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狐作戰

座標64°00′00″N 26°00′00″E / 64.00000°N 26.00000°E / 64.00000; 26.000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odule:Location_map第425行Lua錯誤:Malformed coordinates value銀狐作戰」(德語:Unternehmen Silberfuchs芬蘭語Operaatio Hopeakettu),蘇聯稱為北極地區防禦戰役是於1941年6月至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與芬蘭軍隊聯手進攻蘇聯北極圈內領土,意圖攻佔莫曼斯克並切斷基洛夫鐵路

背景[編輯]

蘇俄十月革命後,芬蘭內戰決出勝負,芬蘭獲得獨立。1920年10月14日,芬蘭與蘇俄簽署了《塔爾圖和約》,劃定國境,兩國恢復了和平。1921年-1922年,芬蘭援助蘇俄境內的東卡累利阿發動叛亂。1932年,兩國簽署了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條約。[3]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蘇聯恐懼芬蘭與德國結盟,1938年至1939年與芬蘭談判,要求芬蘭提供安全承諾在德軍進駐芬蘭國土後允許蘇聯紅軍干涉。芬蘭拒絕後,蘇聯提出為確保列寧格勒安全的雙方國土交換。 [4][5]芬蘭拒絕後,1939年11月蘇聯發動了蘇芬戰爭。1940年3月12日芬蘭簽署《莫斯科和平協定》。1940年5月納粹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芬蘭開始尋求與納粹結盟。[6][5]

德軍最高統帥部 (OKW)開始把芬蘭國土與芬蘭軍隊列入對蘇聯總進攻的巴巴羅薩計劃,制定了進攻蘇聯北極圈領土的「銀狐」作戰計劃以切斷蘇聯的北大西洋海路對外聯繫。[7][8]

計劃[編輯]

「銀狐」作戰計劃最初方案

1940年12月,德軍挪威集團軍參謀長亨里希·布金哈根英語Erich Buschenhagen訪問芬蘭,確定芬蘭在對蘇戰爭中的任務角色,制定出德國芬蘭聯軍對蘇進攻作戰計劃初稿。1940年12月8日,希特拉簽署了第21號訓令,發佈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包含了與芬蘭軍隊聯手進攻蘇聯的內容。1941年1月,德軍挪威集團軍司令官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斯特大將與其僚屬,與芬蘭軍制定了詳細作戰計劃。[9][10]德軍挪威集團軍轄4個德國師、2個芬蘭師;在南段芬蘭軍隊的卡累利阿集團軍、東南集團軍共15個師另3個旅(其中有1個德國師)分別在彼得羅扎沃茨克—斯維里河方向和卡累利阿地峽突擊蘇軍第7集團軍、第23集團軍。

「銀狐」作戰計劃分為兩個作戰階段。第一階段稱「馴鹿」作戰(Unternehmen Rentier),愛德華·迪特爾山地兵上將任軍長的德軍的挪威山地軍英語Mountain Corps Norway的兩個師:山地第2師山地第3師希爾克內斯向東移動部署在芬蘭的佩察莫地區,以確保鎳礦的安全。[11]

「銀狐」作戰計劃的第二階段是兩個離心的鉗形攻勢,分別指向莫曼斯克坎達拉克沙。德軍的挪威山地軍英語Mountain Corps Norway的兩個山地師在芬蘭邊防部隊協助下,直取莫曼斯克,並控制雷巴奇半島,稱為鉑狐作戰英語Operation Platinum FoxUnternehmen Platinfuchs)。[12][11]另一個攻勢作戰稱北極狐作戰Unternehmen Polarfuchs),首先佔領薩拉地區,然後直取坎達拉克沙,切斷基洛夫鐵路。這一行動由漢斯·菲格英語Hans Feige騎兵上將為軍長的德國第36軍英語XXXVI Corps (Germany)步兵第163第169師)與亞爾馬·西拉斯沃任軍長的芬蘭第3軍英語Finnish III Corps (Continuation War)[13][14]

