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ormer good article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7年10月13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7年10月22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07年10月8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跨語言維基專題 (獲評乙級
    維基百科跨語言維基專題小組確認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英語維基百科中的典範條目。您可以參考這些語言的維基條目進而改進本條目的中文版。感謝您的參與合作。
     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新條目推薦[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2007年10月8日 (一) 08:11 (UTC)[回覆]

    歷史主題你知道嗎[編輯]

    該條目已經在Portal:歷史主題「你知道嗎?」欄目展示。-下一次登錄 2007年10月7日 (日) 10:07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

    Every available aircraft was to be committed to the defence. In the event of invasion almost anything that was not a fighter would be converted to a
     bomber — student pilots, some in the very earliest stages of training, would use around 350 Tiger Moth and Magister trainers to drop 20 lb bombs from 
    rudimentary bomb racks.[11]
    
    英國空軍將所有還能飛的戰鬥機都調用了起來。而戰鬥機以外的其它飛機都被改裝成了轟炸機,一些新飛行員也會開著擁有簡易投彈裝置的教練機對德占區進行轟炸。
    
    加以比較一下的話,是有一些意義和用詞上的差距。請恕我有話直說,從以往幾個同一位翻譯的條目的經驗來看,這樣的翻譯的狀況實際上需要加以改進才能夠參選優良條目。也許有人覺得意思到就可以了,不過,這是優良條目,本身又是翻譯的,在審查的標準上是應該要高一點。—cobrachen 2007年10月10日 (三) 02:22 (UTC)[回覆]

    :移動完畢 7票支持,1票反對,達到至少6票支持的條件,獲選優良條目。—木木 2007年10月13日 (六) 06:29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未通過[編輯]

    先感謝翻譯條目的使用者的心血和時間。

    這個條目絕對有潛力,同時內容架構上也進入基本的門檻,但是,我很訝異的是,在互助客棧光是對條目名稱討論半天,對於條目內容有沒有翻譯上的問題,卻看不出有人在注意,難道說只有注意到門面?這個投票是優良條目,不是一般條目,既然是翻譯的,至少也要比對一下原文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少翻譯一些地方,只要意思沒有問題,那無所謂,可是翻譯錯誤了,那是兩回事。投贊成票的人有沒有先比較一下?還是中文看看,長度夠就算了?

    投票的時候我已經舉出一個例子:

    Every available aircraft was to be committed to the defence. In the event of invasion almost anything that was not a fighter would be converted to a
     bomber — student pilots, some in the very earliest stages of training, would use around 350 Tiger Moth and Magister trainers to drop 20 lb bombs from 
    rudimentary bomb racks.[11]
    
    英國空軍將所有還能飛的戰鬥機都調用了起來。而戰鬥機以外的其它飛機都被改裝成了轟炸機,一些新飛行員也會開著擁有簡易投彈裝置的教練機對德占區進行轟炸。
    

    另外一個例子,在火炮章節:


    In 1940, weapons were in critically short supply; there was a particular scarcity of anti-tank weapons, many of
     which had been left behind in France. Ironside had only 170 2-pounder anti-tank guns, but these were supplemented 
    by 100 Hotchkiss 6-pdr guns dating from World War I,[79] improvised into the anti-tank role by the provision of 
    solid shot.[50] By the end of July 1940, an additional 900 75 mm field guns had been received from the USA,[80] — 
    the British were desperate for any available means of stopping armoured vehicles.
    


    1940年的英軍極其缺乏武器,其中,它的反坦克武器最為缺乏,因為它將大部分反坦克武器都留在了法國。艾恩賽德手中的重型反坦克武器只有
    170門發射2磅炮彈的反坦克炮與一戰時生產的,發射6磅炮彈的榴彈炮。[71][45]1940年7月底,美國送來了900門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72]
    

    這個部分的錯誤可以從原文直接看,6磅炮原文沒說是那一種,只說是個炮,我找過網絡,這是由海軍的艦炮改過來的陸軍版。後面美國送來的炮,field gun也不會翻譯成反坦克炮,這個部分我也找過 Ian Hogg的資料,美國送過去的口徑相同的,但是型號涵蓋三到四種。

    即使不去找這些額外的資料,翻譯時原文也的確和中文有差異。我只是隨手抓出兩段。那麼,難道投贊成票的各位是認為只有這兩個地方有錯誤?這種錯誤無所謂,對優良品質的定義沒有影響?還是長度夠了就可以了?

