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Untitled[編輯]

請注意:無關百科編輯的討論可能被刪除。謝謝諒解。

有地圖麽?[編輯]

沒圖沒真相啦!--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3:40 2005年12月3日 (UTC)

汗!你ptt中毒太深了--Blauncher 13:43 2005年12月3日 (UTC)
古韻兄知道這句話出自何典故嗎?XD --Jasonzhuocn...._交流 14:16 2005年12月3日 (UTC)
不知道。。。--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4:42 2005年12月3日 (UTC)

結果出來了吧,有人加上嗎?128.173.49.5916:40 2005年12月3日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R.O.C(留言)於22:12 2005年12月3日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條目結構[編輯]

我想這個條目的結構非常重要。要能清楚地表述整個選情,必須要條理分明、架構清楚,所以一般新聞報導式的敘事手法必須要被改正。我初步構想如下:總論部分:概述三項選舉的參選狀況,並大致說明選舉結果(包括圖表)。之後說明整體大環境,各政黨在本次選戰中的全國性議題,例如綠的「十八%議題」、藍的「不過半,主席下台」。接下來說明各地選情,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當地的政治環境、歷史恩怨等等,二是選戰過程中的各地方議題及主要候選人的介紹(包括鄉鎮長、議員部分),三則是選舉結果,結果這個部分縣長列得票數、得票百分比(用表格)、議員與鄉鎮長則寫當選席次即可,大家可以把鄉鎮長的結果寫到各個鄉鎮條目之中。接下來要寫的就是這場選舉的影響,可以從對於政黨版塊的重組、政治明星的前途、選後各政黨、政府、國際的反應與檢討來寫。目前想到這樣,歡迎大家討論。--Theodoranian|虎兒 =^-^= 13:29 2005年12月4日 (UTC)

請注意文字內容[編輯]

近來本條目受到多個ip修改,可修改內容十分有爭議,如果該修改者(們)有看到本對話頁,希望能讀下這裏的編輯討論。

百科條目不是新聞專題,請勿用聳動或台灣新聞媒體常用的非正式進行編寫。維基百科是開放給全世界中文使用者賞閱的,這其中包含台灣人、香港人、澳門人、中國(大陸)人、新加坡人、海外僑胞以及世界各地能使用或理解中文的居民,如此近似即時報導或說書的寫作方式請不要在編寫條目時使用,因為這樣只會讓許多人,特別是非居於台灣的人們在閱讀上感到困惑,或是對此次選舉有不夠充分、偏激或不正確的想法。當然,這不是不鼓勵無帳戶者進行修改,只是期盼你能提供更客觀、健全且符合條目需求的資訊。當然,如果編輯上有任何問題,也歡迎你與諸位維基人討論。一個好的條目是要經過眾人的肯定,而非個人或少數人編寫即可完成。阿儒 12:36 2005年12月5日 (UTC)

清理格式[編輯]

我用firefox 2.0看這個條目有些表格的字,顯示會超過範圍,因此將font-size改為90%;若要改回原值95%或100%,將需要清理格式,而不能只是單純的roll back--資訊呆呆 05:11 2006年12月15日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30日 (日) 08:3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