駐挪威的司令官H.-J.施通普夫航空兵上將的第5航空隊(240架飛機)與芬蘭空軍(307架飛機)提供空中支援。「銀狐」作戰時,第5航空隊遷入芬蘭境內,提供60架Ju 87俯衝轟炸機Ju_88轟炸機He_111轟炸機支援地面戰鬥。芬蘭空軍有230架飛機可支援「銀狐」作戰。[14][15][16]

1941年1月中旬,芬蘇之間關於佩察莫鎳礦的危機激化。蘇聯召回了駐赫爾辛基公使,廢除了貿易協定,並增加了卡累利阿地峽的駐軍數目。

1941年2月底,德軍開始進入芬蘭。德國獲得了通過中立的瑞典的軍事運輸權,山地第2師山地第3師由此進駐希爾克內斯。為把德軍第36軍運入芬蘭北方,執行了兩個海運行動:

  • 藍狐1(Blaufuchs I)
  • 藍狐2 (Blaufuchs II)

德軍在斯德丁裝船,海運至芬蘭的奧盧港,再陸路前往羅瓦涅米與芬蘭軍隊會合,再開往蘇芬國境的進攻出發地域。[17][18]

蘇聯未能預測到德芬聯軍會在整個國境線全線發動閃擊戰。馬爾基安·米哈伊洛維奇·波波夫中將任司令員的列寧格勒軍區於1941年6月2日改編為北方面軍,在蘇芬國界部署了第14集團軍英語14th Army (Soviet Union)第7集團軍英語7th Army (Soviet Union)在「銀狐」作戰的當面。1941年8月23日,北方面軍分成了卡累利阿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英語Leningrad Front。「銀狐」作戰當面的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員由第14集團軍英語14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員瓦列里安·亞歷山德羅維奇·弗羅洛夫英語Valerian A. Frolov中將升任。蘇聯步兵第42軍英語42nd Rifle Corps (Soviet Union)軍長羅曼·伊萬諾維奇·帕寧英語Roman Ivanovich Panin少將接任第14集團軍司令員。[19]第14集團軍在500公里正面上佔領防禦,在各主要方向展開,以掩護莫曼斯克(步兵第14、 52師)、斯列德尼半島雷巴奇半島(第23築壘地域)、坎達拉克沙(步兵第104師)、克斯堅加與洛希烏(步兵第122師)。戰爭初期,軸心國在「銀狐」行動中有數量優勢,因為蘇軍在拉多加湖以北至北冰洋沿岸僅有150,000人。[20][21]軸心國在此戰場也有空中優勢,因為卡累利阿方面軍的混成航空兵第1、第55師僅有273架各型飛機。[22]北方艦隊有8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15艘潛艇(中型的「Щ」和小型的「M」)、 116架飛機、若干海岸防禦部隊。白海區艦隊於8月由白海海軍基地展開。

1941年5月25日,以曼納海姆的參謀長海因里希斯將軍(Erik Heinrichs)為首的芬蘭軍事代表團訪問了在薩爾茨堡的德國最高統帥部,並於5月26日訪問了柏林。德方告訴芬蘭代表團,德國將在極北地區採取軍事行動。1941年5月30日,芬蘭總統呂蒂給芬蘭駐德公使基維麥基(T. M. Kivimäki)的訓令,指示公使通知德國在德蘇談判中保證芬蘭的獨立並恢復1939年的蘇芬邊界。1941年6月3日,德國代表通知曼納海姆德軍的兩個師部隊要進駐芬蘭拉普蘭省以參加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10日芬蘭開始部分動員,6月18日進行擴大範圍的總動員,向蘇芬邊界部署軍隊。至6月18日止,芬蘭武裝部隊總數達65萬人,其中作戰軍47萬人。陸軍被編成12個師,5個軍,3個總司令部;1個海軍司令部。全軍配備有556,000支步槍,14,500支半自動步槍,5,400挺機槍,13,700支衝鋒鎗,3,500門火炮與迫擊炮,86輛坦克,22輛裝甲車,761門高炮,180挺高射機槍。海軍336門海岸炮,169門野炮。

「銀狐」作戰[編輯]

