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秀尼魚龍屬: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oseumo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Hoseumou留言 | 贡献
內容擴充
第23行: 第23行:
秀尼魚龍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魚龍類]]。秀尼魚龍的化石是在1920年首次發現,發現於[[內華達州]]的大型沉積物裡。30年後,牠們的化石被挖掘出來,並且發現該沉積物有37個非常大型魚龍類化石,牠們後來被命名為'''秀尼魚龍'''(''Shonisaurus''),意思為“來自[[休尼山脈]]的[[蜥蜴]]”,以該化石發現的地層組命名。
秀尼魚龍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魚龍類]]。秀尼魚龍的化石是在1920年首次發現,發現於[[內華達州]]的大型沉積物裡。30年後,牠們的化石被挖掘出來,並且發現該沉積物有37個非常大型魚龍類化石,牠們後來被命名為'''秀尼魚龍'''(''Shonisaurus''),意思為“來自[[休尼山脈]]的[[蜥蜴]]”,以該化石發現的地層組命名。


秀尼魚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諾利階]]。通俗秀尼魚龍的身長約15公尺。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發現的化石,在2004年被命名為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kanniensis'' )。西卡尼秀尼魚龍的身長約21公尺,被認為是最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西卡尼秀尼魚龍其實是[[薩斯特魚龍屬]]的一種,而不屬於秀尼魚龍屬<ref name=plosone2011>{{cite journal |doi=10.1371/journal.pone.0019480 |title=Short-Snouted Toothless Ichthyosaur from China Suggests Late Triassic Diversifica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chthyosaurs |year=2011 |editor1-last=Claessens |editor1-first=Leon |last1=Sander |first1=P. Martin |last2=Chen |first2=Xiaohong |last3=Cheng |first3=Long |last4=Wang |first4=Xiaofeng |journal=PLoS ONE |volume=6 |issue=5 |pages=e19480 |pmid=21625429 |pmc=3100301}}</ref>。
秀尼魚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諾利階]]。牠們擁有[[鯨]]外形的身體,與長而狹窄的口鼻部。秀尼魚龍的牙齒,只有在長而尖狀口鼻部的末端出現。
[[File:Shonisaurus compared to a human.svg|thumb|left|180px|西卡尼秀尼魚龍(深藍)、通俗秀尼魚龍(淺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
第一個發現的種是'''通俗秀尼魚龍'''(''S. popularis''),在1984年成為[[內華達州]]的[[州化石]]。通俗秀尼魚龍的挖掘是在1954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arles Camp博士與Samuel Welles博士的帶領下開挖,並由Camps持續挖掘到60年代。Charles Camp在1976年命名牠們為通俗秀尼魚龍。


秀尼魚龍擁有[[鯨]]外形的身體,與長而狹窄的口鼻部。秀尼魚龍的牙齒,只有在長而尖狀口鼻部的末端出現。
通俗秀尼魚龍身長15公尺長。[[內華達州]]的化石挖掘地點現在成為[[博林魚龍州立公園]]。
[[File:Shonisaurus compared to a human.svg|thumb|left|180px|西卡尼秀尼魚龍(深藍)、通俗秀尼魚龍(淺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
第一個發現的種是'''通俗秀尼魚龍'''(''S. popularis''),在1984年成為[[內華達州]]的[[州化石]]。通俗秀尼魚龍的挖掘是在1954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arles Camp博士與Samuel Welles博士的帶領下開挖,並由Camps持續挖掘到60年代。Charles Camp在1976年命名牠們為通俗秀尼魚龍。[[內華達州]]的化石挖掘地點現在成為[[博林魚龍州立公園]]


在1990年代,[[加拿大]][[卑詩省]]發現了秀尼魚龍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anniensis''),已證實身長達21公尺長,使得通俗秀尼魚龍成為較小的種。
在1990年代,[[加拿大]][[卑詩省]]發現了秀尼魚龍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anniensis''),已證實身長達21公尺長,使得通俗秀尼魚龍成為較小的種。

2013年1月19日 (六) 21:18的版本

秀尼魚龍屬
化石時期: 晚三疊紀,215 Ma
秀尼魚龍重建圖
秀尼魚龍重建圖
保护状况
化石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超目: 魚龍超目 Ichthyopterygia
目: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科: 薩斯特魚龍科 Shastasauridae
屬: 秀尼魚龍屬 Shonisaurus
Camp, 1976
模式種
通俗秀尼魚龍
Shonisaurus popularis