    因此,我發起對這個條目的重新審查,我希望各位在肯定原翻譯者的付出時,也要經過該經歷的程序以及達到必要的品質,而我的目的是希望提醒參與的各位能夠始終注意到優良條目即使要求不如特色條目,還是比一般條目高,既然要投票,那就得要為真的有關心其中的內容。

    如果反對被撤銷,那麼請先將英文和中文比較一下,說明翻譯錯誤的部分為何不重要以及沒有翻譯的部分不會影響意思。請不要讓翻譯者的心血和這篇有潛力的條目被埋沒,該修正改進的,給一點時間讓他變好。謝謝。—cobrachen 2007年10月15日 (一) 14:11 (UTC)[回覆]

    cobrachen 2007年10月22日 (一) 13:59 (UTC)[回覆]

    這樣的移動是否合理?[編輯]

    孔明居士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移動到「英國二戰戰備」,其理由是,對於條目名來說這些虛詞都是多餘(且不論這個理由是否是維基的既定方針)。然而對於現在的普通話來說,虛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英國二戰戰備」這樣的句子或詞組在大陸人看來非常難以理解,或者說明顯缺少語法成分,因為普通話已經不能單靠語序來確定修飾關係。在大陸人看來,這像是把三個詞簡單地堆在一起,而沒有語法關係結合。我認為這種句子更接近文言文。我想我的語文不至於差到各位都能順利理解的句子我居然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我想問問來自台灣和香港的朋友對「英國二戰戰備」這樣的句子或詞組有何看法,另外也想請教一下這樣的移動是否合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7日 (日) 02:40 (UTC)[回覆]

