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Emir Kusturica
导演
国籍 塞尔维亚
民族塞尔维亚族
出生 (1954-11-24) 1954年11月24日69岁)
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
职业电影导演编剧
配偶玛雅·库斯杜力卡塞尔维亚语Маја Кустурица
奖项
康城影展
金棕榈奖
1985年爸爸出差时
1995年地下
最佳导演奖
1989年流浪者之歌塞尔维亚语Дом за вешање
费比西奖
1985年爸爸出差时
其他奖项
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银狮奖
1998年黑猫白猫塞尔维亚语Црна мачка бели мачор
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长片银狮奖
威尼斯影展费比西奖
1981年你还记得杜莉贝尔吗?塞尔维亚语Сјећаш ли се Доли Бел
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1993年亚利桑那梦游英语Arizona Dream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塞尔维亚语Емир Кустурица罗马化:Emir Kusturica,1954年11月24日),塞尔维亚电影导演[1][2][3]。他曾两度夺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也获得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4][5]。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在2007年9月8日与安娜·伊万诺维奇耶莱娜·扬科维奇亚历山大·乔尔杰维茨塞尔维亚语Александар Ђорђевић (редитељ)一起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塞尔维亚国家大使。他目前居住在木头村塞尔维亚语Дрвенград,这是他为了拍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Život je čudo》所创造的村落。

生平[编辑]

早期[编辑]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出生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年轻的艾米尔生长在一个波斯尼亚穆斯林家庭[6],父母分别是Murat Kusturica(一位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政府工作的记者)与Senka Numankadić(一位法庭秘书[7],他也是家中的独生子。

库斯杜力卡在1978年从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 in Prague)电影学院毕业后,他开始在前南斯拉夫执导电视短片。他在1981年首次执导剧情片你还记得杜莉贝尔吗?》(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并赢得该年度的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作金狮奖。从1981年到1988年,他在萨拉热窝表演艺术学院(Akademija Scenskih Umjetnosti)及露天舞台奥巴拉(Otvorena scena Obala)分别担任讲师及艺术总监。

他的第二部剧情片《爸爸出差去》(1985年)赢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并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同时与西德兰(Abdulah Sidran)合作编写《你还记得杜莉贝尔吗?》与《爸爸出差去》的剧本。库斯杜力卡在1989年以《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获得更多赞誉,入围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并获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8],电影描述吉普赛人文化和遭到剥削的青年

1990年代[编辑]

库斯杜力卡在1990年代继续产出高度评价的电影,包括他在美国制作的首部作品荒诞喜剧梦游亚利桑那》 (1993年)与第二度获得金棕榈奖殊荣的黑色喜剧史诗电影《地下》(1995年)[9],这是根据著名塞尔维亚剧作家杜尚·科瓦切维奇(Dusan Kovacevic)的剧本改编的[10]

1998年,他以电影《黑猫,白猫》(Black Cat, White Cat)赢得了威尼斯影展银狮奖,剧情描述一个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的吉普赛人。电影的配乐则是由贝尔格莱德乐团禁止吸烟乐团来作曲。

2000年以后[编辑]

2009年

库斯杜力卡在2001年执导《巴尔干庞克》,这是一部关于禁止吸烟乐团的纪录片与演唱会电影 ,在电影中他是乐队的成员之一。他在2005年受邀担任康城影展竞赛长片评审团的主席。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在2007年创作歌剧《流浪者之歌》,并于2007年6月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首映。他在2007年7月担任玛奴乔(Manu Chao)音乐录影带单曲《Rainin In Paradize》的导演。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在2007年12月中旬宣布成立库斯滕多夫国际影展(Küstendorf Film Festival)[11],首届影展于2008年1月14日至21日间举行。

他后来以阿根廷足球明星马拉多纳拍摄纪录片《马拉多纳:库斯杜力卡球迷日记》(Maradona),这部电影最初在2007年5月于意大利首映,并在2008年康城影展上于法国首映。《请对我承诺》(Promise Me This)则于2007年康城影展上首映[11]