Camp, 1976

秀尼魚龍屬學名Shonisaur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魚龍目薩斯特魚龍科的一屬。目前已發現至少37個標本,出土於美國內華達州盧寧組(Luning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1500萬年前,相當於晚三疊紀的晚卡尼階[1]

秀尼魚龍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魚龍類。秀尼魚龍的化石是在1920年首次發現,發現於內華達州的大型沉積物裡。30年後,牠們的化石被挖掘出來,並且發現該沉積物有37個非常大型魚龍類化石,牠們後來被命名為秀尼魚龍Shonisaurus),意思為“來自休尼山脈蜥蜴”,以該化石發現的地層組命名。

秀尼魚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通俗秀尼魚龍的身長約15公尺。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發現的化石,在2004年被命名為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kanniensis )。西卡尼秀尼魚龍的身長約21公尺,被認為是最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西卡尼秀尼魚龍其實是薩斯特魚龍屬的一種,而不屬於秀尼魚龍屬[2]

秀尼魚龍擁有外形的身體,與長而狹窄的口鼻部。秀尼魚龍的牙齒,只有在長而尖狀口鼻部的末端出現。

西卡尼秀尼魚龍(深藍)、通俗秀尼魚龍(淺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

第一個發現的種是通俗秀尼魚龍S. popularis),在1984年成為內華達州州化石。通俗秀尼魚龍的挖掘是在1954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arles Camp博士與Samuel Welles博士的帶領下開挖,並由Camps持續挖掘到60年代。Charles Camp在1976年命名牠們為通俗秀尼魚龍。內華達州的化石挖掘地點現在成為博林魚龍州立公園

在1990年代,加拿大卑詩省發現了秀尼魚龍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anniensis),已證實身長達21公尺長,使得通俗秀尼魚龍成為較小的種。

喜馬拉雅山脈發現的大型魚龍類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asaurus),可能跟秀尼魚龍是同一種動物。

西卡尼秀尼魚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卑詩省東北部的Pardonet組,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模式標本大於通俗秀尼魚龍,大約21公尺長。不同於通俗秀尼魚龍,西卡尼秀尼魚龍具有扇狀肩胛骨、相當長的椎體。科學家研究這兩個種,發現秀尼魚龍的體型並沒有過去認知的高。少數小型物種的牙齒位於齒槽內,這意味幼年個體可能具有牙齒,而成年個體缺乏牙齒。西卡尼秀尼魚龍的發現,使秀尼魚龍的地理分佈與生存年代擴張到諾利階中期的卑詩省。[3]

參考資料

  1. ^ Nicholls, Elizabeth L.; Manabe, Makoto. Giant Ichthyosaurs of the Triassic—A New Species of Shonisaurus from the Pardonet Formation (Norian: Late Triassic) of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4, 24 (4): 838.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4)024[0838:GIOTTN]2.0.CO;2. 
  2. ^ Sander, P. Martin; Chen, Xiaohong; Cheng, Long; Wang, Xiaofeng. Claessens, Leon , 编. Short-Snouted Toothless Ichthyosaur from China Suggests Late Triassic Diversifica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chthyosaurs. PLoS ONE. 2011, 6 (5): e19480. PMC 3100301可免费查阅. PMID 2162542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9480. 
  3. ^ Nicholls, Elizabeth; Makoto Manab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ioOne (BioOne). June 21, 2004: pp. 838–849 [2008-10-01]. 
  • Dixon, Dougal. "The Complete Book of Dinosaurs." Hermes House, 2006.
  • Camp, C. L. 1980. Large ichthyosaur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Nevada.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170:139-200.
  • Camp, C.L. 1981. Child of the rocks, the story of Berlin-Ichthyosaur State Park. Nevada Bureau of Mines and Ge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 5.
  • Cowen, R. 1995. History of lif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Scientific.
  • Hogler, J. A. Taphonomy and Paleoecology of Shonisaurus popularis (Reptilia: Ichthyosauria). PALAIOS. 1992, 7 (1): 108–117. JSTOR 3514800. 
  • McGowan, Chris; Motani, Ryosuke.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ichthyosaurShonisaur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9, 19: 42. doi:10.1080/02724634.1999.10011121. 
  • Motani, Ryosuke; Minoura, Nachio; Ando, Tatsuro. Nature. 1998, 393 (6682): 255. doi:10.1038/30473.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