    另外一個問題是,維基百科是否允許甚至鼓勵這種消滅被認為無用的虛詞的做法(然而在大陸人看來,這些虛詞是必須的)?或者說,與「英國二戰戰備」比起來,「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有什麼不好以至必須予以移動?我個人不贊同去除虛詞的做法,我認為這是在用文言文的思想滲入中文維基。中文維基的編輯核心應該是通俗,而不是簡潔或文雅。--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7日 (日) 02:49 (UTC)[回覆]
    手工轉換可以,但如果要做轉換,那也應該先恢復原來的名字再做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2:01 (UTC)[回覆]
    收回上面這句,原來在我不在線時條目名已經恢復了。那麼對於手工轉換我沒意見。當然,前提是大多數港台用戶都贊成「英國二戰戰備」的命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2:09 (UTC)[回覆]
    我只是覺得,在百科條目名稱中,虛詞的使用應可免則免,例如應使用「中國歷史」而不是「中國的歷史」,以保持條目名稱簡潔。我認為「英國二戰戰略」這個名稱比「英國在二戰時的戰略」為佳。但假如中國大陸的用詞習慣上是必須使用虛詞,我也不反對手工轉換。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10月7日 (日) 03:13 (UTC)[回覆]
    我想您誤解了。不是百科全書的條目名稱要避免虛詞,而是條目名大多是格式固定的專有詞組。像「中國歷史」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這類名稱,他們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專有名詞的固定詞組搭配,在報刊上經常見到,所以人們聽起來和理解起來不會有困難。但是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固定搭配的東西就不同了,尤其在修飾關係不只一層的情況下。比如「英國的二戰戰備」和「英國二戰戰備」的效果就不一樣。「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有兩層修飾,你把直接表述它們的虛詞都拿掉,恐怕真的只有熱衷於文言文的人才不覺得彆扭;哪怕只留一層,效果都極為不同。另外強調一下,沒有任何方針要求條目名儘可能簡潔,而是「請不要在一個頁面上使用一個繁複或容易混淆的標題」。(見命名常規)也就是說,這個方針強調的是表達準確,而不是表達簡潔。虛詞是語法成分,應該與「繁複」不搭邊吧。那麼這種理解起來有問題的命名與命名方針並不吻合。--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7日 (日) 08:45 (UTC)[回覆]
    我想,百科全書的條目還是應該在可以不造成混淆的情況下,盡可能言簡意賅一些吧!因此上面這例子來說,我個人認為「英國二戰戰備」比較好。如果是擔心理解上的問題,內文的首段應該要詳細說明清楚。除非因為跟專有名詞造成重複(例如『東京地下鐵』是一家公司的專有名稱,因此得改為『東京的地下鐵』或『地下鐵 (東京)』來避免混淆),否則應該沒有必要加上虛字吧。由於『英國二戰戰備』並不會跟什麼既有的專有名詞撞名,因此我認為還是比較適合一點。—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10月7日 (日) 15:52 (UTC)[回覆]
    「個人認為」不能作為維基遵循的規範,且於討論無助(這是孔明居士本人說的),另外「百科全書的條目還是應該在可以不造成混淆的情況下,盡可能言簡意賅一些吧」也是沒有依據和約束性的說法。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為何要移動一個條目的名稱?而且還是在導致其他用戶閱讀不適的情況下?--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1:51 (UTC)[回覆]
    參見Wikipedia:命名常規#不要使用條目的名稱來表示條目的層次。—Isnow 2007年10月7日 (日) 18:00 (UTC)[回覆]
    這是探討子頁面的問題,與我們探討的語法問題無關。--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1:51 (UTC)[回覆]
    正如「中國的歷史」表示了條目的層次,「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也表示了一定的條目層次,應該避免。—Isnow 2007年10月8日 (一) 11:35 (UTC)[回覆]
    第一,「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表示了一定層次」是什麼意思,我實在無法理解。第二,這個方針明顯是針對Wikipedia:子頁面的,請不要任意引申。--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11:48 (UTC)[回覆]
    在我看來,「中國的歷史」表示了條目的層次「中國>歷史」,同樣「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表示了條目的層次「英國>二戰>戰備」。—Isnow 2007年10月8日 (一) 11:58 (UTC)[回覆]
    您的看法或許有道理,但請不要曲解維基的方針。看看這兩段,「主名字空間(條目頁面)則沒有子頁面功能,這是由於為條目進行層級頁面分類的組織是不允許的」,「不要把類別層次寫進(分類)名稱里,比如應該用「君主」,不要用「人物--君主」,也不要用「人物/君主」....或許會有幫助。該方針實際針對的是一種分類問題。--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12:05 (UTC)[回覆]

    另外,我認為您有一個嚴重的誤解。該方針的原文並沒有「中國歷史這種說法沒有表現出條目的層次」這種意思,因為如果那樣條目就錯了。漢語使用者會立刻分析出「中國」是「歷史」的定語。如果漢語竟然無法表示詞彙間的修飾關係,那就太可怕了。該方針反對的是一種分類上的行為,即該條目可以分入兩個大分類,而有人企圖以子頁面來表達這種分類法。另外,「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並不表示「英國>二戰>戰備」這種層次,因為二戰在這裏是個狀語。--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12:13 (UTC)[回覆]

    • 關於「of」的用法,在中文維基中更多的是用消歧義來對應,如亨利一世
    • 建議將這個條目命名為英國戰備 (二戰),這裏,「英國」和「戰備」之間沒有層次關係,「二戰」是個限定詞,用於消歧義
    • 個人以為「二戰戰備」有些語法錯誤,戰爭本身是不能進行戰備的
    Isnow 2007年10月8日 (一) 12:11 (UTC)[回覆]