戰爭開始[編輯]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總進攻。希特拉在廣播講話中宣稱德國軍人「與芬蘭同志結盟」,「共同戰鬥在北冰洋沿岸」。6月22日戰爭爆發當天,德國駐芬蘭的空軍與駐挪威的陸軍發動了「馴鹿」作戰英語Operation Rentier,接管了芬蘭在北冰洋沿岸的佩察莫地區及蘇芬國界。6月22日當天,芬蘭軍隊執行了「賽艇」計劃英語Operation Kilpapurjehdus,軍事佔領了國際法確定的非軍事中立區奧蘭群島。芬蘭登陸部隊早在1941年4月就部署在圖爾庫波里港。6月21日夜開始登船,6月22日凌晨4:30,20艘運輸船運載了超過5000人的陸軍與火炮,在3艘戰艦護衛下出航,6月22日晚開始在瑪麗港登陸。航渡途中蘇聯空軍試圖發動空襲。

1941年6月22日,摩爾曼斯斯克州進入緊急狀態,開始動員應徵入伍與職員入伍人員補充北方艦隊,組建極地步兵第1師俄語1-я_Полярная_стрелковая_дивизия。動員居民構建莫曼斯克接近地的防禦工事。[23][24][25][26][27]

1941年6月25-30日,蘇聯空軍對駐紮在挪威、芬蘭領土的德國第5航空隊連續6天空襲。1941年6月25日夜,芬蘭國會通過決議對蘇聯宣戰。

馴鹿作戰[編輯]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當日,駐挪威的德國兩個山地步兵師執行「馴鹿」作戰計劃英語Operation Rentier,進駐芬蘭北冰洋沿岸產鎳的佩察莫地區,兵臨蘇芬國界,並準備攻擊1940年3月劃給蘇聯的雷巴契半島以確保迪特爾即將開始的「鉑狐」作戰的左翼側安全。1938年4月1日在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以原奧地利陸軍人員組建了德軍山地第2師,所屬部隊包括:山地步兵第136團、山地步兵第137團、山地炮兵第111團、自行車第67營、山地反坦克第47營、山地工兵第82營、山地通信第67營。1939年4月1日在奧地利的格拉茨原奧地利陸軍中的第5師和第7師中抽調人員組建了山地第3師,下屬山地步兵第138團、山地步兵第139團、山地炮兵第112團、自行車第68營、山地反坦克第48營、山地工兵第83營、山地通信第68營。

在南方,菲戈的德軍第36軍也部署到了蘇芬國境,準備越境攻佔薩拉(Salla)地區,突向坎達拉克沙。[12][11]

鉑狐作戰[編輯]

1941年6月29日,迪特爾指揮的德國山地步兵部隊越過蘇芬國境,開始執行鉑狐作戰英語Operation Platinum Fox計劃,突襲蘇聯諸兵種合成第14集團軍英語14th Army (Soviet Union)步兵第14師英語14th Rifle Division (Soviet Union)步兵第52師英語52nd Rifle Division (Soviet Union)。進攻第一日,德軍山地步兵第2師控制了斯列德尼半島與大陸相連的地域,山地步兵第3師突破了蘇軍步兵第14師第95團在季托夫卡河地區的防禦,攻佔了季托夫卡河上的橋樑。[28][29]

戰鬥首日,北方艦隊的C·H·馬克西莫夫海軍大尉指揮的「古比雪夫」號驅逐艦炮擊進攻斯列德尼半島地峽的德軍山地第2師達數小時之久。第二日,「古比雪夫」號驅逐艦、「烏里茨基」號驅逐艦和兩艘「MO」型護衛艇被派往莫托夫灣,向斯烈德尼半島地峽上的德軍炮擊3個小時。此後,「雷電」號和「旋風」號護衛艦、「MO」型護衛艇炮擊了進攻的德軍。艦炮對防守斯列德尼半島沒有大炮的蘇軍步兵第14師第135團與第23築壘地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德軍山地步兵第2師不能攻破蘇軍步兵第14師第135團會同第23築壘地域部隊和海岸防禦部隊在艦艇火力支援下對斯烈德尼半島雷巴契半島地峽的防禦,未能越過1號界標進入蘇聯領土。7月份後轉入相持,一些分隊調去支援南側的山地步兵第3師。蘇軍在斯烈德尼半島安設的100毫米與130毫米岸炮,可以封鎖佩察莫灣出入口,對出入海灣的運輸鎳礦的護航運輸隊實施攔阻射擊,炮擊利納哈馬里俄語Лиинахамари港設施和港內船隻,因此德軍沒有攻克斯烈德尼半島雷巴契半島帶來的是長期的煎熬。

