速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柏勒羅豐級諸艦的水線裝甲帶最厚處為10英寸(254毫米),比「無畏」號最厚處的裝甲薄一英寸[55]

本級三艘軍艦在服役後,都被分配到英國本土艦隊第一分艦隊,後來改編為第1戰艦分艦隊,並參加了佐治五世的加冕禮。1914年7月17日至20日,這三艘軍艦在費迪南德大公遇刺後的七月危機期間,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動員和檢閱。「柏勒羅豐」號和「卓越」號此後加入了本土艦隊,但「魯莽」號直到1915年才加入[56]。這三艘軍艦都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向德國海軍「威斯巴登」號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戰鬥巡洋艦發射了不超過62枚炮彈,但沒有命中[57]。後來,「柏勒羅豐」號在1917年6月至9月期間擔任第4分艦隊英語4th Battle Squadron代理英語second-in-command旗艦,彼時該艦隊旗艦「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1910)正在接受改裝[58]。「卓越」號和「魯莽」號被調到地中海艦隊,在停戰前「卓越」號一直擔任該艦隊旗艦[59]。戰後,這些艦隻被轉入預備役。在1921年退役和報廢之前,「魯莽」號一直是一艘訓練艦[60]。1919年3月,「柏勒羅豐」號成為一艘駐紮在諾爾的炮艦,1921年11月8日被報廢出售,並在1922年9月14日解體。「卓越」號接替「柏勒羅豐」號成為炮艦訓練艦,此後曾短暫地被用作靶艦,1923年12月被報廢出售[61]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柏勒洛豐」號
(HMS Bellerophon
 英國樸茨茅夫造船廠[62] 10門12英寸(305毫米)[52] 8—10英寸(203—254毫米)[55][54] 22,102長噸(22,460公噸)[62]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63],25,000匹軸馬力(18,642千瓦特)[62] 1906年12月3日[64][r] 1907年7月27日[65] 1909年2月27日[66][65][s] 1921年11月8日報廢出售[68]
「壯麗」號英語HMS Superb (1907)
(HMS Superb
 英國岩士唐公司[62] 1907年2月6日[64] 1907年11月7日[2] 1909年5月29日[69] 1923年12月12日報廢出售[59]
「魯莽」號英語HMS Temeraire (1907)
(HMS Temeraire
 英國德文波特造船廠[62] 1907年1月1日[64] 1907年8月24日[2] 1909年5月15日[70][t] 1921年12月7日報廢出售[60]

聖文森級[編輯]

「前衛」號[71]

聖文森級最初計劃建造四艘無畏艦,最終建成三艘[u],分別是「聖文森」號、「柯林活」號和「前衛」號。在柏勒羅豐級的的基礎上,聖文森級升級為火力更強大的50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I主炮英語BL 12 inch Mk XI - XII naval gun以及20門50倍徑4英寸(102毫米)Mk VII副炮英語BL 4 inch naval gun Mk VII[73][74]。儘管排水量達到19,700長噸(20,000公噸),兩座帕森斯蒸汽渦輪機驅動的4具傳動軸依然能使本級536英尺(163米)長的艦體達到21.7節(40.2公里每小時;25.0英里每小時)[75]。與柏勒羅豐級一樣,本級裝備有8—10英寸(203—254毫米)厚的克虜伯裝甲製成的水線裝甲帶[76]

