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德國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非裔德國人(德語:Afrodeutsche ) [1] 又稱德國黑人(德語:schwarze Deutsche) ,是對居住在德國或擁有德國國籍、有撒哈拉以南非洲血統的族群的統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漢堡、法蘭克福等地都有一定數量的非裔人口。隨着現代貿易的發展以及移民的到來,法蘭克福、柏林以及科隆等地的非裔德國人人口出現了大幅上升。截至2020年,全德8300萬人口中約有100萬非裔人口。

歷史[編輯]

1720年代,生於加納的非裔德國哲學家安東·威廉·阿莫曾接受一德意志公爵資助,成為了首位入讀歐洲大學的非洲人;阿莫在完成學業後從事哲學方面的教學以及寫作。後來很多德國位於非洲西海岸領地(主要是黃金海岸)的奴隸被賣到德國。[2]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過後,非洲被歐洲各國瓜分。大湖地區西非被劃給德國,許多大湖地區西非當地的非洲人來到德國接受教育。其中有些在德國學院和大學獲得了高等教育學位。

納粹德國時期,德國非裔族群的處境惡化。已入籍德國的非裔人也被剝奪國籍。而且很多德國僱主無法留用或僱用非裔僱員[3][4]紐倫堡法案還規定禁止非裔人群與雅利安人發生性關係以及結婚[5][6]

自1981年起,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移民前往德國,其中以尼日利亞和加納為主流。

出生國 德國境內人數 (2021)
 尼日利亞 83,000
 厄立特里亞 75,000
 加納 66,000
 喀麥隆 41,000
 南非 34,000
 索馬里 30,000
 埃塞俄比亞 27,000
 肯雅 22,000
 多哥 20,000
 岡比亞 16,000
 安哥拉 15,000
 幾內亞 17,000
 塞內加爾 15,000
 剛果民主共和國 14,000
 剛果共和國 10,000
 烏干達 6,500
 科特迪瓦 6,000
 蘇丹 5,000
 盧旺達 5,000
 塞拉利昂 4,000
 坦桑尼亞 4,100
 馬里 4,000
 貝寧 3,000
 利比里亞 2,000
 布基納法索 2,100
 莫桑比克 2,100
 布隆迪 1,000
 贊比亞 1,000

參考文獻[編輯]

  1. ^ Wolf, Joerg. Black History Month in Germany. Atlantic Review. 2007-02-23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2. ^ Prem Poddar, Rajeev Patke and Lars Jensen,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Continental Europe and Its Colon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8, page 257
  3. ^ Rosenhaft, Eve. What happened to black Germans under the Nazis. The Independent. January 28, 2016 [202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4. ^ Swift, Jaimee A. The Erasure of People of African Descent in Nazi Germany. AAIHS. April 18, 2017 [202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5. ^ The Nuremberg Race Laws.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7). 
  6. ^ S. H. Milton. Robert Gellately; Nathan Stoltzfus , 編. Social Outsiders in Nazi Germa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16, 231. ISBN 9780691086842.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last2=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