蘇軍於7月4日前退至大西利察河地區,德軍在河東岸佔領一處登陸場。蘇軍步兵第52師和海軍陸戰隊部隊從莫曼斯克地域進至該地增援。德軍擴大登陸場的攻勢失敗。[28][29]1941年7月6日,由529名北方艦隊海軍志願人員組成的登陸隊在涅爾皮奇耶灣成功登陸,上岸後向步兵第52師方向突進,與其會合後,對進攻的德軍從陸上實施反擊。7月7日夜,在安德烈耶夫灣又進行了有500人參加的第二次戰術登陸。其目的是摧毀進攻的德軍淺近縱深後方的補給,把德軍引離主要方向,登陸隊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於第二天乘北方艦隊的艦艇撤回。

當西利查-線的局勢進一步惡化時,蘇軍使用更大的兵力在德軍後方登陸,第14集團軍1個步兵團和北方艦隊1個海軍獨立陸戰營共1600人乘18艘各種艦艇,於7月14日在飛機的掩護和驅逐艦炮火的支援下,在大西利查灣西岸實施了登陸。德軍從前線抽調大量兵力來抵抗登陸隊,卻未能將其趕下海去。7月16日,北方艦隊又派遣1個步兵營增援已登陸的部隊,對德軍登陸場的根部實施突擊,對打破德軍對莫曼斯克的7月攻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北方艦隊的艦艇和岸炮還積極支援了防守西利查河一線的蘇軍步兵第14師和第52師部隊,掩護部隊調整部署,保護從海上撤退傷員,壓制德軍炮火,保障登陸隊登陸。

隨着蘇軍對德軍突襲的意外感消退,抵抗日益增強,以及崎嶇的地形,德軍攻勢進展緩慢,後方供應迅速惡化。蘇聯北方艦隊不斷襲擾德軍沿着挪威沿海的補給船。德軍統帥部在9月前加強了「挪威」山地步兵軍。一些驅逐艦、魚雷艇、獵潛艦區艦隊的基地轉移到了挪威北部,潛艇數量有所增加。第5航空隊也將基本兵力(約300架飛機)集中於莫曼斯克方向。9月8日,德軍重新對莫曼斯克發起進攻。在10天的戰鬥中,德軍沿通往莫曼斯克的道路前進了16公里,再次被蘇軍擋住,被迫轉入防禦。9月21日德軍攻勢正式結束。挪威山地軍被訓令轉入防禦態勢,確保佩察莫鎳礦安全。[28][29]1941年9月23日,第14集團軍以2個師(第14、第186師)實施反突擊,拔除了大西利察河登陸場,將德軍逐至大西利察河對岸。1941年下半年,北方艦隊的艦艇為炮擊德軍岸上目標共出航63次,消耗102毫米至130毫米炮彈7344發,共摧毀22個炮台、17挺重機槍、116個火力點和一些掩蔽部與土堡壘,炸毀6座彈藥庫。北方艦隊航空兵共出動飛機1萬架次,其中用於支援第14集團軍作戰佔70%;擊落德機近150架,摧毀各種火炮陣地10個、倉庫11座、汽車76輛、橋樑數座和一些渡口。

北極狐作戰[編輯]