聖文森級戰艦在入役後,全部被編入了英國本土艦隊第1戰艦分艦隊。1911年6月24日,本級艦全都參加了佐治五世國王的加冕典禮。兩天後,「柯林活」號成為第1分艦隊的旗艦。經過1914年中期漫長的整修,本級諸艦參加了英國應對七月危機的戰爭動員,並於1914年7月22日加入了在斯卡帕灣駐留的本土艦隊[77]。三艦都曾參加日德蘭海戰,並向德國海軍「威斯巴登」號巡洋艦開炮攻擊。在戰鬥中「柯林活」號和「前衛」號也曾向「毛奇」號戰鬥巡洋艦以及「德弗林格爾」號戰鬥巡洋艦開炮。儘管在戰鬥中三艦總計開炮98發,但對敵方造成的損害很小。戰鬥結束後,「柯林活」號和「聖文森」號轉入第4分艦隊。姊妹艦「前衛」號於1916年4月也被調入第4分艦隊[77]。其後這三艘軍艦繼續在英國本土艦隊服役,直到戰爭結束[78]。1917年7月9日,「前衛」號的一個彈藥庫發生爆炸,造成「前衛」號上840名艦員以及澳洲海軍「悉尼」號輕巡洋艦上兩名艦員的死亡[79]。戰後,「聖文森」號於1919年3月成為一艘炮兵訓練艦,6月成為預備艦隊的旗艦。同年12月,該艦被除籍,最終在1921年12月1日被報廢出售[78]。「柯林活」號也被分配入預備艦隊,並短暫地充當訓練艦,之後在1922年12月12日被報廢出售[80]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聖文森」號英語HMS St Vincent (1908)
(HMS St Vincent
 英國樸茨茅夫造船廠[81] 10門12英寸(305毫米)[73] 8—10英寸(203—254毫米)[76] 19,700長噸(20,000公噸)[82]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1.7節(40.2公里每小時;25.0英里每小時)[75],25,000匹軸馬力(18,642千瓦特)[81] 1907年12月30日[5] 1908年9月10日[5] 1910年5月3日[78] 1921年12月1日作廢出售[78]
「柯林活」號英語HMS Collingwood (1908)
(HMS Collingwood
 英國德文波特造船廠[81] 1908年2月3日[6] 1908年11月7日[6] 1910年4月19日[78] 1922年12月12日作廢出售[78]
「前衛」號英語HMS Vanguard (1909)
(HMS Vanguard
 英國維克斯公司英語Vickers[81] 1908年4月2日[7] 1909年2月22日[7] 1910年3月1日[78][7] 1917年7月9日被內部爆炸炸沉[83]

「尼普頓」號[編輯]

「尼普頓」號

作為1908至1909年度海軍計劃中建造的唯一一艘戰艦,「尼普頓」號也是第一艘使用背負式炮塔的英國戰艦[84]。該艦保留了聖文森級的50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I火炮以及10英寸(250毫米)的水線裝甲帶。由2座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驅動的4具傳動軸可以產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相較於聖文森級,「尼普頓」號艦體更長,達到546英尺(166米),排水量為19,680長噸(20,000公噸),比聖文森級少20噸[85]。「尼普頓」號的副炮較為獨特,50倍徑4英寸(102毫米)Mk VII英語BL 4 inch naval gun Mk VII艦炮被安裝在不帶炮盾的上層建築上,這對於英國海軍來說尚屬首次[86]

「尼普頓」號於1909年1月19日服役。1909年3月25日,也就是該艦完成海上試航兩周後,就取代了「無畏」號成為英國本土艦隊和第1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 Squadron的旗艦。「尼普頓」號隨後參加了國王佐治五世的加冕典禮。1914年3月10日,該艦被「鐵公爵」號英語HMS Iron Duke (1912)取代本土艦隊的旗艦職務[87]。在1914年7月17日至20日參加了英國海軍對7月危機的反應[88]。該艦之後參加了英國海軍的多次作戰行動。在日德蘭海戰中,「尼普頓」號對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和「德弗林格爾」號以及多艘德國驅逐艦共發射了48枚主炮彈。但由於這幾艘德國軍艦遭到了英軍艦艇的多重攻擊,因此無法確定準確的命中情況[89]。離開日德蘭後,該艦被調到第4戰艦分艦隊,自此再也沒有參加過作戰行動。「尼普頓」號於1919年2月1日被列入預備役,並最終於1922年9月被報廢出售[87]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尼普頓」號
(HMS Neptune
 英國樸茨茅夫造船廠[90] 10門12英寸(305毫米)[91] 8—10英寸(203—254毫米)[91] 19,680長噸(20,000公噸)[91]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63],25,000匹軸馬力(18,642千瓦特)[92] 1909年1月19日[90] 1909年9月30日[90] 1911年1月11日[90] 1922年9月被當作廢品出售[87]

巨像級[編輯]

「巨像」號

作為英國海軍第一代無畏艦中的最後一批,兩艘巨像級戰艦也是英國1909年至1910年第一個海軍計劃的一部分。本級兩艦「巨像」號和「赫剌克勒斯」號改進自「尼普頓」號的設計方案,採用了同樣的10門50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I主炮以及50倍徑4英寸(102毫米)Mk VII副炮作為基本武器裝備[93]。而兩台帕森斯蒸汽渦輪機和四具傳動軸的設計也得以保留,以達成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在此基礎上引擎室由原有的兩個增加到三個,由此成為世界上首批擁有三個引擎室的艦船。巨像級艦體總長較「尼普頓」號短1英尺(為545英尺(166米)),水線裝甲帶則增厚1英寸(為11英寸(279毫米)),排水量達到了20,030長噸(20,350公噸)。[94][95]