演出[编辑]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在法国导演派提斯·勒贡(Patrice Leconte)执导的2000年电影《雪地里的情人》(The Widow of St. Pierre)中首次登台演出。他也在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执导的电影《义贼鲍伯》(The Good Thief)中饰演一位电吉他音乐家

争议[编辑]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与他的电影在国内及国外都存在争议。《地下》的脚本由杜尚·科瓦切维奇塞尔维亚语Душан Ковачевић所创作,部分资金来自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因此引起争议[12]。这部影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详细描述南斯拉夫的历史,并以20世纪90年代的冲突来结束。一些批评家声称库斯杜力卡对于南斯拉夫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亲近塞尔维亚[13]。而一些知识分子宣称,电影包含亲塞尔维亚观点的宣传[14][15]。法国哲学家伯纳德-亨利·莱维法语Bernard-Henri Lévy则拍摄一部电影批评《地下》[14]

家庭[编辑]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与玛雅·库斯杜力卡目前育有二个子女[16]

宗教信仰[编辑]

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长Alfonso Petersen在2009年3月赠送市钥予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在2005年于黑山靠近新海尔采格萨维纳修道院接受塞尔维亚东正教洗礼,并以尼曼雅·库斯杜力卡的名义成为东正教教徒[17][18]

政治观点[编辑]

库斯杜力卡在2007年塞尔维亚议会选举中表态支持塞尔维亚总理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与他所属的塞尔维亚民主党。他在2007年也支持塞尔维亚运动团结- 科索沃属于塞尔维亚(Косово је Србија),反对科索沃单方面脱离塞尔维亚[19]

作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Movie-maker, musician, architect: Emir Kusturica is coming to Lond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erbian movie-maker has built his own village and starred with the No Smoking Orchestra" by David Hutcheon, TIMES, May 2, 2009
  2. ^ Finding roots in a reel Balkan village - Bosnian-born director Emir Kusturica builds a small town celebrating his embrace of a Serbian ident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Tracy Wilkinson, August 13, 2007
  3. ^ Kustu.com - Official Web S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y
  4. ^ Politika. Politika.rs.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1). 
  5. ^ Ministere de la culture. Culture.gouv.fr.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6. ^ Halpern, Dan. The (Mis)Directions of Emir Kusturica. The New York Times. 8 May 2005 [29 March 2010]. 
  7. ^ Croatia. INTERVIEW: EMIR NEMANJA KUSTURICA, ''Globus'', February 2009. Globus.com.hr. [2010-04-02]. [永久失效链接]
  8. ^ Festival de Cannes: Time of the Gypsies. festival-cannes.com. [2009-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9). 
  9. ^ Festival de Cannes: Underground. festival-cannes.com.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10. ^ Biography. Kustu.com.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11. ^ 11.0 11.1 Festival de Cannes: Promise Me This. festival-cannes.com. [200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12. ^ Emir Kusturica: Encyclopedia II - Emir Kusturica - Controversy. Experiencefestival.com.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13. ^ Emir Kusturica: Encyclopedia II - Emir Kusturica -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festival.com. [2010-04-02]. [永久失效链接]
  14. ^ 14.0 14.1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4/may/15/film.cannes2004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rb director tries for third triumph
  15. ^ http://www.nytimes.com/1995/12/05/movies/dispute-leads-bosnian-to-quit-films.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spute Leads Bosnian to Quit Films
  16. ^ Halpern, Dan. The (Mis)Directions of Emir Kusturica. The New York Times. 8 May 2005 [29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 
  17. ^ Article about Kusturica's religion on. Pionirovglasnik.com. 2005-07-26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6). 
  18. ^ News of Kusturica's baptism on passagen.se. Hem.passagen.se.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19. ^ Iva Martinović. Radio Slobodna Evropa article. Slobodnaevropa.org. 2007-11-12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参考书目[编辑]

  • Gocic, Goran: "The Cinema of Emir Kusturica: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Wallflower Press, London, 2001.
  • Irodanova, Dina: Emir Kusturica.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2.
  • Imsirevic, Almir: "Based on a Truth Story", Sarajevo, 2007.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