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錢學森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航天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航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航天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火箭技術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火箭技術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火箭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軍事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軍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軍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畝產萬斤[編輯]

唐戈將下面一段文字刪除,他認為這段文字沒有依據。--Mountain(Talk) 03:17 2005年6月24日 (UTC)

1958年在报纸发表文章,论证一亩土地完全可以生产出万斤粮食,引致之后中国盲目追求亩產量的超标,间接造成1960年代中国的大飢荒 

以錢的科學素養,會寫出那樣的文章,弄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匿名用戶

不知道是怎麼算的,按照太陽在一畝地的一年的輻射能量麼? --Dersonlwd Talk 12:55 2004年3月22日 (UTC)

錢學森老師沒有寫那樣的文章,恰恰相反, 他論證畝產萬斤不現實. 唐戈 23:58 2005年6月23日 (UTC)

唐戈伯伯,你能否給出更細緻的說明,我不是特別了解那段歷史,但我確實在書上見到這個說法,說錢支持畝產萬斤的。--Mountain(Talk) 03:17 2005年6月24日 (UTC)
這事沒有假的。錢老確實論證過畝產萬斤。我見過原文影印件。--louer (talk) 03:38 2005年6月24日 (UTC)
這裏 http://www.boxun.com/hero/oldnews/11_1.shtml --louer (talk) 03:47 2005年6月24日 (UTC)
  • 我記億所及錢學森老師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文章,論證畝產萬斤不現實,我的印象里,在那時後錢老敢站出來說真話。我懷疑印件是偽造的,何以不將報頭印出來?你們應該到國立圖書館細查,網絡上可疑的「文件「靠不住。唐戈 09:02 2005年6月24日 (UTC)
    • 網上網下都有大量的文章提及錢學森論證畝產萬斤的事,其中不乏名聲赫赫的學人。而且也給出了原文和原文章出處。如果有問題,肯定早就被人指出來了。這樣都信不過,還要wiki人親自跑圖書館查的話,大家都累死了。網上的東西當然要存疑,影印件也可能偽造,但我覺得總比個人的「記憶」要可靠很多。而且你是不是也應該為自己的「記憶」和「印象」做一點調查舉證呢。--louer (talk) 14:03 2005年6月27日 (UTC)

再不能確證他的真假情況下,還是暫時不要放在文章里。--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24 2005年6月24日 (UTC)

《糧食畝產會有多少?》作者錢學森 《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 --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12:32 2005年6月27日 (UTC)

你們仔細讀過文章沒有,錢學森文章的原意是畝產萬斤「僅理論上可能」(通過計算光合作用),但實際中不可能實現,這實際上是委婉的否定畝產萬斤。在當時環境下他這麼寫是可以理解的。

畝產文章有另一種可能性:錢學森先生此文可能為當時最高決策利用,甚至可能是後來的官史聲稱最高決策參考了此文,史實未確定前有另一種可能性,所以我補充了「可能為最高決策利用」。--匿名用戶

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1958.6.16
錢學森
「前年賣糧用蘿挑,去年賣糧用船搖,今年汽車裝不了,明年火車還嫌小!」。
這是江西井岡山農民的一首民歌。我們的土地正在農民雙手豪邁的勞動中,付給人們更多的糧食,6月12日青年報第一版上發表了一個動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繼小麥畝產二千一百零五斤以後,又有二畝九分地平均每畝打下了三千五百三十斤小麥。
土地所能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
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里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
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nothing wrong with it. Feng Mai 14:45 2005年8月19日 (UTC)

這個文字沒有作為證據的說服力.不過這些物事是不是事實很難說明.對於錢我們不應該要求他是完人.--浮雲 (留言) 2009年5月19日 (二) 01:44 (UTC)[回覆]

