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薩里奧·朱加什維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薩里奧·伊萬·澤·朱加什維利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 ივანე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喬治亞語
Виссари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俄語
據說的唯一一張維薩里奧·朱加什維利的照片,出自他的墳墓,但真實性尚未確認
出生1850
 俄羅斯帝國高加索總督區提弗利司省大利羅英語Didi Lilo
逝世1909年8月25日(1909歲—08—25)(58—59歲)
 俄羅斯帝國提弗利司
職業鞋匠
配偶葉卡捷琳娜·格拉澤
兒女米哈伊爾
喬治
約瑟布
父母瓦諾·朱加什維利(父親,1825–1898)

維薩里奧·伊萬·澤·朱加什維利喬治亞語ბესარიონ ივანე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羅馬化Besarion Ivanes dze Jughashvili[註 1]),俄文名字維薩里奧·伊萬諾維奇·朱加什維利(俄語:Виссари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通稱別索(約1850年—1909年8月25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三任最高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之父。維薩里奧出生在喬治亞大利羅英語Didi Lilo一個農奴制下的農民家庭,年輕時來到提弗利司一家製鞋廠當鞋匠,之後應別人的邀請,在哥里開了字的店鋪,邂逅了未來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格拉澤,兩人生了三個兒子,史達林是小兒子。雖然外界覺得他「聰明、很驕傲」,他的店鋪還是關門了,還有酗酒的嚴重問題,最終於1884年舉家搬回提比里西,重新回工廠上班。自那時起,他就很少見妻子和兒子,之後的人生也不為人所知,除了於1909年因肝硬化去世。

家史與早年[編輯]

維薩里奧·朱加什維利的家人鮮有人知道。祖父扎扎·朱加什維利(1798–1847)1801年曾被流放到東喬治亞英語Georgia within the Russian Empire卡爾特利卡赫蒂),1804年參加米蒂烏萊蒂叛亂英語1804 Mtiuleti rebellion,反抗俄羅斯帝國。扎扎可能有奧塞提亞人血統,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里認為他出生於靠近現南奧塞提亞哥里,但該說法未經證實[1][註 2]。扎扎躲避起義運動,搬到大利羅英語Didi Lilo,距首都提弗利司(現提比里西)16公里的一個村莊。他在巴杜爾·馬查貝利王子家當農奴,照料葡萄園。他最初有個名叫瓦諾的兒子(瓦諾是伊萬的喬治亞語縮略詞),之後又有了喬治和維薩里奧,兩人可能在1850年左右出生[1][2]。瓦諾可能在維薩里奧快要50歲時早夭,喬治則當上旅館老闆,直至被強盜殺死[2]

維薩里奧來到提弗利司,到G·G·阿德爾哈諾夫(G.G. Adelkhanov)製鞋廠工作時,已無家人依靠[1]。那時維薩里奧會識字,可能在提弗利司學會亞美尼亞語亞塞拜然語俄語,以及母語喬治亞語[3]。1約870年,他應邀搬到提弗利司75公里外的哥里,為駐紮當地的俄軍製鞋[2]。哥里當時是個小鎮,人口僅7000人左右,亞美尼亞人占多數,喬治亞人數量較多,俄羅斯人、阿布哈茲人奧塞提亞人占少數。1871年是城鎮發展的重要節點,外高加索鐵路的分支將城鎮連接到提弗利司及石油出口大港波季[2]

哥里時期[編輯]

朱加什維利小兒子約瑟布·朱加什維利,他是朱加什維利唯一一個活過童年的孩子,長大後改名為約瑟夫·史達林。圖片攝於1894年
朱加什維利妻子卡卡·格拉澤,攝於1892年
2016年,朱加什維利在哥里的舊居。一家人住在左邊的一個房間,店鋪在地下室。該建築現為哥里史達林紀念館

