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建立内容为“{{lunar crater data | image=AS15-90-12272.jpg|220px | caption={{longitem|横跨在更大的克里格陨石坑南侧壁上的''范比斯布莱…”的新页面
(没有差异)

2017年6月22日 (四) 02:37的版本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
横跨在更大的克里格陨石坑南侧壁上的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东南面是更小的罗科陨石坑鲁思陨石坑(直径分别为5公里和3公里),左上方是碗状的托斯卡内利陨石坑
1971年阿波罗15号拍摄。
纬度28.77°N
经度45.59°W
直径9.08公里
深度1.51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时46°
命名来源乔治·范比斯布莱特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Van Biesbroeck)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中横跨在克里格陨石坑南壁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比利时美国天文学家"乔治·范比斯布莱特"(George Van Biesbroeck,1880年-1974年),1976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描述

范比斯布莱特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

该陨坑西北毗邻大小相似的渥拉斯顿陨石坑、东面靠近更小的罗科陨石坑鲁思陨石坑,碗状的托斯卡内利陨石坑则位于它的西南。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的西侧及南面蜿蜒着阿里斯塔克斯月溪,西南延伸着托斯卡内利断崖[1]。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28°46′N 45°35′W / 28.77°N 45.59°W / 28.77; -45.59,直径9.08公里[2],深约1.51公里[3]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外观呈正圆形,带有一个平坦的小坑底,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340米[3],坑内容积约29.94公里3[3]。由于它坐落在克里格陨石坑的坑壁上,因此,各部分坑壁高度悬殊较大。

该陨坑在月食期间曾被记录到其表面温度有异常,这主要是其地质龄不长,表面尚未形成能产生隔热作用的表岩屑覆盖层所致,是年轻陨石坑的一种典型现象。

在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前,该陨坑曾被称作卫星坑"克里格 B"(所谓的"卫星坑标记法":以所靠近的主坑名+字母来命名)。

另请参阅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