芬蘭軍人在克斯堅加俄語Кестеньга東部的極地針葉林中

1941年7月1日,德軍與芬蘭軍隊聯手發動了北極狐行動。德軍步兵第36軍下轄第169步兵師武裝黨衛隊「北方」師芬蘭第6師英語Finnish 6th Division (Continuation War)。進攻指向坎達拉克沙方向的薩拉地域(1940年3月芬蘭割讓給蘇聯),蘇聯第14集團軍的3個師:

德軍對薩拉地域發起正面進攻。芬蘭第6師從南側迂迴阿拉庫爾季英語Alakurtti (rural locality)庫奧拉亞爾維英語Kayraly村莊。[14][30]

德軍最初的攻勢很糟糕,因為德軍沒有受過極地森林作戰訓練,黨衛軍「北方」師以前的集中營看守為主的第7、8、9骷髏旗隊10373人組成,因此未能突破蘇軍防禦,第5營發起兩次衝擊皆告失敗,蘇軍乘勢反衝擊,第5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結果此戰陣亡86人,傷232人,147人失蹤。隨着芬蘭第6師側翼迂迴成功,7月6日蘇軍放棄了與德軍正面防線,7月8日向東撤向庫奧拉亞爾維英語Kayraly村。7月9日,德軍逼近庫奧拉亞爾維英語Kayraly。蘇軍在此依託湖泊水域有利地形頑強防守,頂住了德軍猛攻。[31]

更往南,芬蘭第3軍從庫薩莫出發,6月30日跨過蘇芬國境,向洛烏希英語Loukhi凱姆兩個方向展開離心進攻,以切斷基洛夫鐵路。為此,要分別攻克克斯堅加俄語Кестеньга烏赫塔。最初,芬蘭軍隊順利突破蘇聯步兵第54師英語54th Rifle Division (Soviet Union)的防禦,20天向東推進了64km,進抵皮亞奧澤羅湖托波澤羅湖之間。為此,德軍第36軍把部隊向芬蘭第3軍突破地域移動以擴大戰果。[32][33]

蘇軍在克斯堅加俄語Кестеньга以東遺棄的裝備

8月7日,芬蘭第三軍佔領了克斯堅加俄語Кестеньга,同時進抵烏赫塔外圍。蘇聯步兵第88師英語88th Rifle Division (Soviet Union)投入戰鬥,頑強抵抗停止了芬蘭軍的攻勢。

1941年8月中旬,德軍第36軍恢復了對庫奧拉亞爾維英語Kayraly的進攻。德軍第169步兵師從北,芬蘭第6師從南鉗形進攻包圍了該鎮。德軍第36軍繼續向東推進,佔領了阿拉庫爾季英語Alakurtti (rural locality)及附近的Voyta和韋爾曼河的1939年蘇芬舊國界。8月,由於黨衛軍「北方」師減員嚴重,為其補充了700名戰鬥經驗豐富老兵,兵力也得到加強,駐守芬蘭通向洛烏希的公路一線。德軍步兵第36軍至此耗盡了攻擊能力,於9月底正式轉入防守。第36軍的部隊被抽調以增強南側芬蘭第3軍的突破。[34][35][36]

隨着德軍增益部隊的到來,1941年10月30日芬蘭第3軍發動了最終的攻勢。蘇軍從別的戰線向洛烏希英語Loukhi凱姆兩個戰役集群調來大批增援。11月11日,芬蘭停止了攻勢。[37][38]

戰後[編輯]

1941年11月25日,芬蘭政府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銀狐」行動最終沒有達成其目的:切斷坎達拉克沙附近的基洛夫鐵路,攻佔莫曼斯克港,從而切斷蘇聯接受外援的通道。戰線穩定在西利察河(莫曼斯克以西60公里)、河湖水系(坎達拉克沙以西90公里)、洛希烏以西40公里、烏赫塔以西10公里一線。距離基洛夫鐵路最近的推進位置是芬蘭軍隊在克斯堅加俄語Кестеньга以東達到的,逼近到距鐵路30km。沿着海岸線進攻的迪特爾的德軍甚至沒有接近過莫曼斯克。[39][38]從1941年6月底開始,在卡累利阿境內建立了聯共 (布)地下黨機關和游擊隊。至1942年共有15個游擊隊、6個獨立戰鬥群,總計1,800人,其行動特點是,游擊隊以未被侵佔的國土作為根據地,只在配合卡累利阿方面軍執行戰鬥任務時才去敵後。1942年夏,莫曼斯克州黨委倡議在莫曼斯克組建了「蘇維埃摩爾曼」游擊隊(隊長為庫羅耶多夫)和「北極地區布爾什維克」游擊隊(隊長為A.C.斯米爾諾夫),兩支游擊隊在敵後進行深遠奔襲,破壞敵人的交通線和通信聯絡。