朱加什維利在靠近軍營的俄羅斯區(Russian Quarter)開了一家店。1872年(一說1874年),他娶了當時可能16歲的女傭卡卡·格拉澤[4][註 3]。 卡卡樣貌出眾,臉上有雀斑,留著赤褐色的頭髮。她出生在哥里附近的甘巴雷利村(Gambareuli),幼年喪父,其後搬到鎮上[5]。兩人生了三個男孩,大兒子米哈伊爾(1875年2月14日生)和二兒子喬治(1876年12月24日生)分別在兩個月和六個月時夭折[6][7],剩下小兒子約瑟布(1878年12月6日生)[註 4]。蒙蒂菲奧里認為,米哈伊爾夭折後,朱加什維利開始酗酒,婚姻關係開始惡化[6]。歷史學家史蒂芬·考特金也指出外界謠傳卡卡不忠,給他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在約瑟布出生後,好幾個人都說是孩子的父親。然而,考特金承認「卡卡花不花心、濫不濫交的問題尚未定論」,「未有可靠來源證實史達林的母親可能有婚外情」,認為朱加什維利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父親[8]

朱加什維利的店鋪剛開業,經營情況不錯,有十名員工,外加學徒,一家人最初享受著水平較高的生活。一名前學徒後來說自己經常在他們家看到黃油,當時黃油對於大多數喬治亞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珍饈。然而,考特金認為他們家的生活很平庸,吃的都是些常見的食品,例如羅比奧亞美尼亞脆餅巴德里亞尼[9]。但是朱加什維利有酗酒的習慣,當時喬治亞流行用酒來付帳,而不是用錢,這給他的生意和家庭帶來了不利影響[10][8]艾薩克·多伊徹認為朱加什維利無法提升自己的地位,「當自己的主人」,很可能是酗酒和意志消沉導致的[11]。該說法得到羅伯特·約翰·瑟維斯的認同,他指出朱加什維利沒有改變思維,製造當時很流行的歐洲風格鞋子,反而貫徹傳統的喬治亞風格,認為卡卡的謠言可能是他酗酒的主要原因[12]。朱加什維利經常會喝醉酒打卡卡(卡卡經常會還手)和約瑟布,或是在公共場合鬥毆,外號「瘋子別索」因而得名[13]

晚年與去世[編輯]

朱加什維利在喬治亞泰拉維的墳墓。墳墓最初外觀平平,據信到1972年才發現是他的墳墓。

1884年,朱加什維利離開家人,搬回提弗利司[8][註 5],回到曾經工作過的阿德爾哈諾夫鞋廠。他給卡卡寄了錢,希望得到諒解,但以失敗告終[14]。朱加什維利得知卡卡讓約瑟布上學,沒有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當鞋匠,因而感到不安[15],這導致約瑟布1890年1月發生嚴重事故,被輕便敞篷馬車英語phaeton (carriage)撞成重傷[16]。朱加什維利匆忙趕回哥里,帶兒子去提弗利司的醫院看病,約瑟布康復後在阿德爾哈諾夫鞋廠當學徒[17]。卡卡非常反對這個做法,她利用教會的關係,將約瑟布帶回哥里,讓他繼續完成學業,當一名牧師[18]。這也是朱加什維利最後一次見到妻子和兒子,約瑟布離開提弗利司後,他切斷了與他們的聯繫及經濟支持[19]

約瑟布離開提弗利司後,朱加什維利離開了阿德爾哈諾夫鞋廠,在亞美尼亞集市的一個鞋攤當過一段時間的鞋匠,之後的行動不為人知[20]。他還和約瑟布保持聯絡,偶爾會給他寄去自己親手做的鞋[21]。朱加什維利還在約瑟布的人生中扮演了最後一個角色,1900年1月,約瑟布因朱加什維利首次入獄,當時朱加什維利離開大利羅,但沒有摘掉鄉下人的身份,而是繼續以農民的身份,在當地欠稅。約瑟布代替仍在提弗利司的父親朱加什維利入獄的原因未有記載,但考特金認為這是警方在警告當時開始投身革命運動的約瑟布[22]

1909年8月,朱加什維利罹患結核病結腸炎慢性肺炎,住進提弗利司的米哈伊洛夫斯基醫院[23]。1909年8月12日,他因肝硬化離世,只有一位鞋匠同事出席了他的葬禮。之後他被葬在泰拉維的一個無標記的墳墓[24],具體地點無人知道,直至1972年前喬治亞共產黨第一書記英語First Secretary of the Georgian Communist Party坎迪德·內斯托羅維奇·查克維亞尼前去尋找,才確定具體位置,但朱加什維利的遺體是否仍得到保留,就不得而知[25]。查克維亞尼之前有找過幾張朱加什維利的照片,給史達林確認,但史達林無法確認照片中哪位是父親[26]。據說朱加什維利有唯一一張照片,但真實性不得而知[27]

注釋[編輯]

