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博格达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720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写给清朝"首席大臣"的信[1],其中用"伟大君主博格达汗陛下"(Великого Государя Его Богдыханова Величества)称呼康熙帝

博格达汗意思是“伟大的可汗”、“神圣的可汗”(其中“博格达”意为“天神”或“神圣”),在蒙古语中通常用来指代清朝皇帝。清太宗皇太极时将其“天聪汗”汗号译为蒙古语“Boγda Sečen Qaγan”,即“博格达彻辰汗”。清朝入山海关前,皇太极曾在致蒙古、西藏上层人物的书信中自称“博格达汗”。清朝历代皇帝的蒙古文尊号均为“Boγda Qaγan”,即“博格达汗”,故蒙古人常以此称呼清朝皇帝。

与此同时,俄罗斯沙皇国在与清朝正式打交道前与蒙古人交往较多,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亦根据蒙古人的称呼以“博格达汗”来称呼清朝皇帝,如《尼布楚条约》的俄文版中将清朝皇帝称为“中国博格达汗君主”(俄語:китайского бугдыханова высочества[2]。对此,担任中方拉丁文翻译的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在记述《尼布楚条约》谈判过程时在“博格达汗”后作了一个长注:“博格达汗一词乃西鞑靼人[指蒙古人]所用,意为神圣的;令我惊异的是俄人不懂此词含意,却用来作为中国皇帝的称号...”。[3] 直到19世纪下半叶,俄国人基本上完全改用“中国皇帝”来称呼清朝皇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宣布外蒙古独立并以“博克多汗”为尊号,意图承袭清朝对蒙古的统治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