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昌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國十九年(1930)《壽昌縣誌》壽昌縣城全圖。

壽昌城牆為舊壽昌縣縣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建德市壽昌鎮,已不存。

壽昌建置始於三國吳黃武四年(225)析富春縣所置新昌縣,屬吳郡,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名壽昌縣,隋唐時兩度廢縣和復置,1958年併入建德縣。縣治最初位於花園平(故城坂),後遷郭邑里,再遷白艾里(桂村坂),最後遷至今址[1]

壽昌城牆最初為土城(年代不詳),明崇禎十二年(1639)改為石城,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至清末時已圮。城牆北倚萬松山,南臨壽昌溪(又名艾溪),城周及高、寬無記載,設陸門四座,分別為東門興仁門、西門宣泰門、南門向明門和北門拱極門,其上均建有城樓[2]

原縣城內的主要建築有縣署(位於東北側萬松山南,其址今為壽昌鎮政府)、儒學(壽昌縣學文廟,位於縣署東)、城隍廟、湖心廟、周宣靈王廟、太祖廟、廣安寺、新安會館、福建會館(即天后宮)和江西會館等(),今均已不存。

參考文獻[編輯]

  1. ^ 民國·陳煥等修,李飪纂,《民國壽昌縣誌·卷二·疆域志·古蹟》:新昌縣故址(萬曆嚴州府志)在縣西六都永平鄉花園平,三國時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治於此,晉平吳,改為壽昌,今其地曰故城坂,又名邑村坂,唐神龍元年徙於郭邑里。壽昌縣故址(萬曆嚴州府志)在白艾里,從郭邑里徙於此,即今桂村坂也。東臨小溪,有七里橋、城隍廟、(土交)日寺及鼓樓,城壕遺蹟尚存。
  2. ^ 《民國壽昌縣誌·卷二·疆域志·城池》:縣城北倚松山,從松山之麓折而東而南,前臨艾溪,折而西,逕彭頭山而合於北焉。有四門,東曰興仁,舊令彭汝成建,西曰宣泰,舊令吳蓂建,南曰向明,北曰拱極,亦彭令建。向系土垣,明崇禎十二年舊令阮振中易以石,門皆建樓。清康熙十年知縣羅在位重修,今雉堞皆圮,厥址尚存,惟僅留東西石砌圈門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