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抬头汉字文化圈文书的书写习惯,可分为挪抬平抬单抬双抬三抬多种。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行文一般已不再使用“抬头”这种中国传统书写习惯,姓名前不再加空格或换行顶格书写。但在“此致敬礼”等极少数书信俗语中仍旧保留了这种书写习惯。

规章[编辑]

道光二十九年科场条例[编辑]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科场条例》:“祖、宗、列圣、世德、圜丘、方泽以上俱系三抬字样,敬谨书写。圣天子、圣主、圣谟、圣训、帝德、圣朝、盛世、孝治、明诏……以上俱系双抬字样,谨略举其概,行文时各宜检点。朝廷、国朝、国家、龙楼、凤阁、玉墀、上苑、太液、各宫、殿、门名,以上俱系单抬字样。”

种类[编辑]

挪抬[编辑]

挪抬指的是为表示尊敬,在人名及称谓的前面留一个字的空白(相当于一个全形空格“ ”)。现时于香港公函中会以“ 贵”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如“ 贵公司”、“ 贵校”。中华民国将挪抬用于正式文件上的致敬,例如“国父 孙中山先生”或“先总统 蒋公”。有时公司行号尊称客户亦会使用,例如“本公司的 各位用户您好”。亦用于公文称谓用语加上期望或目的用语,如“ 钧鉴 请(希)鉴核”、“ 勋鉴 请办理见复”或“ 请查明见复”。

需注意的是,《圣经》并没有使用抬头,存在空格是由于基督教对“神”和“上帝”称谓的争议[与来源不符],有的神学家主张用“神”、有的主张用“上帝”[1]共同出版《圣经》时为了排版方便,就在“神”之前空一格,以与两个字的“上帝”同字数[原创研究?]。英文的圣经使用首字母大写的God来表示耶和华(真神),而使用首字母小写的god来代表“假神”;在以“神”翻译God一词的中文版本中,首字母大写的God会用挪抬(空格)来表示,而首字母小写的god则没有。至于以“上帝”翻译首字母大写的God的版本,则用“神”一词来翻译首字母小写的god,二者均不挪抬。例如出埃及记第34章14节的经文:

for thou shalt worship no other god: for Jehovah, whose name is Jealous, is a jealous God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2]

不可敬拜别;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上帝,名为忌邪者。

——新标点和合本(上帝版)[3]

不可敬拜别;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 神,名为忌邪者。

——新标点和合本(神版)[4]


范例[编辑]

  • 请 用户提高警觉,小心骗徒就在你身边。
  • 烦请 贵公司尽早回复。
使用了挪抬的牌匾(慈湖陵寝

平抬[编辑]

平抬,是更加尊敬的书写方式。使用时将人名直接换行顶头(换一行顶格书写)。如:

,或是书牍的结尾敬语如问候语及申悃语,如


传统书信提到收信者的兄弟和子侄时用。在过去帝制时期,常见于官员上奏的公文,但现已较少使用。[来源请求]

单抬[编辑]

单抬是另行高出一格书写。传统书信提到收信者时用。称受信人及其尊长,高于寻常各行一格。[5]

双抬[编辑]

双抬是信首称受信人的名字称呼,以及内文提及受信人之父母或祖父母,都比寻常各行高三或二格。[5]

三抬[编辑]

《历代宝案》中对皇帝诏书的记录

三抬是另行高出三格书写,比双抬更加尊敬。在极正式的书信中,称“”、“上帝”、“陛下”(只限对帝王的上行文书,如奏章等)、“孔子”等,及受信人之“祖宗”均为应三抬的字样。

例如清代皇帝诏书的首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可以写如右图所示:其中“天”字高出三格书写,以示皇帝对天的尊敬;“皇帝”的“皇”字则高出两格(双抬),比“天”字矮了一格,以示皇帝的尊贵(一说皇帝的尊贵程度不及天而是双抬而非三抬)。

三抬的写法今日已经罕用。

其他语言的抬头[编辑]

抬头制度不仅被应用于汉文文书中,在清代的满文、蒙文等文书的书写时也同样遵循这一制度。

参考文献[编辑]

  1. ^ 委辦譯本 聖經 | 文理《委辦譯本》 | YouVersion.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6). 
  2. ^ Exodus 34 | ASV 圣经 | YouVersion (英语). 
  3. ^ 出埃及记 34 | CUNPSS-上帝 圣经 | YouVersion (中文(中国大陆)). 
  4. ^ 出埃及记 34 | CUNPSS-神 圣经 | YouVersion (中文(中国大陆)). 
  5. ^ 5.0 5.1 陈耀南著,《应用文概说》,香港,山边出版社,第39页

外部链接[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