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女性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女性主義主題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angladesh (2005)
女性主義(或稱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英語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同性戀跨性別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殘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玻璃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更多關於女性主義...


特色條目

羅訴韋德案(英語:Roe v. Wade),410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10 U.S. 113 (1973年),又譯為露對威德案,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婦女墮胎權以及私隱權的重要案例,對於婦女墮胎的問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私隱權的保護。此外,對於墮胎權的限制應採取「嚴格審查」標準,並提出「三階段標準」。
更多關於「羅訴韋德案」……


特色圖片

莉蓮·吉許
莉蓮·吉許
作者:Bain News Service

莉蓮·戴安娜·吉許英語Lillian Diana Gish,1893年10月14日-1993年2月27日)美國電影演員,被稱為銀幕的第一女王。

更多關於莉蓮·吉許……

當年今月

胡達·沙拉維(右)


特色人物

黛安·基頓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美國電影演員導演製作人,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從舞台上開始她的演藝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銀幕。她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1972年電影《教父》裏的凱·亞當斯英語Kay Adams-Corleone。之後她和導演及聯合主演伍迪·艾倫一起合作了《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傻瓜大鬧科學城》和《愛與死》(Love and Death),從而確定了她喜劇演員的風格。她的下一部影片《安妮·霍爾》使她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曾經宣稱她是「天生的喜劇演員」。


你知道嗎

埃米·諾特

分類

維基專題

歡迎參與

你可以做

特色內容

特色條目

優良條目


主要話題

相關主題

其他主題

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