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雲南省文物工作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唯一具有考古發掘資質和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的機構,承擔着雲南省境內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以及文物建築維修勘察設計、維修技術諮詢和監督。

沿革[編輯]

1930年,中央研究院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人在雲南洱海地區開展了考古調查,並對調查中發現的大理馬龍遺址等進行了發掘[1],為雲南省境內最早的考古工作[2]。之後20多年,雲南考古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9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成立,最初只有9名工作人員。受各種政治運動的干擾,當時的考古工作規模與範圍十分有限,僅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海門口遺址、維西戈登村、昭通閘心場遺址等進行過試掘和小範圍發掘。

隨着中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1972年雲南省博物館恢復建制,雲南省文物工作隊成為雲南省博的內設部門,之後共計開展考古調查約60項,考古發掘約90項。包括對元謀大墩子遺址賓川白羊村遺址龍陵大花石遺址永平新光街遺址通海海東遺址進行發掘。

1988年9月1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先後發現挖掘個舊黑瑪井遺址曲靖八塔台墓群昆明羊甫頭墓地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等考古項目。其中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發掘和昆明羊甫頭墓地的發掘,分別入選1992年和199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

2000年之後,隨着雲南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完成了50多條高速和高等級公路、2條鐵路、10個水電站淹沒區以及6個電廠擴建區的文物考古調查,其中包括富源大河遺址大理銀梭島遺址耿馬石佛洞遺址等40項考古發掘。2006年的富源大河舊石器遺址發掘和2008年的劍川海門口遺址第三次發掘分別入選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

2005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得首批國家文物局頒發的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乙級資質,2007年3月取得了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5]。2007年4月,取得了彩畫、壁畫和石質文物保護的專項資質。它也成為雲南省內唯一能對三級(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五類不可移動文物(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進行勘察設計的機構[6]。2009年12月18日,研究所舉辦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7]

參考[編輯]

  1. ^ 游宇明編. 不为繁华易素心 民国文人风骨.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01: 77. ISBN 978-7-308-09457-3. 
  2. ^ 《江蘇文化年鑑》編纂委員會編. 江苏文化年鉴 2010. 廣陵出版社. 2011.01: 302. ISBN 978-7-80694-661-9. 
  3. ^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云南考古文集.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10: 447–452. ISBN 7-5367-1696-6. 
  4. ^ 楊德聰著. 探寻历史的足迹.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4.01: 187. ISBN 978-7-222-11781-5. 
  5. ^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文物年鉴 2008. 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10.05: 68. ISBN 978-7-80221-993-9. 
  6. ^ 楊德聰著. 探寻历史的足迹.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4.01: 185–189. ISBN 978-7-222-11781-5. 
  7. ^ 雲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云南年鉴 2010. 雲南年鑑社. 2010.09: 32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