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河鐵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鐵犀牛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開封市
分類石刻及其他
時代
編號1-129
認定時間1963年

開封鎮河鐵犀,位在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東北郊外,鐵牛村北。鐵犀高約2米,獨角朝天,面北,朝黃河方向。犀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河南巡撫于謙治水時督鑄。前有二石碑,為康熙三十年(1691年),時河南巡撫閻興邦治豫重修回龍廟時所立。開封鎮河鐵犀是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為黃河流域鎮水鐵牛中最為有名的一件。

歷史沿革[編輯]

洪武三十年(1397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35年間,開封段黃河決溢10次。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並巡撫山西河南兩省。正統五年(1440年),河水再次泛濫,危及開封城。于謙親督河防,抗洪搶險。其時,「因河決侵汴堤甚急」,于謙「親臨其地,解衣塞之」,又發大願,「願以身代,而水果退」。所以待黃河水情平復,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鑄鎮河鐵犀一尊,並於犀背鑄《鎮河鐵犀銘》一首,共二十二句,其辭「古雅蒼健」。銘文曰:

鎮河鐵犀銘

百鍊玄金 溶為真液 變幻靈犀 雄威赫奕 填御堤防 波濤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潛形 馮夷斂跡 城府堅完 民無墊溺 雨順風調 男耕女織 四時循序 百神效職 億萬閭閻 施之衽席 惟天之庥 惟帝之力 爾亦有庸 傳之無極

鑄成後的鐵犀供奉於黃河岸邊回龍廟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再次潰決,回龍廟被水毀,鐵犀半埋於土。「有鐵犀一 猙獰蹲踞 半出土上 背鑒銘文」。清順治年間,鐵犀被挖出。康熙年間,時任巡撫閻興邦,因三年無大水患,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回龍廟,改稱鐵犀鎮河廟,三進院落,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同時,時主豫及河務大小官員各捐俸祿購置地產若干,以為本廟香火。閻興邦親自撰文,立改建鐵犀鎮河廟碑鐵犀銘碑

改建鐵犀鎮河廟碑追述了鎮河鐵犀之源流經過,記述了此次重修河廟另立石碑的緣由經過。碑文署名列示了當時河南開封各級大小官員官諱、級別、姓名。

鐵犀銘碑與鐵犀

鐵犀銘碑正面鐫刻閻興邦所撰鐵犀銘一首,追古思今,凡二十四句,九十六字。背面攜時主豫及河務大小官員為此廟購置香火地之名單。

其《鐵犀銘》曰:

昔明中葉 河悍未戢 維於中丞 鑄犀鎮壓 馮夷效順 水怪潛蟄 越二百年 莫繩舊業 廟背而傾 犀殘而溺 我來豫土 黃流允翕 天子聖神 百靈環集 爾宅爾田 不汜不齧 既厘廟貌 作亭樹碣 嶷嶷者犀 錚錚者鐵 以衛金堤 以豐玉粒 爰勒茲銘 用紹前哲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又毀,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倖存。

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欲為槍彈,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收回,仍置於原地。1963年,鎮河鐵犀被確認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開封市郊區黃河河務局,擬將鎮河鐵犀移往黃河風景遊覽區,然鐵牛村村民據理抗爭,以"鐵牛村不可無鐵牛"為由,留存鐵犀於原地。河務局只好照原樣翻鑄一尊略小者,置於遊覽區黃河岸邊,從此開封有了兩尊鐵犀。

造型特色[編輯]

鎮河鐵犀高約兩米,獨角犀狀,蹲踞面北。為生鐵拼鑄而成,中空,背鑒于謙撰二十二字銘文一首。

背部正中、左肋處各有一傷補痕跡。碑文記載左肋傷為明末李自成軍企圖砸碎未果所致,背後傷因不明。

另,開封鎮河鐵犀之獨角不在鼻上,而立於腦頂,蹄兩瓣,而非三瓣。故應為非犀非牛的異形犀,老百姓俗稱其為鐵牛。

民俗淵源[編輯]

鎮河鐵犀能夠鎮水,原因有三:一說「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故蚊龍成畏之」;一說,《吳越志》載:「錢武肅王時,有獻雲鶴水犀帶者(以犀角嵌於帶中謂之犀帶),武肅王登碧波亭命許彥方系帶試水,水開七尺許」,因此歷代相傳犀能鎮水;又一說,古代犀、牛不分,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

其他[編輯]

四川都江堰、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山西大同、湖南茶陵、江蘇徐州等地都有不同年代的石牛、鐵牛、銅牛。

開封柳園口黃河大堤、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杭州西湖邊上均有開封鎮河鐵犀的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