入役後,「巨像」號和「赫剌克勒斯」號都被分配到第2分艦隊。該艦隊在1912年5月1日改組為第2戰艦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 Squadron,「赫剌克勒斯」號擔任旗艦。同年底,「巨像」號被調派到第1戰艦分艦隊,而「赫剌克勒斯」號則在1913年與商船「瑪麗·帕克斯」號(SS Mary Parkes[v]發生了碰撞[96][97]。在大艦隊中參與訓練後,「巨像」號成為了第1分艦隊第5中隊旗艦。該艦與「赫剌克勒斯」號一同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戰鬥中,兩艦向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和「德弗林格爾」號以及數艘德國驅逐艦發射了不超過98枚各式炮彈,但都沒有造成有效打擊[98]。戰鬥結束後,兩艦被轉調至第4戰艦分艦隊,「巨像」號成為代理旗艦[99]。11月21日,兩艘軍艦都出席了德國艦隊在羅塞斯的投降儀式[100]。「赫剌克勒斯」號載着協約軍海軍停戰委員會(Allied Naval Armistice Commission)[w]各成員前往基爾,然後於1919年2月被編入預備役艦隊[101]。曾有一段時間「巨像」號被列入報廢名單,但在1921年9月被改造成一艘訓練艦。第二年,「巨像號」被重新列入報廢名單,並最終於1928年8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1]。而「赫剌克勒斯」號則在1921年11月8日之前被出售[102]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1910)
(HMS Colossus
 英國斯科茨造船廠英語Scott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10] 10門12英寸(305毫米)[103] 8—11英寸(203—279毫米)[88] 20,030長噸(20,350公噸[103]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63],25,000匹軸馬力(18,642千瓦特)[10] 1909年7月8日[10] 1910年4月9日[10] 1911年8月8日[10] 1928年7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04]
「赫剌克勒斯」號英語HMS Hercules (1910)
(HMS Hercules
 英國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英語Palmers Shipbuilding and Iron Company[10] 1909年7月30日[11] 1910年5月10日[11] 1911年7月31日[11] 1921年11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05]

「阿金科特」號[編輯]

「阿金科特」號[106]

「阿金科特」號於1911年以巴西戰艦「里約熱內盧」號(Rio de Janeiro[x]之名在泰恩河畔紐卡素下水[108]。然而就在第二年,在建中的該艦就在1913年12月被轉賣給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並更名為「蘇丹鄂圖曼一世」號(Sultân Osmân-ı Evvel[109]。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以同盟國身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艦被英國政府徵用並最終更名為「阿金科特」號[110]。本艦全長671英尺6英寸(205米),排水量27,850長噸(28,300公噸),由4座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驅動4具傳動軸提供動力並達到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111]。艦上裝備有14門45倍徑12英寸(305毫米)Mk XIII主炮英語EOC 12-inch 45-calibre naval gun以及18門50倍徑6英寸(152毫米)Mk XIII艦炮英語BL 6-inch Mk XIII – XVIII naval gun作為副炮,並由9英寸(229毫米)水線裝甲帶提供裝甲防護[111]

「阿金科特」號在1914年8月7日加入英國皇家海軍,1914年9月7日被編入大艦隊第4戰艦分艦隊,但在1916年5月31日被重新分配到第1戰艦分艦隊,正好趕上日德蘭海戰[112][113]。在戰鬥中,該艦與一艘德國戰鬥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一艘皇帝級戰艦交火,共發射了144枚主、副炮彈,但未發現擊中任何敵艦[114][115][112]。「阿金科特」號在日德蘭海戰之後的活動並未有更多記錄,但是在1918年4月23日,該艦確實和來自斯卡帕灣的「赫剌克勒斯」號英語HMS Hercules (1910)一同出動過一次,以保護從挪威到英國的商船船隊[116]。在被轉移到第2戰艦分艦隊後,「阿金科特」號參加了公海艦隊的投降儀式,並於1919年3月被降為預備役[117]。巴西政府沒有興趣再次購買該艦,因此「阿金科特」號被列入處置名單,然後於1922年12月19日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作為廢品出售[118]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阿金科特」號(HMS Agincourt  英國岩士唐公司[119] 14門12英寸(305毫米)[120] 9英寸(229毫米)[121] 27,850長噸(28,300公噸)[122]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123],34,000匹軸馬力(25,354千瓦特)[119] 1911年9月14日[108] 1913年1月21日[109] 1914年8月7日[108] 1922年12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18]

