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公司电视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电视公司电视城(英语:CTV Exhibition Center)是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创办的台湾博物馆史上第一个电视博物馆,简称中国电视城,设于中国电视大厦(以下简称“中视大楼”)四楼,1989年2月2日开幕,1990年10月停止营业。

中国电视城入口

概要[编辑]

中国电视城开幕典礼

中国电视城是中视参考日本放送协会(NHK)的NHK摄影棚公园韩国放送公社(KBS)总部的电视参观带之后所设立的电视展览馆。1989年2月2日10:00,中国电视城开幕[1]中国国民党秘书长李焕与中视董事长马树礼联合剪彩,开放观众购票参观。中国电视城设于中视大楼四楼,占地约一千,净面积大约900坪,设有独立的出入口与独立的参观道,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并设置一个综艺摄影棚与两个戏剧摄影棚的参观窗,开放观众参观节目录影实况且不致干扰录影。[2]中国电视城开幕同时举办“电视科技特展”,让观众体验电视节目的制播与发展。[3]依据《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六辑:民国七十七年至七十八年》刊载的中视官方数据,截至1989年12月底,已有58万多人参观中国电视城。

中视曾委托中国电视城举办“电视摄录影剪辑实务进修讲座”,以中视多年来制作及拍摄电视节目之经验,并选邀师资,提供最新器材设备,培训电视摄录及剪辑之专业人才[4]

1987年1月23日,中视文化公司扫描线周刊》刊登专文,把七先生武媚娘漫画化,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中国电视城。[5]1990年10月,因考虑中国电视城营运与安全难以兼顾,经审慎检讨评估后,中国电视城停止营业。[6]中国电视城停止营业之后,2000年代上半期,中视文化公司总部从台北市大安区仁爱路三段19号1楼(百龄大厦)迁入中国电视城原址。2007年12月,中视文化公司总部迁至中视第二大楼五楼[7]

结构[编辑]