美英對蘇租借法案援助的四分之一是在莫曼斯克港交付。「銀狐」作戰未能達成目的,對整個戰爭進程影響深遠。[40][41][42]

北極地區的戰線保持穩定,直至1944年9月蘇軍發動佩察莫-希爾克內斯進攻戰役解放了北挪威。[43][44]

1942年3月14日,希特拉下令對北大西洋開往莫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的護航運輸隊展開海空軍進攻。德軍第5航空隊開始對莫曼斯克進行持續不斷的大規模空襲。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給1942年1月建立的莫曼斯克師級國土防空地域和北方艦隊對空防禦加強了高射炮兵和殲擊航空兵,可靠地掩護了科拉灣和莫曼斯克。為了打破德軍在北極地區的海空進攻,第14集團軍在北方艦隊支援下,於1942年4月在莫曼斯克方向進行了局部進攻戰役,以牽制德軍兵力。4月27日凌晨,北方艦隊44艘艦艇(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和其他艦艇)護送,數艘潛艇在雷巴契半島以北海域展開,從海上掩護封鎖登陸海域。在艦隊與方面軍近200架飛機空中支援下,海軍陸戰隊第12旅共6250人在在莫托夫灣南岸皮克舒耶夫角地域的3個預定地點登陸,奪取了正面15公里、縱深12公里的登陸場。德軍乘蘇軍第14集團軍反攻尚未奏效之機,從其正面抽調部分兵力突擊登陸場,蘇聯陸戰第12旅迫於德軍優勢兵力而轉入防禦。艦艇與艦隊航空兵從海上和空中給陸戰旅以猛烈火力支援,4條驅逐艦炮擊11次,發射1312發130毫米炮彈。為了加強登陸部隊,蘇軍又向登陸場增派9個分隊共2660人。但在德軍優勢兵力反擊下,登陸部隊開始逐漸撤向岸邊,於5月12—13日隱蔽登船撤回,被送到小西利察灣東岸。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2年7月12日將防守斯列德尼半島雷巴奇半島的任務賦予北方艦隊。在北方艦隊編成內組建了北方防禦地域,司令員C·H·卡巴諾夫中將,統轄兩個半島的陸海軍兵力,編有海軍陸戰第12、第63和第254旅、12個獨立營和設在斯烈德尼半島雷巴契半島上的海岸炮台。

為了消滅德軍設在莫托夫灣南岸的據點和海岸炮台,1942年9月10日夜,北方艦隊陸戰隊373人在岸炮和野戰炮的掩護下,從皮克舒耶夫角隱蔽登陸,突然發起上陸戰鬥,德軍未能組織強力抵抗,消滅其官兵近200名,俘虜了其餘人員。

從1941年6月戰爭爆發到1944年10月解放北挪威,蘇軍在北極地區共犧牲73,887人,失蹤9,365人,凍死1,917人。

紀念,[編輯]

西利察河畔蘇維埃北極保衛者紀念碑下的犧牲軍人墓碑

為了表彰軍隊的功勳及居民的英雄主義和勇敢精神,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4年12月5日命令,頒發了保衛蘇聯北極地區獎章,授予參戰的30.7萬餘名軍人和勞動人民。

莫曼斯克市在戰爭中共遭受792次空襲和18.5萬枚炸彈轟炸,民眾頂着長期空襲裝載和卸載貨物、建設防空洞、生產軍事設備。莫曼斯克港共接收250船、總計200萬噸的各類貨物。莫曼斯克的漁民戰時共捕魚8.5萬噸。船廠工人共修復645艘戰鬥艦艇和544艘常規運輸船,改裝55艘漁船。1985年5月6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莫曼斯克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英雄城市」稱號。