    以我個人的感覺,「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像是未完成的句子,而不是一個辭條的名字(我會想: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如何了呢?很好?很差?還是怎樣?)。我很少看到這種句子被當成Title,「英國二戰戰備」聽起來比較正式。若是從英文直接翻譯,也應該是「英國的二戰戰備」("of"等於"的")。—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8日 (一) 05:42 (UTC)[回覆]

    我現在打開書架上,台灣三民書局出版的世界史目錄(三民的地位相當於新華書店)。文藝復興的傳播一節。其下三小節分別是: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文藝復興的背景、北區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社會與科學。其他部分的Title也差不多,頂多在名詞之間加上界系詞「的」與連接詞「與」。—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8日 (一) 06:21 (UTC)[回覆]

    • 您說的意思我明白,這是因為維基收錄了許多正式百科全書不會單獨收錄的條目,它們在一般參考書中只會作為一個大條目里的一節。對這種條目進行命名,很難實現言簡意賅的效果,比如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如果強行想向一般條目的「專有詞組」式格式靠攏,可能會弄巧成拙,反倒使條目名聽起來有障礙。對於「英國的二戰戰備」,我認為就比「英國二戰戰備」好。--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9:13 (UTC)[回覆]
      • 完全收回上面的最後一句話。從剛才起就一直陷入語法迷思,我一直在考慮其他兩層修飾的短句為什麼沒有引起強烈的不適應感。後來發現本條目名字的語法結構與其說接近於「意大利文藝復興」,不如說更接近於「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也就是說,「二戰」在這裏是一個狀語而不是定語。因為沒有「XX戰爭的戰備」這種說法,而只有「為XX戰爭而做」,「XX戰爭前的」戰備。對於狀語的虛詞能否省略而不影響語感,是一個問題;但我想去掉狀語標誌「在」(介詞)之後,狀語的語法特徵都失去了,「二戰」會看起來像一個定語。請各位在我的說明下再考慮一次本條目名的問題,核心是「二戰」在這裏能否做定語,或者說生活中是否有「XX戰爭的戰備」這種說法(注意戰備的含義)。--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09:45 (UTC)[回覆]
    對於這種維基百科尚未有進一步規範的議題,維基百科上大部分的參與者如果不是代表自己『個人認為』的發言,難不成得用很權威性的『我說的就是公理,不是個人意見』的態度來參與討論才對?難道所謂的共識不就是每個用戶的『個人認為』所彙整統合起來的結論嗎?回歸本題,總覺得Douglasfrankfort有點陷入了文字的泥淖,忽略掉所謂「標題」的本質應該只是代表一個不會混淆的文章標籤,有點像是店門口外的招牌,真正用來敘事的其實是內文,我相信也很少有人會把店裏在賣些什麼想要一清二楚地在招牌上表達出來吧?還有,不要忽略了中文中很常出現『組合名詞』的用法,也就是名詞與名詞組合,或是名詞與形容詞組合,產生出一個新的名詞。我們大可以把『英國二戰戰備』中的英國與二戰看作是組合名詞中的形容詞部分,用來描述最後一樣名詞『戰備』。『英國在二戰時的戰備』這句話其實也不是很通順的中文,還是有外文硬翻的影子,若要更符合中文的語感,『二戰時英國的戰備』才是更通順的敘述方式吧?—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10月8日 (一) 10:59 (UTC)[回覆]
    首先非常感謝你替我反駁了孔明居士在上面關於譯名表討論中的意見,我要說的你都幫我說了。如果不是你這番話,恐怕以後我真的一個「我認為」都不會說了呢。其次,我剛開始可能是陷入「文字泥淖」,但現在恐怕不是了。我現在是真的懷疑這句子有語病,也就是關於狀語的那番話。請再仔細考慮。--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8日 (一) 11:29 (UTC)[回覆]

    British anti-invasion preparations of World War II似應譯為「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Quarty 2007年10月8日 (一) 16:17 (UTC)[回覆]