看錢學森的原文,請注意文中的幾句話:「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里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這種語氣是「委婉的否定畝產萬斤」嗎?以錢學森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樣的「科學論證」影響到最高決策不是沒有可能。無論如何,錢學森確實是寫過這篇文章,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由此引來批評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在某些用戶總想刪除這個事實,自己不行就用傀儡或上代理,手段也頗為拙劣,僅僅是把負面評價刪除了事,可笑!—Doctoroftcm (留言) 2009年11月5日 (四) 11:01 (UTC)[回覆]

有兩個問題要劃清界限:(1)錢學森文章的論證本身是對的,還是錯的?(2)文章的歷史影響。

(1)我以為論證本身是對的。這很簡單:對於一畝之(比如)水稻,寫出(碳水化合物)光合作用反應式,以及實驗得到的所需光能,即可估算出最大的產出。錢學森當時可能就是這樣估算的,結果,他發現,有極大的潛力。事實上,現在畝產萬斤已經是現實:一季大麥,一季地瓜,一季水稻,三季總產,超過萬斤。

(2)錢學森當時解釋過,他不通農業,只是一個簡單的估算。領導人怎麼決策,非要以一個外行的論述做依據?必須拿出充分的證據。

現在在一些人的潛意識裏,畝產萬斤,是錢學森人生的一個愚蠢的笑話。其實是自己愚蠢。58年的事,我不知道;70年代,長江兩岸的綱要是畝產800斤(稻、麥),現在是畝產3到4千斤(稻、麥),才三十年,就翻了四倍。原因是這裏潛力很大。錢學森58就算出潛力很大,這是一個很超前的、外行人的估算,簡單而切中要害。—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99.237.126.121對話貢獻)於2009年11月7日 (六) 04:23 (UTC)加入。[回覆]

我認為有兩件事情是很明確的: (1)大躍進是當時毛澤東和共產黨內的一些追隨者、投機者搞出來的,和錢學森無關。如果說當時的當政者因為這篇文章而被誤導,那也只能說明有些人只願意聽到自己想聽的話,責任不在錢學森。無論如何,把大躍進慘劇的責任歸咎於一位流體動力學者的一篇並非發表在非正規科學刊物上的雜談文章,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2)錢學森這篇文章的基礎是基於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光功率強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的理論數值的推算,並且他已經說了,那是最理想情況下的上限,並未說那個產量是在當時確鑿無疑可以實現的。那麼這個數字有可能實現嗎?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在工程領域,科學理論和工程學的進步使得各種應用系統效率逼近理論上限的例子多得很。比如將燃料的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的系統,最早的瓦特蒸汽機的熱效率才1-2%,現代燃氣輪機熱效率接近40%,最新的燃料電池-電動機系統熱效率超過60%。技術在發展,未來的農業系統未必不能實現錢學森預言的那種轉換效率。他的論述過程並沒有偽造事實、剽竊他人成果,最多只能說這篇文章的學術水平不高——再強調一次:這只是一位流體動力學專家發表在非正規科學刊物上的農業方向的雜談文章,不能拿學術水準作為這篇文章的衡量標準。 所以我認為這個段落作為錢學森詞條中的一段,只適合做介紹性說明,並明確這兩個基本事實,不應該引入對錢學森學術水平、個人品德的任何擴展評價,那樣既不客觀也不公正。CaiYZ留言2012年8月9日 (四) 01:55 (UTC)[回覆]

氣功和特異功能[編輯]

我還聽到過更多對錢的議論,指責他對氣功特異功能的曖昧態度,導致各種偽科學現象在中國泛濫。這些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多的憑據。--Mountain(Talk) 09:46 2005年6月24日 (UTC)

錢學森與中醫/氣功的歷史[編輯]

下面文字摘自〈錢學森傳〉:(主文中有聯接)

那是在錢學森即將度完暑假的時候,突然腹瀉、頭痛,高燒達39尤至401,皮膚上出現玫瑰疹斑。錢學森的體質向來不錯,不大生病,而這次患病來勢洶洶。父母急請醫生診治,斷定錢學森染上傷寒。

  禍不單行,錢學森的袓母也與錢學森同時發病。

  傷寒是傷寒桿菌隨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消化道而引起的。傷寒桿菌隨血液流進入肝、脾、髒、腎和骨髓後大量繁殖,產生大量體內毒素,使患者發高燒,嚴重的會造成腸道出血或穿孔,導致死亡。在當年,傷寒是相當嚴重的傳染病。在19世紀50年代,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與俄國之間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中,雙方總共陣亡50萬將士,而其中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作戰而死亡的9倍,達45萬人!