  1. ^ 此據約瑟夫·史達林出生證
  2. ^ 史蒂芬·考特金認為扎扎「可能生活在奧塞提亞的一個臨時的村莊,但未指明具體名字(Kotkin 2014,第25頁),但這沒有太大的影響:羅伯特·約翰·瑟維斯解釋「幾個世紀以來,高加索人在當地不斷遷徙」,表示該說法也解釋了史達林晚年的行為,「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山裡的人不及山谷城鎮的居民文明」(Service 2005,第18頁)。另外,唐納德·雷菲爾德英語Donald Rayfield認為「史達林可能有的奧塞提亞血統之於格魯吉亞或俄羅斯的歷史,比不上亨利·都鐸的威爾斯血統之於英格蘭歷史」,換句話說,完全不重要(Rayfield 2004,第473頁,注2)。
  3. ^ 蒙蒂菲奧里和雷菲爾德認為婚禮於1872年舉行(Montefiore 2007,第17頁和Rayfield 2004,第5頁),考特金則認為是1874年。考特金也表示蒙蒂菲奧里提出的16歲時間點不正確,蒙蒂菲奧里的觀點是「結婚後的九個月,1875年2月14日」(Kotkin 2014,第742頁,注21)
  4. ^ 約瑟布後來改名為約瑟夫·史達林。
  5. ^ 蒙蒂菲奧里(Montefiore 2007,第29頁)認為朱加什維利在約瑟布感染天花後離開,但考特金(Kotkin 2014,第20頁)認為事件無關聯,朱加什維利在天花疫情前就離開了,他是因為打了哥里的警察局長,而被要求離開。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Montefiore 2007,第19頁
  2. ^ 2.0 2.1 2.2 2.3 Kotkin 2014,第15頁
  3. ^ Rayfield 2004,第6頁
  4. ^ Kotkin 2014,第16頁
  5. ^ Montefiore 2007,第17頁
  6. ^ 6.0 6.1 Montefiore 2007,第20頁
  7. ^ Kotkin 2014,第17頁
  8. ^ 8.0 8.1 8.2 Kotkin 2014,第20頁
  9. ^ Kotkin 2014,第19頁
  10. ^ Montefiore 2007,第23頁
  11. ^ Deutscher 1966,第4頁
  12. ^ Service 2005,第16–17頁
  13. ^ Montefiore 2007,第24頁
  14. ^ Montefiore 2007,第31頁
  15. ^ Montefiore 2007,第29頁
  16. ^ Kotkin 2014,第21頁
  17. ^ Kotkin 2014,第22頁
  18. ^ Kotkin 2014,第22–23頁
  19. ^ Kotkin 2014,第23頁
  20. ^ Kotkin 2014,第25頁
  21. ^ Kotkin 2014,第49頁
  22. ^ Kotkin 2014,第48–49頁
  23. ^ Montefiore 2007,第224頁
  24. ^ Kotkin 2014,第116頁
  25. ^ Charkviani 2015,第136頁
  26. ^ Charkviani 2015,第136–137頁
  27. ^ Kotkin 2014,第742頁,注32

參考文獻[編輯]

  • Charkviani, Kandid, Gela Charkviani , 編, სტალინთან ურთიერთობის ეპიზოდები (Episodes of a Relationship with Stalin), Tbilisi: Artanuji, 2015, ISBN 978-9-94144-590-3 (喬治亞語) 
  • Deutscher, Isaac, Stalin: A Political Biography Second, New York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ISBN 978-0-14013-504-6 
  • Kotkin, Stephen, Stalin, Volume I: Paradoxes of Power, 1878–1928, New York City: Penguin Press, 2014, ISBN 978-1-59420-379-4 
  • Montefiore, Simon Sebag, Young Stalin, London: Phoenix, 2007, ISBN 978-0-297-85068-7 
  • Rayfield, Donald, Stalin and His Hangmen: The Tyrant and Those Who Killed for Him, New York City: Random House, 2004, ISBN 0-375-50632-2 
  • Service, Robert, Stalin: A Biograph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2005, ISBN 0-674-01697-1 
  • Stalin, J.V, Anarchism or Socialism?, Stalin, Works: Volume 1, 1901–1907, Moscow: 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 297–372, 1952, OCLC 1122545002 
  • Suny, Ronald Grigor, Stalin: Passage to Revolu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0-691-18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