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融之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冰川消融之爭冰川爭吵是指2010年1月爆發的關於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說法的爭論。這個爭議起源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2007年報告預測喜馬拉雅冰川到2035年可能由於氣候變化而消失。這項預測是建立在一位科學家與一位記者的談話上的,而後者如今把它稱為「猜測」[1]

事件經過[編輯]

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許多喜馬拉雅山冰川正在退縮,這對於生活在下游的無數人的水供應有嚴重影響。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下屬的印度空間應用中心的雪與冰川項目協調員Anil Kulkarni的研究組分析了喜馬拉雅山印度一側的1317個冰川,認為喜馬拉雅冰川區已經從1962年的5866平方公里減少到了2004年的4921平方公里——冰川消失了16%[1]。但是印度環境與林業部發表的一份對衛星和地面觀測結果的綜述聲稱,儘管一些冰川正在縮小,其他的冰川卻很穩定,而且一些冰川甚至正在擴張[2][3]

但是科學家說研究過於狹窄,沒有覆蓋整個喜馬拉雅地區的足夠研究。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冰川學家康世昌認為,儘管喜馬拉雅冰川跨越了8個國家,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通常限於他們的本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向東延伸數千公里,氣候條件有很大的差異[1]

與此同時,一些測量方法存在爭議,大部分冰川研究是過分簡化的,因為它研究冰川鼻的運動。儘管人們發現冰川鼻通常正在退縮,冰川鼻的數據幾乎不能顯示整個冰川的質量。科學家認為更精密的方法是「質量平衡」研究。但是還不存在系統化的數據。而且冰川水供應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明。人們甚至對冰川退縮的後果也不太清楚[1]

影響[編輯]

為此,2008年4月在尼泊爾的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喜馬拉雅山冰川退縮數據不足的問題。冰川的消退影響了鄰國居民獲取水,而且可能對農業與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而冰川湖洪水和家園遭到破壞的風險也不容小覷[4]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T. V. Padma and Naomi Antony,冰川消融之爭顯示研究的漏洞,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2010年1月21日 - 本條目的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來自於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基於CC-BY-2.0協議下的授權。
  2. ^ Science,喜馬拉雅冰川「並沒有迅速消融」,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2009年11月16日 - 本條目的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來自於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基於CC-BY-2.0協議下的授權。
  3. ^ Pallava Bagla. No Sign Yet of Himalayan Meltdown, Indian Report Finds. Science. 13 November 2009, 326 (5955): 924–925 [2010-02-04]. doi:10.1126/science.326.5955.924. 
  4. ^ Nature,冰川消退融化喜馬拉雅地區的敵意,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2008年4月18日 - 本條目的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來自於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基於CC-BY-2.0協議下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