中国电视城分为“中视环廊”、“新闻馆”、“节目馆”、“电视博物馆”、“特效馆”、“多媒体馆”、“奇妙的电视屋”与“休闲区”等部位。

中视环廊
“中视环廊”展示项目有“进门上电视”、“贝贝剧场”、“面面都是戏”、“明星环廊”、“《灵山神箭》里的怪兽特技”、“360度环形景观摄影”、“中视的姊妹台”、“世界三种彩色电视系统的比较”、“金钟之窗”、“大萤幕”与“幸运观众计数显示器”。
“进门上电视”是在中国电视城入口处设置一台250吋彩色电视机,其在中国电视城开幕当天播的是李焕演讲实况。[8][9]“幸运观众计数显示器”是在“天官赐福”雕像双手中安装一组红外线感应器统计及显示参观人数,在参观人数每满一万人时自动开启雕像头上的彩球,彩球开启后会飘下一堆彩纸与一张幸运彩券;参观者凭彩券到城内纪念品店即可免费兑换一台柯尼卡相机,但中视员工不得兑换。[10]
从“中视环廊”搭乘电扶梯上四楼,即可进入城内。城内以不同颜色标示各展览馆之性质:绿色是“新闻馆”,黄色是“节目馆”,红色是“电视博物馆”,蓝色是“特效馆”,灰色是“休闲区”。
新闻馆
“新闻馆”以16台电视机展示全球各国的电视节目,以大耳朵中耳朵小耳朵接收全球各国的电视节目。“新闻馆”展示项目有“祭孔大典转播实况模型[11]、“越洋转播世界棒球赛的线路图”、“电传新闻”、“电传视讯”、“电视新闻哪里来”、“电视新闻怎么制作的”、“体育转播”、“中视气象台”、“出生入死的记者”、“客串主播记者”、“客串气象播报员”、“影像实验室”等。“祭孔大典转播实况模型”是小人国主题乐园提供的。[12]
“中视新闻中心 青云剧场”仿造中视新闻的主播台,让参观者客串中视主播;参观者可请服务人员拍摄自己客串中视主播的彩色电脑传真照片,但须支付工本费新台币数十元。[12]
节目馆
“节目馆”是全城最大的展览馆,展示项目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电脑字幕”、“节目的播映和品管”、“影集的选购、翻译配音”、“卡通的原理、原画与背景”、“卡通摄影机”、“倒置的空间”[13]、“音响实验室”、“剧装展示屋”、“电视节目的美术作业”、“美术图卡的制作”、“美术道具图”、“大家一起来演戏”[14]、“大家一起来作秀”、“影棚参观区”、“现场指导手语”、“中视八个摄影棚及其装备”、“节目的副控作业”、“节目的录影作业”等。
“倒置的空间”简称“倒置屋”,是一个地板在上、天花板在下的房间,配合镜头的运用即可营造飞檐走壁的画面。“音响实验室”是利用振幅调变、频率改变或重复播放等方式改变参观者的声音。“剧装展示屋”是仿造中视服装间设置的服装美术馆,让参观者了解各节目所需服装的保存方式;参观者可以借这些服装来穿,在城内几个特定区(例如唐朝宫廷景、森林景等)里拍照留念。“影棚参观区”是参观者只能透过参观窗观看的区域,可以看到第一摄影棚与第三摄影棚的实际录影情形;而第一摄影棚是中视最大的综艺棚,第三摄影棚是中视最大的戏剧棚。[15]
全城有三个摄影棚比例模型八点档连续剧陈圆圆》、益智节目《大家一起来》与综艺节目欢乐假期》的录影现场。[12]
电视博物馆
“电视博物馆”展示项目有“中外电视发展简史”、“电视的原理”、“电视机的结构与试播”、“摄录影机的发展”、“超小型摄影机”、“录像带的种类”、“超级VHS”、“数字电视”、“影碟机”、“太阳能电视与太阳能收音机”、“液晶电视”、“随身看录放影机”、“立体电视”、“磁卡相机”、“小耳朵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中国第一座33⅓转播唱机唱片”、“节目的播出中枢”、“中视的发射台”、“立体激光成像”。
多媒体馆
“多媒体馆”经常放映多媒体幻灯片,且展示投影电视、电视墙;每逢例假日,常邀请明星于该馆表演。
特效馆
“特效馆”介绍电脑与电视结合以后的发展,展示项目有“电脑世界”、“电脑影像处理”与“奇幻人间”。“电脑世界”以电脑展示电视节目收视率、唱片销量、录像带销量、电影票房等,“电脑影像处理”让观众与电脑中的明星影像合拍一张照片,“奇幻人间”可以让观众与卡通中的虚构角色合拍一张照片。
“奇幻人间”是利用电视镶嵌技术,参观者站在摄影机前,服务人员拍下参观者影像后选择播放其他背景的录像带,将参观者影像与背景重叠,可以产生人力无法达成的布景效果,例如在海底走路。[16][8]
休闲区
“休闲区”设有餐饮区与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设备,后者可让儿童电脑游戏中学习英文数学唐诗三百首
出口
出口设有纪念品店与一个免费为参观者盖纪念章的小木偶,出口画廊常态举办画展与摄影展。小木偶会说国语;纪念章上标示民国纪元的参观年份与参观季节,格式如“中华民国78年春”。
纪念品店贩卖电视节目录影时常用的道具。小木偶是耗资日币三百万元购入的,会在盖纪念章时向参观者说:“您好!我是您的好朋友小木偶。谢谢您光临中国电视城,现在让我为您盖上纪念邮戳。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为您留下愉快的回忆!我们会时常更新展览内容,欢迎您再度光临,谢谢!”[17]

特色展示品[编辑]

