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討論:110.26.170.26/存檔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英榤的快速刪除通知

您好,有編者認為您創建的頁面王英榤內容不當,符合快速刪除條件,該頁面很快會由管理員進行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查看已刪除頁面的頁面內容,您可訪問已刪除內容查詢。如果您認為刪除不當,請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提出申請,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蟲蟲飛♡♡→♡℃留言 2019年1月14日 (一) 08:13 (UTC)

2019年1月

請勿於維基百科創建不恰當頁面,無疑此舉有違方針。如閣下希望獲得更多關於創建新條目的信息,請參閱如何創建新頁面。如閣下仍需進行測試,請使用沙盒。敬希合作。--蟲蟲飛♡♡→♡℃留言 2019年1月14日 (一) 08:14 (UTC)

如果這是一個共享IP位址且您沒有做出這些編輯,請考慮註冊一個用戶,以避免收到不相關的通知。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File:Yuan T. Lee 1-1.jpg
李遠哲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攝於1986年10月21日)
出生 (1936-11-19) 1936年11月19日87歲)
日治臺灣新竹州新竹市
國籍 大日本帝國(1936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至今)
 美國(1974年–1994年)
母校新竹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碩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知名於物理化學交叉分子束方法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6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化學科學教育
機構芝加哥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哈佛大學
中央研究院
名古屋大學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
博士導師布魯斯·馬漢英語Bruce H. Mahan
代表臺灣出席APEC會議的李遠哲(左上第一位)

李遠哲(英語: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籍貫台灣新竹,台灣新竹市出生及成長,化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休教授。[1][2][3] 1986年與達德利·赫施巴赫約翰·查爾斯·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也是第一位出生及成長於臺灣諾貝爾獎得主。[4][5]

李遠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3][6]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3]—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23.192.85.146對話)於2020年1月11日 (六) 08:51 (UTC)加入。

  1. ^ Yuan T. Lee |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stry.berkeley.edu. [2019-03-10]. 
  2. ^ Nobel Laureate Yuan T. Lee to speak on campus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xploring Nobel-caliber research |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stry.berkeley.edu. [2019-03-10]. 
  3. ^ 3.0 3.1 3.2 Lee, Yuan Tseh, 1936-. history.aip.org. [2019-03-10]. 
  4.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NobelPrize.org. [2019-03-10] (美國英語). 
  5.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NobelPrize.org. [2019-03-10] (美國英語). 
  6.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