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屹
出生 中國廣西來賓
國籍 美國
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哈佛大學
知名於能源與環境
奈米科技
清潔科技
可持續性
網站web.stanford.edu/group/cui_group/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奈米材料
電池
水,空氣和土壤技術
電催化
2D材料
低溫電子顯微鏡
紡織工程
博士導師查爾斯·利伯

崔屹 (1976年)是一位在奈米技術、能源與環境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美籍華人材料科學家。他目前在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任職Fortinet Founders教授, 併兼任化學系教授[1]。自2020年起, 崔屹接任Arun Majumdar和Sally Benson成為Precourt能源研究所所長[2]。2023年, 他榮任斯坦福Doerr可持續發展學院可持續加速器的首任院長[3]。此外, 他同時領導灣區光伏聯盟、Battery500聯盟和StorageX倡議。崔屹在斯坦福光子科學SLAC、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與斯坦福Woods環境研究所擔任資深研究員。他於2022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 2023年入選歐洲工程院院士[5],同時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材料研究學會、電化學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會士。他的研究成果備受全球學術界認可, 長期位列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全球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者和Thomson Reuters評選的最具影響力科學思想家之列。他已發表超過560篇學術論文, H指數高達262。目前, 崔屹擔任ACS出版社《Nano Letters》雜誌的執行編輯。

生平[編輯]

崔屹生於中國廣西來賓, 1998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化學學士學位。隨後赴美留學, 在哈佛大學師從Charles M. Lieber教授, 並於2002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在哈佛期間, 他在矽奈米線技術領域, 率先研製出用於高靈敏度檢測的奈米尺度傳感器和設備。之後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作為Miller博士後研究員與A. Paul Alivisatos教授合作, 研究膠體奈米結構的電子特性和自組裝過程。2005年, 他加入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 開展能源和環境領域的研究工作。他於2010年獲得終身職位, 並在2016年被晉升為教授。

研究領域[編輯]

受到朱棣文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發起的清潔能源重大計劃及其在能源與氣候變化方面的倡導, 崔屹決定將他在斯坦福的研究方向轉向清潔能源與可持續發展。2008年, 他的團隊報導了使用矽奈米線的「高性能鋰電池負極」, 引起全球對奈米技術及奈米材料在能源存儲中應用的濃厚興趣。多年來, 他在高能量密度電池材料設計、大規模儲能以及電池安全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研究團隊還涉獵了諸多研究領域, 如太陽能電池、二維材料、電催化、紡織工程、水技術、空氣過濾、土壤淨化和生物-奈米界面。崔屹是包括《自然 | 通訊》、《奈米快報》、《ACS Central Science》、《自然 | 能源》和《今日奈米》在內的幾個奈米技術期刊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作者。

2016年, 崔屹從結構生物學中獲得靈感, 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 (cryo-EM)以原子級解析度成像電池。這種高解析度成像揭示了鋰枝晶的本質, 並提供了固體電解質界面奈米結構的機制。目前, 他的研究團隊正在使用cryo-EM探究金屬有機框架、鈣鈦礦和其他奈米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細節。

在最近的新冠流行期間, 崔屹與朱棣文組建團隊研究在不同消毒處理後呼吸器和口罩的再利用。他的團隊展示了熱處理 (75˚C, 30分鐘或85˚C, 20分鐘)可以去除口罩布料上的SARS-CoV-2和其他RNA病毒, 而不影響其過濾效率。

崔屹與史丹福大學的多位教授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包括朱棣文, 鮑哲南, Robert Huggins, William Nix, 范汕洄, 趙華, 崔便曉, Harold Y. Hwang, Craig Criddle, Alexandria Boehm, Mark Brongersma, 沈志勛, 張首晟, Michael Toney, 和戴宏傑,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陳剛。

他已創立了數家公司來實現技術轉化, 其中包括Amprius Inc (已於紐易所上市:AMPX)、4C Air Inc、EEnovate Technology Inc、EnerVenue Inc。

榮譽[編輯]

  • 入選歐洲工程院院士 (2023)
  • 奈米研究獎, 清華大學出版社與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 (2023)
  • Gabor A. and Judith K. Somorjai訪問教授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米勒學院 (2022)
  • 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22)
  • 全球能源獎, 全球能源協會 (2021)
  • Ernest Orlando Lawrence獎, 美國能源部 (2021)
  • 工程與技術類別十大突破, the Falling Walls (2020)
  • 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2020)
  • 材料研究學會MRS獎 (2020)
  • 電化學學會電池分會技術獎 (2019)
  • 國際汽車鋰電池協會研究獎 (2019)
  • Dan Maydan奈米科學獎 (2019)
  • 《Nano Today》獎 (2019)
  • 當選電化學學會會士 (2018)
  • Blavatnik國家物理科學與工程獎 (2017)
  • 入選Blavatnik國家獎決賽 (2016)
  • 被《科學美國人》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理念 (冷卻紡織品) (2016)
  • 當選材料研究學會會士 (2016)
  • MRS Kavli奈米科學傑出講座 (2015)
  • 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2015)
  • 《Small》青年創新獎 (2015)
  • Resonate可持續發展獎 (2015)
  • 無機化學前沿青年科學家獎 (2015)
  • 劍橋大學Schlumberger首席化學講座 (2015)
  • 被《科學美國人》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理念 (利用低品位廢熱的電池) (2014)
  • Bau家族無機化學獎 (2014)
  • 首屆《Nano Energy》獎 (2014)
  • 入選Blavatnik國家獎決賽 (2014)
  •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UPAC)傑出新材料及合成獎 (2013)
  • 德國Duisburg-Essen大學科學家駐留邀請 (2013)
  • 國立清華大學Next Power訪問主席教授 (2013)
  • 哈佛大學E. Bright Wilson獎 (2011)
  • 史丹福大學大衛·費羅與楊致遠學者 (2010-2014)
  • 被《科學美國人》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理念 (水消毒納濾器) (2010)
  • 斯隆研究獎學金,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基金會 (2010)
  • 全球能源與氣候能源項目傑出講座 (2009)
  • KAUST研究員獎 (2008)
  • 海軍研究辦公室青年研究員獎 (2008)
  • Mohr Davidow Ventures創新者獎 (2008)
  • 史丹福大學Terman獎學金 (2005)
  •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的百強青年創新者獎 (2004)
  • Miller研究所Miller研究獎學金 (2003)
  • Foresight研究所奈米技術傑出研究生獎 (2002)
  • 材料研究學會研究生金獎 (2001)

參考來源[編輯]

  1. ^ Yi Cui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iles.stanford.edu. [2023-11-19] (英語). 
  2. ^ Stanford names cleantech pioneer Yi Cui new director of its Precourt Institute for Energy | ENERGY. energy.stanford.edu. 2020-12-16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英語). 
  3. ^ Yi Cui named inaugural faculty director of Sustainability Accelerator | 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ility.stanford.edu. 2023-04-21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英語). 
  4. ^ http://www.nasonline.or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Yi Cui. www.nasonline.org.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5. ^ Yi Cui. eae.edu.eu. [202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外部連結[編輯]