立体魔幻电视[18]
中国电视城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展示品是中视工程部于1989年10月29日研发完成的“国产第一台立体魔幻电视”[19],是将电视上的人物影像透过半透明镜子(half mirror)照射在实物上,产生虚实难分的效果。立体魔幻电视的节目包括:①主持人曾庆芳浣熊的对话,②伍思凯演唱〈生日快乐〉,③一群儿童表演的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及民族舞蹈
录影前,先订制一个给立体魔幻电视使用的封闭木架,木架内外都被漆黑,木架内布置的实物有录放影机、花瓶、小玩偶、小葫芦与一些小摆饰物,灯光吊在木架内上方以专门投射实物。木架内中间有一面以45度角摆放的半透明镜子,渗透率与反射率各为50%,下方放置一台电视机,电视萤幕四周都被黑板遮住。
录影时,摄影棚中间作一个高台。台上及四周,包括背景,都以黑色布幕布置。表演者尽量穿着彩色鲜明或白色亮丽的衣服。摄影的同时,比对镜子上的表演者与实物是否都在一定的位置上;比对好了,就会出现立体效果。摄影完成后,运用Ampex影像特效机(Ampex Digital Optics,简称ADO)把画面反过来,原来的左边变成了右边,原来的右边变成了左边。以录放影机播放影像,电视萤幕上呈现的影像是反的;但是反射在半透明镜子上的影像,由于负负得正,就变成正的。观众从窗口向内看,就会看到电视机里的表演者在实物上表演了。
智能机器人[20]
这是中国电视城委托国立中央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张荣森设计制造的机器人,是中视开播20周年的献礼。它是一个“非工业用机器人”,有遥控传输系统可以和主人互通,作引导、警卫、趣味问答等服务。它会走路、点头、摇头,有辨识能力,会与人打招呼、握手、合照。它的外型看似古代中国将军,是全球第一个具有东方造型的机器人。为了设计制造它,张荣森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张培鑫、李宏财、刘志辉等。
张荣森介绍,这个机器人是一个“非工业用机器人”,它有摄影机可以观察四周,有遥控传输系统可以和主人互通,做引导、警卫、趣味问答等服务。张荣森说,它的制造过程是:“今年(1989年)7月初,中视锺总经理(锺湖滨)把他的构想告诉我,委托我设计一个在电视城内服务的机器人。我们也认为国内第二代的机器人(的时代)应该开始了,随即展开设计的工作。由于求好心切,机器人制造过程中,曾经多次修改,增加许多功能,如保护系统的装置、电池的改装、摄影机性能的加强。几乎所有零件试了又换、换了又试,投入时间、器材、费用、人力都超过预期三倍以上;其间由于中国电视城及中视工程部的支持,方能一一克服困难,终于使它诞生。”
1989年10月31日,这个机器人常驻中国电视城表演;同日15:00,中视在中视大楼中庭举办20周年庆祝酒会[21],它在会中招待贵宾;同日晚间,它在中视20周年晚会《巨星灿烂》中亮相。
中视综艺节目《欢乐假期》末代布景环景摄影照片
台湾摄影工程师黄耿昭全景相机装上脚架,摆在《欢乐假期》末代布景中央,拍摄成一幅长13.96米、宽2.5米的环景摄影照片,嵌入中国电视城的环廊长期展示;参观者走入其间,就像置身在《欢乐假期》摄影棚内。[22]这张照片是黄耿昭专程寄往瑞士沖洗的。[9]

注释[编辑]

主要资料来源
  1.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六辑:民国七十七年至七十八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90年6月30日出版,第204页。
其他注释
  1. ^ 方圆,〈中国电视城为电视史写下崭新的一页〉,《扫描线周刊》第163期(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17日出版)第18页。
  2. ^ 1980年代的中视大楼[永久失效链接]
  3. ^ 方圆,〈中国电视城为电视史写下崭新的一页〉,《扫描线周刊》第163期(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17日出版)第18页。
  4.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六辑:民国七十七年至七十八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90年6月30日出版,第193页。
  5. ^ 〈七先生带您逛中视电视城〉,《扫描线周刊》第57、58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7年1月23日出版)第7至11页。
  6.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七辑:民国七十九年至八十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92年6月30日出版,第165页。
  7. ^ 中視文化公司總部搬遷相片集.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8. ^ 8.0 8.1 方圆,〈中国电视城为电视史写下崭新的一页〉,《扫描线周刊》第163期(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17日出版)第19页。
  9. ^ 9.0 9.1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2页。
  10. ^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2至23页。
  11. ^ 各馆展示项目以引号标注者皆为当时所用标题,以下皆同。
  12. ^ 12.0 12.1 12.2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3页。
  13.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六辑:民国七十七年至七十八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90年6月30日出版,第179页。
  14. ^ 郎玉衡 著,张潭礼 摄影,彭年 校订,《电视在革命:明日的电视世界》,正中书局1990年12月台初版、1991年4月修一版,ISBN 957-09-0298-1,第173页。
  15. ^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4页。
  16. ^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4至25页。
  17. ^ 吴玲玲,〈中国电视城隆重揭幕〉,《扫描线周刊》第161、162期合刊本(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2月3日出版)第26至27页。
  18. ^ 郎玉衡 著,张潭礼 摄影,彭年 校订,《电视在革命:明日的电视世界》,正中书局1990年12月台初版、1991年4月修一版,ISBN 957-09-0298-1,第80至82页。
  19. ^ 台北讯,〈国产首部立体魔幻电视 中国电视城明起展出〉,《中央日报》1989年10月30日13版。
  20. ^ 〈第一部国人自制非工业用智能机器人 十月三十一日在中视亮相并长驻中国电视城〉,《扫描线周刊》第200期(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11月3日出版)第46至47页。
  21. ^ 〈中视二十岁生日 嘉宾云集,闹热纷纷〉,《扫描线周刊》第200期(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11月3日出版)第8页。
  22. ^ 林林,〈“中国电视城”引进三度空间、立体多媒体最新科技〉,《扫描线周刊》第149期(中视文化公司1988年11月11日出版)第42至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