  西醫治傷寒,首選的藥物是具有廣泛殺菌作用的抗生素青黴素。青黴素早年的譯名為盤尼西林,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1928年發明的,1944年才進入中國。所以在錢學森患傷寒的年月,西醫對傷寒幾乎束手無策。

  錢學森的父親求助於中醫。一位中醫給錢學森開了一個偏方,即每日吃三頓豆腐乳鹵加稀飯。錢學森遵醫囑連吃了三個月,傷寒病居然痊癒了!

  這可能是由於「豆腐乳鹵加稀飯」使飲食清淡而乾淨,止住腹瀉,消除了高燒。

  不過,這「豆腐乳齒加稀飯」並非萬應靈丹。錢學森的袓母當時也如此這般治療,卻不治身亡。當然,這可能是因為錢學森年輕抵抗力強,而老祖母畢竟上了年紀。

  錢學森後來回憶說:我在上海讀書時患了傷寒,請一位中醫看,命是保住了,但是卻留下了病根。那位中醫沒有辦法去根,就介紹我去找鐵路上的一個氣功師調理,結果除了病根。練氣功可以在屋裏進行,很適合我,所以在美國時也沒有中斷。

  錢學森對中醫和氣功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始於這場傷寒症。錢學森晚年仍每日堅持練氣功。

  雖然康復了,但是這場大病耽誤了不少時間,使一向用功的他不得不暫時休學一年,在杭州養病。


這是一個從1930年就接受氣功治療並開始練氣功的科學家。到了50多年後的那場大辯論(1988年關於是否支持〈自然〉發表氣功實驗文章),他當然是支持了!

希望這段文字能幫助一些人的理解與認識。


---by: 加拿大小王, 2015-11-12

美國籍[編輯]

不知道那句說1949年錢學森申請加入美國籍有什麼實際的證據?我在網上所能看到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引述,甚至有可能就是來自於維基。不知道有什麼切實的非引述證據?——Cody0531 (留言) 2009年10月31日 (六) 12:23 (UTC) 如果來源很不明確是否考慮應該移除。——Cody0531 (留言) 2009年10月31日 (六) 12:30 (UTC)[回覆]

這裏提到「那時他正在申請加入美國籍。」—Choij (留言) 2009年11月1日 (日) 05:55 (UTC)[回覆]

網易這個來源 是翻譯自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57-61,而後者全文只有一句話「He was seeking U.S. citizenship at the time.」提到了錢申請加入美國國籍的事。注意,在這句話前, 作者用的語氣「Maybe」,卻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證據。 關於錢申請歸化的另外一個證據:江蘇技術師範學院物理實驗中心,其頁面底部已經聲明「 【以上資料均來自互聯網,所有版權均歸原作者】」,而且關於錢申請歸化美國的內容,正是引用的維基百科的本詞條。也即, 維基百科本詞條先說錢提出了歸化申請,然後被這個高校的網站編輯引用了,然後維基百科又反過來引用這個網頁作為錢曾經提出歸化申請的證據,請問這個合理嗎? 因此請刪除關於錢申請加入美國國籍的內容,除非有人能提供更切實的證據,比如美國移民局或相關部門的文件或者其他公開的可靠信息。WIKI 的暱稱留言2012年7月30日 (一) 16:24 (UTC)[回覆]