莫曼斯克紀念偉大衛國戰爭最著名的紀念碑是列寧區的「蘇維埃北極捍衛者」紀念碑。1974年10月19日落成,碑名「阿廖沙」。高達35米,碑上是一名穿着白色偽裝色斗篷、戴着白色鋼盔,背着衝鋒鎗的士兵站姿雕塑。

莫曼斯克市列寧區的「紀念衛國戰爭期間犧牲的北莫爾斯克英雄」紀念碑。於1974年10月落成。

蘇聯步兵第52師,下轄步兵第58、第112、第205團,榴彈炮兵第208團,炮兵第158團以及其他部隊。1941年7月6日,在莫曼斯克方向大西利察河地域參戰,頑強阻擊德軍挪威山地步兵軍向莫曼斯克的進攻。1941年12月25日改編為近衛步兵第10師。1944年在佩察莫—希爾克內斯戰役中,在佩琴加(佩察莫)攻堅戰中有功,1944年10月31日獲得佩琴加師榮譽稱號。最終番號為「榮獲兩枚紅旗勳章、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和紅星勳章的近衛紅旗佩琴加步兵第10師。駐守科拉半島至今。

註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Shirokorad (2001),Chapter 3, Part X.
  2. ^ Ziemke (1959),第184頁.
  3.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20–23頁.
  4.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23–31頁.
  5. ^ 5.0 5.1 Nenye et al. (2016),第27–32頁.
  6.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20–31頁.
  7.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69頁.
  8. ^ Ziemke (1959),第114–115頁.
  9. ^ Ziemke (1959),第122–124頁.
  10.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67–69頁.
  11. ^ 11.0 11.1 11.2 Ueberschär (1998),第941, 945頁.
  12. ^ 12.0 12.1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1頁.
  13.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69,88頁.
  14. ^ 14.0 14.1 14.2 Ueberschär (1998),第945–946, 950頁.
  15. ^ Nenye et al. (2016),第180頁.
  16. ^ Ziemke (1959),第131, 137–138頁.
  17. ^ Ziemke (1959),第131, 137-138頁.
  18.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7頁.
  19. ^ Shirokorad (2001),第709–710頁.
  20. ^ Nenye et al. (2016),第47–48, 53頁.
  21.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76–77頁.
  22. ^ Inozemtzev (1975),第4–10頁.
  23. ^ Nenye et al. (2016),第36, 39–41頁.
  24.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74–76頁.
  25. ^ Inozemtzev (1975),第10–12頁.
  26. ^ Kiselev (1988),第69–81頁.
  27. ^ Shirokorad (2001),第710–713頁.
  28. ^ 28.0 28.1 28.2 Ueberschär (1998),第941–945頁.
  29. ^ 29.0 29.1 29.2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1-86頁.
  30.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9頁.
  31. ^ Ziemke (1959),第159–167頁.
  32.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0–93頁.
  33. ^ Ueberschär (1998),第950–951頁.
  34. ^ Ziemke (1959),第170–176頁.
  35. ^ Ueberschär (1998),第942–943, 951頁.
  36.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3–94頁.
  37.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0–97頁.
  38. ^ 38.0 38.1 Ueberschär (1998),第949–953頁.
  39.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93–97頁.
  40. ^ 40.0 40.1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81–87頁.
  41. ^ Ueberschär (1998),第960–966頁.
  42. ^ Nenye et al. (2016),第64頁.
  43. ^ Ziemke (1959),第290–291; 303–310頁.
  44. ^ Mann & Jörgensen (2002),第199–200頁.
  45. ^ Ziemke (1959),第152頁.
  46. ^ Ziemke (1959),第181頁.

來源[編輯]

延展閱讀[編輯]

  • Jowett, Philip S.; Snodgrass, Brent. Finland at War 1939–45. Osprey. 2006. ISBN 1-84176-96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