    這是最貼切的譯法。--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3:02 (UTC)[回覆]
    大家有話好好說,把一個條目名稱給好好協商出來不是很好嗎?管見以為,譯為「二戰時期英國戰備」似亦妥適。--Theodoranian|虎兒 =^-^= 2007年10月9日 (二) 02:33 (UTC)[回覆]
    謝謝您的提醒。我最近因為編寫時間非常緊張,所以言語日趨刻薄無禮。不過我保證這種行為以後一定會停止。--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3:02 (UTC)[回覆]
    我也認為Quarty譯為「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的譯法最貼切。--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9日 (二) 03:53 (UTC)[回覆]

    關於同盟國軍事佔領德意志[編輯]

    說實話,我真的不覺得「英國二戰戰備」和「二戰時英國的戰備」有什麼區別,上面提到的所有譯法我覺得意思都是一樣的。如果挑個個人偏愛的,我就選「二戰時期英國戰備」。說到怪怪的名字,之前有個怪名字叫同盟國軍屬德意志的條目,後來我移動到盟軍佔領下的德國,後來作者又移動到同盟國軍事佔領德意志,改來改去他起的名字就是個怪,讓人怎麼讀怎麼彆扭。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9日 (二) 16:41 (UTC)[回覆]

    我覺得兩個名詞在意思上沒有什麽明顯的區別,只有字詞的先後次序。zzz……很睏 找我 2007年10月9日 (二) 18:06 (UTC)[回覆]
    當然有區別,「盟軍佔領下的德國」是一個名詞,而「同盟國軍事佔領德意志」是一個主謂賓齊全的句子。前者是說一個國家的一段時期,後者是說一個歷史事件。看條目的內容,顯然是「盟軍佔領下的德國」比較貼切。--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1日 (四) 05:05 (UTC)[回覆]
    我指的是「英國二戰戰備」和「二戰時英國的戰備」。令你誤會,抱歉。zzz……很睏 找我 2007年10月11日 (四) 17:21 (UTC)[回覆]

    「反入侵」三字非常重要[編輯]

    其實無論是「英國二戰戰備」,又或者是「二戰時英國的戰備」都是不嚴謹的名稱,和條目內容有很大出入。「英國二戰戰備」,又或者是「二戰時英國的戰備」一詞指的是二戰時英國所做的所有戰備,包括:1、英國在本土所做的反入侵戰備,2、英國和盟軍一起反攻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戰備,3、英國和盟軍攻打德國本土的戰備等等。大家看看條目的內容,可以很明顯得看到,本條目只包括了第1項的內容,由此可見,該條目英文名翻譯成中文名丟失的「反入侵」三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認為Quarty將原英文條目名「British anti-invasion preparations of World War II」譯為「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是最正確和嚴謹的,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反對意見?--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1日 (四) 19:12 (UTC)[回覆]

