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正在翻译,不出意外一周内完成。
(没有差异)

2014年12月1日 (一) 11:33的版本

白细胞介素1族包括11种细胞因子,他们在机体控制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发现

这些细胞因子的发现始于1943年至1948年间,Menkin和Beeson对兔子腹腔细胞释放的致使发热蛋白质的性质进行的研究,后来又有几名研究者研究了发热与感染和炎症之间的关系。当时发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因子的性质越来越多,因此为区分生物性质发明了“白细胞介素”(英語:Interleukin)一词。巨噬细胞的产物称为白细胞介素1(英語:Interleukin 1, IL-1),淋巴细胞产物称为白细胞介素2。此时,还不知道它们的氨基酸序列。

1985年,从巨噬细胞cDNA文库提取出来了两种不同但类似的互补DNA编码蛋白,于是又分成了IL-1α和IL-1β两种。

白细胞介素1族

白细胞介素1族包括11种细胞因子,组成了促炎细胞因子的复杂网络,他们通过在白细胞内皮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启动和控制炎症反应。[1]

由于IL-1α和IL-1β最先发现而且促炎能力最强,它们受到的研究也最多。IL-1Ra是它们的自然拮抗剂。他们三个都会与IL-1受体结合,通过MyD88转接器激发信号。拮抗剂会于前两者争夺受体,控制促炎活动。[1]

合成

除了拮抗剂IL-1Ra,白细胞介素1族成员都是由前体蛋白合成。(前体蛋白水解形成更短的“成熟蛋白”。)此种蛋白前体的水解没有信号肽,也不经过高尔基体处理。

IL-1αIL-33类似,前体也可以与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这区别于IL-1β和IL-18的前体。[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