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病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欢迎来到病毒主题!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无法独立生长复制、仅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小型病原体,广泛分布于地球上所有生态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会被病毒感染。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镶嵌病毒,由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6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病毒由遗传物质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脂双层构成的包膜,衣壳形状常见者有螺旋形与正二十面体等,还有较复杂的复合型(如感染细菌的噬菌体)。病毒的大小一般仅有细菌的百分之一,介于10至300奈米间,大多无法以光学显微镜观察,而需使用电子显微镜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将病毒基于遗传物质种类和复制机制分为七种。

许多病毒可感染人类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艾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机制各异。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可以预防、治疗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体起源过程仍未知,目前对此有许多假说,分别认为最早的病毒可能来自退化的小型细胞、从生物基因组中跳脱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细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经出现。

精选病毒

EBV
EBV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V)是感染人类的一种疱疹病毒,可造成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还可能与伯基特淋巴瘤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英语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霍奇金淋巴瘤有关。此病毒于1964年由安东尼·爱泼斯坦英语Anthony Epstein伊冯娜·巴尔英语Yvonne Barr伯特·阿充英语Bert Achong等人在伯基特淋巴瘤病人的细胞中发现,此后被认为与许多疾病有关,全世界有超过90%的人口皆曾受到EBV的感染。EBV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由唾液传播,在欧美国家常发生于青少年,经由接吻而传染,可感染人体的B细胞和上皮细胞,痊愈后会终生潜伏英语Virus latency在病人的B细胞中。

病毒感染

埃博拉病毒感染症状总览
埃博拉病毒感染症状总览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多出现于灵长动物身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因在埃博拉河附近发现而得名。罹患此病的人会在2天至3周内陆续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以及出疹症状。病情之后会进一步恶化为肝衰竭肾衰竭,步入此阶段,病人或会出现体内、体外出血现象,并可能在首个症状出现后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过低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埃博拉患者多因接触了带有病毒的体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间接触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病毒能经空气微粒在灵长动物间传播。患者的精液母乳在其康复后的数周至数月内,仍可能载有病毒。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原体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将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医界以及社区的配合,前线医学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侦测、实验室诊断、接触者追踪、正确看护、谨慎处理医疗废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尸体。减少接触受感染的个体为社区防疫的一大重点。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穿着完整的连身型防护衣物,并勤加洗手。丛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彻底煮熟后方能进食;在处理这类产物时,也需佩戴医用手套。

埃博拉出血热在1976年首次出现于当时的苏丹萨伊,并常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造成间歇性爆发

疫情

西非埃博拉病毒疫症,是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由埃博拉病毒引发之疾病大流行。此乃埃博拉出血热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爆发,亦为该病首次登陆西非。此次疫情录得的最高临床致死率为71%就诊病人的死亡率则为57-59%。埃博拉出血热首次于1976年出现在现时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南苏丹,并常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造成间歇性流行。这一次的爆发源于2013年12月的几内亚,后散播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曾出现20人及1人的少数感染个案,但是两国至今没有再增添新的病例;马里也曾有数人染病,而英国也有一名隔离患者。美国西班牙均出现境外移入个案,患者都是医护人员,但是病毒没有进一步扩散。截至2016年1月14日 (2016-01-14)世界卫生组织及多国政府共录得28,637宗感染个案及11,315宗死亡案例。

这次爆发使埃博拉出血热首次成为流行病。以往的爆发均为局部性,并多于数周内受到控制。造成大规模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社会贫困、医疗体系存有漏洞、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及当地政府对疫情上报的延误均为重要因素;除此,当地的埋葬传统、爆发地人口稠密和国际间的忽视亦有一定影响。随着疫症不断扩散,很多医院因人手不足或设备不够而不堪重负。一些医学家认为,医院无力处理其他医疗需求很可能额外增加死亡人数。需要接触患者体液的医疗员工为高危险群,而世卫亦表示,截至8月,有10%的死者为医护人员。

此次疫情于8月8日成为史上第三宗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世界卫生组织要求194个会员国采用法定措施于疾病预防、监控、控制及回报。数个援助机构及国际组织,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另有无国界医生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善普施等人道机构。

精选图片

A man sneezing

飞沫流感病毒SARS-CoV-2等许多呼吸道病毒传染的方式。呼吸、交谈、咳嗽与打喷嚏都会释放飞沫。

图片来源:James Gathany (2009)

语录

推荐条目

相关新闻

世界各国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示意图

2月26日:进行中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过1亿1000万人染病,其中超过250万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亚型(均无症状),此为首次发现H5N8感染人类的报导,过去认为此病毒株仅感染禽鸟,去年便造成大量鸡只遭到扑杀。WHO

2月14日几内亚东南部的城镇古埃凯英语Gouécké爆发新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确诊。 WHO

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再度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有1人确诊感染。 WHO

2月4日肯亚裂谷热疫情自去年11月爆发以来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复合型单克隆抗体REGN-COV2 抗体组合英语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英语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于12岁以上的轻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种单克隆抗体Bamlanivimab英语Bamlanivimab紧急使用授权。 FDA 1, 2

11月18日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省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结束,此疫情于去年6月爆发,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吗?

传记

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1899年-1972年)是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泰累尔在伦敦热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哈佛大学热带医学系担任研究员,曾赴西非调查黄热病,1930年他应邀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病毒实验室,继续研究黄热病病理与研制黄热病疫苗。1937年他用多次继代移植方法在鸡胚胎粉碎组织中成功繁殖黄热病病毒的变异株,这是首个成功的黄热病疫苗,后来被命名为17D黄热病疫苗。

防治

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实施计划(COVAX)是一项旨在让全球公平获取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的倡议,该协议由GAVI英语GAVI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英语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等组织牵头发起。该协议也是获取COVID-19工具加速计划的三大支柱之一。截至2021年初,已有192个国家加盟COVAX,COVAX将向成员国提供20亿剂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疫苗。2021年2月24日,6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抵达加纳首都阿克拉,加纳成为COVAX倡议首个受益国。

分类

病毒的子分类

主题

任务

维基专题与相关主题

相关维基媒体计划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