    還注意到一個問題,Quarty譯為「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也不嚴謹,因為「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其實還可以包括上面所說的第2項,因為,德國在入侵其他國家,而英國也當然是在反德國的這種入侵,所以也是「反入侵」。因此,我認為「British anti-invasion preparations of World War II」可以直譯為「二戰時大不列顛的反入侵戰備」,這裏大不列顛是指一個區域,而不是指一個國家了,這樣也當然不包括英國派出的軍隊在幫其它國家反入侵時所做的戰備了。這也是英文條目名為什麼用「British」,而不用「United Kingdom」的原因。此外,我還認為可以意譯為「二戰時英國本土的反入侵戰備」,這也是一個好的選擇,不知道大家有何意見?--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1日 (四) 19:39 (UTC)[回覆]
    用「British」,而不用「United Kingdom」的原因不見得是要表現地域性的概念。「British」更常用來表現「United Kingdom的」意思。--百楽兎 2007年10月12日 (五) 04:56 (UTC)[回覆]
    不然用反登陸看看,歐洲戰場當時會需要反登陸的也只有英國,其他德國都可以由陸地抵達。而海獅作戰的前戲要確保空優的目的,一是要保護登陸點,一是要壓制英國艦隊,參考看看。—cobrachen 2007年10月12日 (五) 16:29 (UTC)[回覆]
    「反登陸」不準確,因為條目內容不單止有海岸防線,還講到了內陸的,包括首都附近的防線。--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3日 (六) 06:42 (UTC)[回覆]
    內陸的防禦準備雖然不是第一道放在海邊的,但也是為了這個登陸作戰所作的防禦準備。如果不妥,或者換個二戰初期英國反入侵XXX,加上個時間條件好了。既然想要和原文很接近比較難,那就選個中文意思比較貼切的。—cobrachen 2007年10月13日 (六) 12:52 (UTC)[回覆]
    「二戰初期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也有問題,這個戰備至少包括1、英國軍隊在法國境內反德國入侵的戰備,2、英國本土的反入侵戰備,很顯然,該條目只把第1項內容放入背景介紹,而並沒有當作正式內容。—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3日 (六) 17:22 (UTC)[回覆]
    不然,反本土入侵吧。—cobrachen 2007年10月13日 (六) 19:44 (UTC)[回覆]
    呵呵,Cobrachen的中文不及格,「反本土入侵」一詞有語病,如果一定要把「本土」塞到中間的話,就只能是「反本土遭到入侵」,連起來就是「二戰時英國反本土遭到入侵的戰備」,和我認為可以意譯為「二戰時英國本土的反入侵戰備」一詞比較,明顯後者較佳。—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10月14日 (日) 04:12 (UTC)[回覆]
    我不是說了,記依照原文比較有困難,那就取個中文通順點的,怎麼修辭就看大家討論囉。這個名稱就可以討論這麼久,但是當初這個條目競選優良的時候,居然沒有人去比對一下翻譯的品質,這樣是不是只看到表面,對於內容不怎麼在乎呢?總不能因為長度比較長,或者是主要貢獻者翻譯過的條目多,就可以直接通過吧。這個情況我有投票的已經是第三個了。—cobrachen 2007年10月14日 (日) 13:15 (UTC)[回覆]

    這樣的翻譯品質可以嗎?[編輯]

    我都已經在投票的時候舉出翻譯方面需要校對加強的地方,連aircraft翻譯成戰鬥機都可以放過去,field gun翻譯成反坦克炮也無所謂,難道說投票的時候都沒有和原文稍微參照一下?既然都已經表明是翻譯的,少許沒有翻譯出來,只要不影響意思,也就還好,可是翻譯錯了就會影響到品質,那麼,優良條目的優良所代表的品質的審查在哪裏?條目長度長就夠了?為了一個名稱上面討論這麼多,怎麼最重要的品質反而就這樣給他放過去?有潛力的條目校正過後照樣是條好漢,過去的冬季戰爭不就是這樣。我記得以前對品質的要求蠻高的,怎麼現在好像放鬆了?-cobrachen 2007年10月15日 (一) 01:13 (UTC)[回覆]

    我不敢抱怨,我只希望參加條目審查投票(新條目、優良條目、特色條目等)的朋友至少都能做到從頭到尾逐字看過一遍就好了。--百楽兎 2007年10月16日 (二) 03:38 (UTC)[回覆]
    我來幫助複查吧....不過反入侵那個,我現在覺得真的有必要把它加進去,不管用什麼方式,否則整個條目就文不對題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6日 (二) 03:45 (UTC)[回覆]
    同意百楽兎的意見, 參與新條目推薦, 優良和特色條目評選的維基人更認真一些, 新條目推薦起碼看一下條目的文字, 優良和特色最好能夠逐字看一遍, 對於翻譯的條目, 還要看一下原文, 看看有沒有翻譯上的錯誤. 投支持票容易, 但是選出真正優秀的條目來並不容易--用心閣(對話頁) 2007年10月24日 (三) 03:56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中的6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29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21:2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中的10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4日 (五) 01:03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二戰時英國的反入侵戰備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10日 (日) 03:2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