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Eigenschaften/30-degree ru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0度角和人类的双眼的关系。

30度角原则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剪辑原则,规定摄像机在拍摄同一主题的连续镜头之间至少要移动30度角。如果镜头移动小于30度角,镜头之间的转换就会像跳接,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把他们从故事中拉出来。观众可能因此更关注电影技术而不是电影的叙事本身。

摄像机拍摄角度的30度角改变使得两个连续的镜头不同,从而使其看起来不像跳切,并且摄像机应该遵循180度角原则移动并停留在目标的一侧。考虑到30度角原则,每当你在轴上做出一个动作时,镜头都要改变至少20毫米的距离。按照这个原则,摄像机应参照前面的拍摄距离移近或远离20毫米,由于这个原因,30度角原则通常被称为“20毫米/30度规则”。轴向切结合了了20毫米这个想法,在不在轴上移动的情况下使摄像机或靠近或远离拍摄对象移动。这种类型的编辑不遵循30度规则而是故意打破它来达到特定的效果。电影制作人有时会打破传统的电影技术规则从而达到特定的效果。

传奇的法国电影制作人乔治·梅里爱是黑白默片制做人,在30度角原则还未出现的时候制作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相似的片段的剪辑启发了后人注意这个角度的规则。当梅里爱制作了著名的月球旅行记(1902),他把同一帧的影片以同样的角度剪辑在一起,在镜头之间改变了场景,使它看起来没有剪切痕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跳接来制造特效。

正如蒂莫西·克里甘和帕特里夏·怀特《电影中的经验》中的建议,“这个规则旨在通过截然不同的动作画面来突显剪辑的动机。两个相距不到30度的镜头间的转换可能是不必要或者不连续的——简而言之,是可见的。”有些情况下,跳线是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者是用来表现美学风格的,但一般来说,电影制片人会尽量避免这样做。

30度角原则是一个特例,它表明如果两个镜头在角度和距离上如此相近,那么切割是不和谐的,剪辑也变得似乎毫无理由。编剧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在他的书《眨眼的眼睛》(In The Blink of an Eye)中写道:

“我们很难接受那些既不微妙也不完全的位移:例如,把一个完整的全身主镜头与一个稍微收紧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这就把演员从脚踝处框起来。在这个例子中,新镜头的改变足以表明某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还不足以让我们重新评估它的背景。”

另请参阅[编辑]

引用[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 “30度角规则”,一篇文章解释深度30度角规则(从各种电影展示的例子和反例)。

[[Category:电影技术]] [[Category:電影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