參見[編輯]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1]
  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2],另有來源譯作「華麗」號[3]
  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2]
  4.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4]
  5.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5]
  6.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6]
  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7]
  8.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8],另有來源譯作海王星級[8]或者「海王」號[9]
  9.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10],也有來源譯作「巨人」號[10]
  10.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11],另有來源譯作「大力神」號[12]
  11. ^ 譯名參考自《輪船史》[14],另有來源譯作「維托里奧·庫尼貝蒂」[15][16]
  12.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21],另有來源譯作《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22]
  13.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21]
  14.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29]
  15. ^ 1918年10月,美國戰艦「紐約」號可能擊沉了一艘潛艇。彼時該艦曾意外地與一艘疑似在水下的潛艇相撞,但這一消息從未得到證實。[43]
  16. ^ 有來源記載為「18,120長噸(18,410公噸)」[35]
  1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6年12月6日」[49]或者「1906年12月3日」[50]
  18.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6年12月6日」[65]
  19.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8年2月20日」[67]
  2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9年5月1日」[2]
  21. ^ 第四艘聖文森級戰艦最終被改建成為「尼普頓」號戰艦[72]
  2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11]
  2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101]
  2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07]

引用[編輯]

  1. ^ 江泓 (2015a),第26頁.
  2. ^ 2.0 2.1 2.2 2.3 2.4 江泓 (2015a),第33頁.
  3. ^ 王義山 (2008),第10頁.
  4. ^ 江泓 (2015a),第37頁.
  5. ^ 5.0 5.1 5.2 江泓 (2015a),第40頁.
  6. ^ 6.0 6.1 6.2 江泓 (2015a),第42頁.
  7. ^ 7.0 7.1 7.2 7.3 江泓 (2015a),第45頁.
  8. ^ 8.0 8.1 江泓 (2015a),第48頁.
  9. ^ 王義山 (2008),第14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江泓 (2015a),第59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江泓 (2015a),第61頁.
  12. ^ 王義山 (2008),第16頁.
  13. ^ Keegan (1999),第209頁.
  14. ^ 楊槱 (2020),第101頁.
  15. ^ 楊馮生 (2021),第119頁.
  16. ^ 16.0 16.1 江泓 (2015a),第2頁.
  17. ^ 17.0 17.1 江泓 (2015a),第2-3頁.
  18. ^ 江泓 (2015a),第3頁.
  19. ^ Keegan (1999),第281頁.
  20. ^ 余耀東 (2022),第5頁.
  21. ^ 21.0 21.1 張德輝 (2021),第2頁.
  22. ^ 江泓 (2015),第54頁.
  23. ^ 江泓 (2015),第25頁.
  24. ^ Sondhaus (2001),第161頁.
  25. ^ Royalnavy.
  26. ^ Friedman (1985),第181–182頁.
  27. ^ Kennedy (1983),第277頁.
  28. ^ Ireland (1997),第124–126, 139–142頁.
  29. ^ Gröner (1990),第ix頁.
  30. ^ 30.0 30.1 江泓 (2015a),第17頁.
  31. ^ 31.0 31.1 Gardiner (1992),第18頁.
  32. ^ Massie (1991),第474頁.
  33. ^ 33.0 33.1 Burt (1986),第31頁.
  34. ^ Sturton (2008),第76–77頁.
  35. ^ 35.0 35.1 Burt (1986),第29頁.
  36. ^ Roberts (1992),第28頁.
  37. ^ 37.0 37.1 Gardiner & Gray (1985),第21頁.
  38. ^ Roberts (1992),第13, 16頁.
  39. ^ 39.0 39.1 39.2 39.3 江泓 (2015a),第16頁.
  40. ^ Roberts (1992),第18–20, 50頁.
  41. ^ Roberts (1992),第21頁.
  42. ^ Sturton (2008),第79頁.
  43. ^ Jones (1995),第66–67頁.
  44. ^ Johnston & Buxton (2013),第41, 44頁.
  45. ^ Roberts (1992),第22–23頁.
  46. ^ 46.0 46.1 46.2 江泓 (2015a),第15頁.