關於錢申請美國籍的問題,錢的夫人蔣英在接受採訪時候說,是美方希望錢加入美國籍,而錢表示反對,並且在被關押後表示永不再踏上美國國土。見鳳凰衛視的採訪[1]約20分30秒至22分。應該可以認為是美國媒體的一廂情願的報道或者是有意的歪曲。2012年10月29日 (一) 17:15 (UTC)~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準備修改這一段文字,有沒有人有意見? JW19335762743留言2015年5月2日 (六) 22:14 (UTC)[回覆]

錢的資料[編輯]

這些資料隨便都找得到,有興趣的看着把條目寫了。

1、1949國籍問題 這是張純如寫的錢的傳記里說的:Iris Chang,Thread Of The Silkworm,Basic Books, 1995。詳見:

2、畝產萬斤問題 錢一共寫過三篇文章論證。《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載《人民日報》1958年4月29日),《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載《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第三篇是《農業中的力學問題》(載《知識就是力量》1959年8-9期合刊,出版於該年9月)。詳見: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people/qianxuesen19.txt

3、偽科學問題

4、綜合

——bloodoooo (留言) 2009年12月2日 (三) 21:00 (UTC)[回覆]

條目行文[編輯]

如題,現在這樣類似於個人簡歷的格式是不是有些欠妥?Jane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09:29 (UTC)[回覆]

請求對錢學森條目半保護[編輯]

錢學森條目多次被用戶 Sha4912599.16.57.1971.108.168.185加入Blog連結,三者疑似同一人,因為加入的內容完全相同:

較早見諸媒體的平反論文 《鐵證如山:制止浮誇風 錢學森有功》 毛海波 等撰寫 .載2009年11月《美洲時代星期刊》512期.由毛海波教授和威斯頓豪斯研究小組共同撰寫( 毛海波, Patrick Lu, James Hu, 劉雅臻, George C.Cheung

User:Cscen和本人多次將其編輯撤銷,並說明原因:1.Blog不是可靠來源,2.所提供的外部連結無效,3.美洲時代星期刊似乎為子虛烏有之物,Google搜素美洲時代星期刊居然只有錢學森這個條目有結果。

但這些用戶仍然多次加入連結,且不說明原因。現請求對該條目實行半保護。--Doctoroftcm (留言) 2010年11月13日 (六) 11:01 (UTC)[回覆]

完成半保護。--Mountain (留言) 2010年11月13日 (六) 23:21 (UTC)[回覆]
安可 留言請按此 2010年11月26日 (五) 00:45 (UTC)移動完畢[回覆]

提一下吧,豆瓣有用戶認為本條目中存在一些錯誤。[編輯]

只截取一段:

林卯留言? 2013年10月6日 (日) 17:25 (UTC)[回覆]

懇求豆瓣相關人士衝到維基百科幫手改進!—Snorri留言2013年10月6日 (日) 17:48 (UTC)[回覆]

錢學森之問[編輯]

朱清時在2009年的一次講座中提到,「正如錢學森所說:『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1][2]。然而朱清時並未交代這段話的時間、場合、前因後果等情況,也沒有其他材料可以佐證,因此真實性存疑,暫時不應該寫到條目正文中。 Lucho留言2013年10月19日 (六) 14:19 (UTC)[回覆]

外部連結[編輯]

  1. ^ 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 中國科學院網站. 2009-08-25 [2013-10-19]. 
  2. ^ 雷宇、原春琳、朱娟娟. 朱清时警告: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 中國青年報. 2009-08-11 [2013-10-19].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錢學森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4日 (一) 21:04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錢學森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20日 (三) 12:55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錢學森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4日 (二) 16:48 (UTC)[回覆]

李銳的《反思大躍進》出處何在?[編輯]

如題,並未於百度或谷歌上找到這篇文章,唯一接近的是他在1996年出版的專著《大躍進親歷記》。--諸葛徹留言2021年6月21日 (一) 02:1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