  47. ^ Roberts (1992),第31–32, 139–43頁.
  48. ^ Roberts (1992),第26頁.
  49. ^ 王義山 (2008),第8頁.
  50.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14頁.
  51. ^ 江泓 (2015a),第32頁.
  52. ^ 52.0 52.1 Friedman (2015),第97頁.
  53. ^ Brooks (1995),第41–42頁.
  54. ^ 54.0 54.1 Parkes (1990),第498頁.
  55. ^ 55.0 55.1 Burt (1986),第62, 64頁.
  56. ^ Burt (1986),第71, 73–74頁.
  57. ^ Campbell (1986),第156–57, 208, 210, 212, 231–32, 349頁.
  58. ^ Dreadnought Project: HMS Bellerophon.
  59. ^ 59.0 59.1 Burt (1986),第73頁.
  60. ^ 60.0 60.1 Burt (1986),第64頁.
  61. ^ Burt (1986),第71–73頁.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江泓 (2015a),第27頁.
  63. ^ 63.0 63.1 63.2 Burt (1986),第31, 64頁.
  64. ^ 64.0 64.1 64.2 Gardiner & Gray (1985),第22頁.
  65. ^ 65.0 65.1 65.2 江泓 (2015a),第28頁.
  66. ^ Gardiner & Gray (1985).
  67. ^ 余耀東 (2022),第85頁.
  68. ^ Burt (1986),第71–72頁.
  69. ^ Burt (1986),第72–73頁.
  70. ^ Burt (1986),第73–74頁.
  71. ^ 江泓 (2015a),第46頁.
  72. ^ Friedman (2015),第97–102頁.
  73. ^ 73.0 73.1 Friedman (2011),第59, 62頁.
  74. ^ Parkes (1990),第503頁.
  75. ^ 75.0 75.1 Burt (1986),第31, 64, 76, 80頁.
  76. ^ 76.0 76.1 Burt (1986),第76, 78頁.
  77. ^ 77.0 77.1 Burt (1986),第86, 88頁.
  78. ^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Burt (1986),第86頁.
  79. ^ Scapa Flow Wrecks: HMS Vanguard.
  80. ^ Corbett (1997),第431頁.
  81. ^ 81.0 81.1 81.2 81.3 江泓 (2015a),第39頁.
  82. ^ Burt (1986),第76頁.
  83. ^ Burt (1986),第83頁.
  84. ^ Friedman (2015),第105–07, 109頁.
  85. ^ Burt (1986),第31, 112頁.
  86. ^ Parkes (1990),第509頁.
  87. ^ 87.0 87.1 87.2 Burt (1986),第116頁.
  88. ^ 88.0 88.1 Burt (1986),第122頁.
  89. ^ Campbell (1986),第156, 202, 205, 207, 210, 212, 349, 358頁.
  90. ^ 90.0 90.1 90.2 90.3 江泓 (2015a),第55頁.
  91. ^ 91.0 91.1 91.2 Burt (1986),第112頁.
  92. ^ 江泓 (2015a),第53頁.
  93. ^ Brooks (1995),第42–44頁.
  94. ^ Burt (1986),第31, 64, 121–22, 124頁.
  95. ^ Parkes (1990),第519頁.
  96. ^ Burt (1986),第128–29頁.
  97. ^ Burt (1986),第128–30頁.
  98. ^ Campbell (1986),第156–58, 204–05, 207–08, 210, 212, 214, 218, 226–29, 296, 346, 349, 358頁.
  99. ^ Dreadnought Project: Fourth Battle Squadron.
  100. ^ 江泓 (2015a),第61, 62頁.
  101. ^ 101.0 101.1 江泓 (2015a),第62頁.
  102. ^ Burt (1986),第129–130頁.
  103. ^ 103.0 103.1 Burt (1986),第121頁.
  104. ^ Burt (1986),第129頁.
  105. ^ Burt (1986),第130頁.
  106. ^ 江泓 (2015a),第173頁.
  107.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3頁.
  108. ^ 108.0 108.1 108.2 Burt (1986),第245頁.
  109. ^ 109.0 109.1 江泓 (2015a),第165頁.
  110. ^ Hough (1967),第72, 75, 109-122頁.
  111. ^ 111.0 111.1 Burt (1986),第244-45, 250頁.
  112. ^ 112.0 112.1 Parkes (1990),第605頁.
  113. ^ Hough (1967),第174頁.
  114. ^ Tarrant (1999),第131, 133頁.
  115. ^ Hough (1967),第183頁.
  116. ^ Newbolt (1931),第236–37頁.
  117. ^ Hough (1967),第186頁.
  118. ^ 118.0 118.1 Burt (1986),第250頁.
  119. ^ 119.0 119.1 江泓 (2015a),第176頁.
  120.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7頁.
  121. ^ Burt (1986),第224頁.
  122. ^ Burt (1986),第244頁.
  123. ^ Burt (1986),第245, 250頁.

參考文獻[編輯]

期刊來源[編輯]

參考網站[編輯]

擴展閱讀[編輯]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2. ISBN 9781591140528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